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開展了家庭教育指導(積極心理指導)(以下簡稱家庭教育指導)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本文為大家分享家庭教育指導職業技能培訓高級線下4期課程內容。
我是一名兼具家長與教師雙重身份的學員,曾以為自己對家庭教育已有足夠的認知,但家庭教育指導職業技能培訓卻像一束光,照進了我思維中未曾覺察的盲區。我意識到家庭教育的真諦并非糾錯與控制,而是喚醒內在“幸福力”,培養“幸福的人”,最終收獲親子關系的溫暖蛻變。培訓前,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家庭教育方式是典型的“問題導向”:孩子作業拖拉,就催促監督;成績下滑,就加強補習;情緒低落,就急于安慰或批評。我們似乎總在“滅火”,卻很少思考:為什么火會一次次燃起?孩子的內在動力去哪兒了?
這個培訓課程引入積極心理學的核心觀點—幸福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擁有面對痛苦的能力;教育不是消除缺點,而是放大優勢。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一直關注孩子的“短板”,卻忽略了他們的“長板”。以前,我看到孩子的數學成績差,第一反應是“得補課”;現在,我會先問:“你在哪方面比較有成就感?”發現他擅長表達和創作后,我鼓勵他參加演講比賽,提升了他整體學習的信心。
現在,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模型(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成就),成為我重新審視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積極情緒:家庭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而是儲存快樂記憶的港灣。培訓后,我開始有意識地創造家庭“微幸福時刻”:晚餐時分享一件開心的事,周末一起做簡單的游戲……這些小事遠比訓斥和說教更能滋養孩子的心靈。
投入:我們常抱怨孩子“不專注”,卻很少思考,他們是否在做真正熱愛的事情。“福流”理論讓我明白,當孩子完全投入某項活動時(比如畫畫、搭積木、閱讀),他們的專注力會自然提升。于是,我不再強行打斷兒子的“沉浸時刻”,而是鼓勵他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
人際關系: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會關系實驗室。培訓中的“積極溝通技巧”讓我學會了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孩子對話:少說“你應該”,多說“我觀察到”;少問“為什么做不到”,多問“需要什么幫助”。
意義: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學、為什么而活”。培訓后,我開始引導孩子思考:“你覺得自己做什么事情時最有價值感?”讓他從小建立對生活的意義感,而不是盲目追求分數。
成就:成就≠高分,而是“我能做到”的自信。我在家設立了“家庭成就墻”,不僅記錄考試成績,更記錄那些小小的突破。“今天主動舉手發言”“學會了一道新菜”“堅持跑步一周”……這些微小的成功體驗,正在幫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我效能感。
家庭教育指導項目負責人及主講老師王薇華博士,在獨創的“幸福力教育”課程中提到:“幸福力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是一種獨特的心理素養,一種不可或缺的軟實力。”真正的幸福不是永遠快樂,而是擁有面對挫折的韌性、發現意義的能力,以及創造積極關系的情商。這次培訓,不僅教會了我家庭教育的方法,更讓我重新理解了“為人父母”的意義。未來的路還很長,但有了“幸福力教育”的指引,我相信,我和孩子都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