當孩子吃飯?zhí)貏e慢、抗拒陌生人觸碰時,你會認為這是“性子慢”或“膽小”嗎?
32個月的莫莫告訴我們:其實,他們的神經(jīng)正在經(jīng)歷一場我們看不見的“感官風暴”。
慢食背后有原因
前一段時間,我去參加無錫立寶園開園兩周年慶,和托育員一起晨接。突然,莫莫的媽媽急匆匆地跑過來,說:“小茱園長,我家莫莫走路說話都挺好的,但是有朋友提醒我,他可能肌張力過高,正好您今天來了,能否幫我判斷一下?”我微笑著說:“好的,我們一起去看看寶寶。”莫莫媽擺擺手:“小茱園長,早上寶寶不吃飯,磨蹭了好久,搞得我快要遲到了,只得帶著早飯來園里吃。現(xiàn)在我要趕緊去上班,您直接跟托育員溝通,之后告訴我結(jié)果就好。”說完,她轉(zhuǎn)身跑出了園區(qū)。
在托育員的帶領(lǐng)下,我來到莫莫的班級。只見莫莫一個人坐在桌前,一手拿著媽媽做的雞蛋餅,一手摳出玉米粒大小的一塊,輕輕地放進嘴里,不緊不慢地嚼著,這副氣定神閑的模樣,和剛才媽媽的表現(xiàn)差異明顯,著實讓人好奇。
我搬了一張椅子坐在莫莫的右側(cè)。莫莫本能地把身體縮緊了一些。我笑著跟他打招呼:“你好啊,莫莫!我叫張小茱。”他看了我一眼,沒有吭聲,依然摳著雞蛋餅,一小塊、一小塊地放進嘴里。
我笑著看看他,他偶爾看看我,兩人都不再說話。我悄悄給同事發(fā)微信,請她幫我把吃剩下的早餐拿上來。很快,同事拿來了一個蛋撻。我拿起蛋撻,和莫莫一樣,用手摳捏著,一小塊、一小塊地放進嘴里,慢慢地品嘗起來。直到莫莫的神情放松下來,帶著好奇觀察我的時候,我才再次開了口:“你好啊,莫莫!我叫張小茱。”
“我叫莫莫。一會兒吃好了,你要在這里洗手。”他邊說邊用手指向教室里的洗手池。“好的,謝謝莫莫,等我慢慢吃完啊。”于是,我們便一起繼續(xù)慢慢地品嘗食物。偶爾,我故意用搞怪的動作,引得兩人一起笑起來。
漸漸熟悉后,我試探著問他:“莫莫,你看我的蛋撻,這里有一塊黑黑的皮,能讓我看看你的雞蛋餅嗎?上面有沒有黑點點啊?”得到他的允許后,我把頭伸過去,靠近他觀察雞蛋餅,但依然與他保持了安全的距離,并且沒有伸手碰他的任何物品。
莫莫告訴我,這是媽媽親手做的雞蛋餅,他最喜歡吃了。打開話匣子的他,又和我聊了很多事情。對于一個32個月的寶寶來說,莫莫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正常,只是吐字有點兒不清晰。我想,這應該跟他長時間吃流質(zhì)、軟質(zhì)的食物,咀嚼不足有很大關(guān)系。嬰幼兒的咀嚼活動對口腔肌肉、舌頭、嘴唇、臉頰、下頜的發(fā)育至關(guān)重要,這些肌肉的協(xié)調(diào)性和靈活性正是清晰發(fā)音的基礎(chǔ)。所以,托育園里會提供硬硬的餅干讓孩子鍛煉咀嚼。
在愉快的聊天過程中,我問莫莫:“我可以碰碰你的手嗎?”他沒有回答,但明顯往旁邊縮了縮,托育員告訴我:“聽莫莫媽媽說,他很小的時候就不讓外人觸碰,非常抗拒。”于是,我繼續(xù)陪著莫莫吃早飯,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吃完了一個小小的蛋撻。一日三餐,如果頓頓飯都這樣吃的話,的確讓人焦躁,我更加理解莫莫媽媽的崩潰了。
飯后,我?guī)е隽艘恍┬∮螒颍獙ξ耶a(chǎn)生了更多信任,終于同意我撫摸他的頭。緊接著,在他的許可下,我又把他的手臂、大腿、小腿都輕輕地按了一遍,莫莫的肌肉富有彈性,完全沒有緊張和僵硬的感覺。
我也觀察了莫莫的大動作,發(fā)育程度完全符合32月齡寶寶的運動發(fā)育參照。我告訴托育員:“莫莫媽媽來接的時候,請告訴她,莫莫的身體沒有問題,他應該只是一個對觸覺比較敏感的孩子。”
觸覺敏感需理解
“觸覺敏感跟吃飯慢、害怕被外人觸碰有關(guān)系嗎?這不是性子慢、膽子小的表現(xiàn)嗎?”托育員負責地追問我。“請不要輕易給寶寶貼上性子慢、膽子小的標簽。我們應該從深層次去看問題,知道事物的本質(zhì)是什么,然后再給予孩子適宜的環(huán)境,科學地加以引導。”我耐心地向托育員解釋。
觸覺敏感的嬰幼兒對日常的觸覺刺激會產(chǎn)生過度反應。比如,有些寶寶對洗澡、洗頭、剪指甲、理發(fā)等很抗拒,表現(xiàn)出劇烈的哭鬧和掙扎,也有的寶寶對衣物的材質(zhì)敏感,拒絕一切粗糙、帶毛領(lǐng)或標簽的衣物。在社交互動中,這些寶寶會抗拒擁抱、親吻這樣的親密接觸,排斥群體拉手圍圈圈這樣的游戲;對一些意外的觸碰也會過度防御,比如害怕人多時乘坐電梯,排隊擁擠時會表現(xiàn)出極度的不安等。還有的寶寶對食物異常敏感,抗拒一切有顆粒、纖維或者需要咀嚼的食物。
“莫莫平時不讓外人碰,原來是這個原因啊,那他吃飯慢,是因為食物對口腔的刺激讓他產(chǎn)生害怕的感覺嗎?”托育員繼續(xù)問我。我回答道:“觸覺敏感的嬰幼兒口腔對觸覺刺激異常敏感。質(zhì)地不光滑、有顆粒感、溫度稍熱或涼的食物接觸口腔時,會讓他們產(chǎn)生強烈的不舒適感,引發(fā)他們本能地抗拒或回避。所以,像莫莫這樣的寶寶更愿意吃細軟的食物。”
托育員點點頭:“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不是急于去糾正莫莫吃飯慢、害怕跟外人接觸,而是接納他當下的情況,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脫敏,對嗎?”我贊許地點點頭:“的確如此,我們可以和家長配合,通過一些運動和游戲幫助莫莫改善敏感特質(zhì)。”
“小茱園長,我還有最后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人對莫莫作出了肌張力過高的誤判呢?”托育員繼續(xù)追問。我笑著回答:“莫莫抗拒外人觸碰,當陌生人為他做檢查時,全身肌肉肯定很緊張,所以造成了誤判。”
回去的路上,我記錄下這個故事,希望能讓更多家長明白當我們放下“問題化”的濾鏡,才能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發(fā)展訴求—莫莫們需要的不是被催促著融入世界,而是世界以適合他們的方式展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