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美國楊百翰大學教育學院聯合培養博士,曾任美國楊百翰大學積極情緒和人格促進中心研究助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訪問學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當AI成了無處不在的智能助手,你是否想過,除了問天氣、查資料,它能不能依據孩子的特點成為個性化智能助手?
晚上,兒子突然皺著眉頭說:“我覺得上課時聽懂了老師講的《巨人的花園》,但就是做不好考試題。”我和老公陪兒子重讀課文,發現他經常卡在人物情感變化和隱喻的題目上。然后,他打開DeepSeek把課文輸進去,問道:“巨人為什么最后變好了?”“因為他被孩子們的真情所感動,意識到獨自擁有是沒有意義的,要學會分享而不是自私。”兒子點點頭,但還是不太理解。我們便繼續問AI:“如果你是巨人,你什么時候會想邀請別人進來?”兒子的思維瞬間被打開了,他聊了好多關于“孤獨”“分享”“被需要”的感受,還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了起來。
孩子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傳統的學習方式有時可能會忽略每個學生“怎么學更合適”這一個性化課題。AI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根據孩子的特點提供不同輔導。但是,父母不能把孩子全權交給AI,而要這么做:
把AI變成理解的鏡子,陪孩子一起建構思維。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強調有效學習應該在“孩子能獨立完成”和“孩子無法完成”之間進行。在AI的輔助下,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把“只聽懂”變為“真正理解”。就像對《巨人的花園》的理解,如果只是讓孩子抄AI的答案,他很可能只理解表面意思。但當我們和他一起追問AI“感動到底是什么”“是因為什么而感動”“有沒有生活里的例子可以印證”時,他不僅真正懂了課文的深意,還學會了從自己出發去進一步理解。
將興趣變成學習的入口,用AI生成孩子“想學的內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好好利用AI,把興趣變成學習的入口,把愛玩轉化為主動學。有個男孩對數學提不起勁兒,卻是《我的世界》游戲小達人。于是,他的爸爸嘗試用AI將數學題進行游戲化處理,“請把這道乘除混合題改編成‘我的世界’主題”。很快,AI給出了一個情境:孩子需要用方塊建造房屋,每個墻面需要多少塊磚、如何合理分配資源等問題,巧妙對應了數學題。爸爸陪著孩子邊玩邊算,孩子不僅順利掌握了計算規則,還開始主動向AI提問:“有沒有更多適合《我的世界》的數學關卡?”
這正是AI在個性化學習中最具潛力的一點: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根據孩子的興趣、風格、認知方式量身定制學習內容。這就要求家長學會提出好問題,AI才能夠把孩子的興趣翻譯成有意義的學習資源,成為孩子的個性化智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