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李文道老師做客中國婦女雜志社、婚姻與家庭雜志社直播間,以“青春期陪娃闖關:這樣做最有效”為主題,帶領觀眾探究青春期陪娃闖關的理論與方法,了解青春期的發展規律、突出問題以及應對之道,幫助孩子突破自我,引導父母構建健康親子關系。本欄目精選直播精彩內容,以饗廣大讀者。
直播主持人張潔,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干部培訓部部長、播音與主持專業講師。
三大過渡期,看見變化
張潔:李老師,一提起青春期,大家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些詞,比如另類、個性、不聽話、叛逆等。您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李文道:心理學上把青春期稱為人生的過渡期,孩子要經歷三大過渡。
生理過渡。孩子的身體逐漸成熟,男孩成長為男人,女孩成長為女人。
心理過渡。孩子的思維方式由具體思維發展出抽象思維。舉個例子,有個六七歲的孩子問媽媽:“毛主席怎么那么有勁兒能夠推翻三座大山呢?”在小孩子的心中,山是非常具體的存在,一個人能夠把三座大山都推倒,實在太有力量了。但我們所說的三座大山其實是抽象意義上的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正因如此,在小學階段,很多問題有標準答案,且是有限的。
到了中學階段,很多問題不再有標準答案,且是無限的。青少年開始思考更多抽象問題,比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社會過渡。孩子由未成年人轉變為成年人,既有權利,也有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管是社會的還是法律的。
張潔:能否詳細分析下這三大過渡呢?比如生理過渡,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李文道:經過青春期幾年的發展,男孩的肩部向外擴張,身體呈倒三角形,肌肉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壯;女孩的胸部和臀部向外擴張,腰開始凸顯出來,越來越胖。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由基因決定的。男孩變壯是為了狩獵、干活兒;女孩變胖是在為將來的生育做準備。
然而,受不良審美觀的影響,很多青春期孩子尤其是女孩很容易陷入容貌焦慮,瘋狂減肥,追求所謂的骨感美。
張潔:伴隨生理過渡的還有心理過渡,您給我們具體講講。
李文道:第一個關鍵詞是迷茫。到了青春期,孩子會思考一些以前很少思考的問題,比如將來要做什么等。上小學時,孩子會有一個很確定的答案,比如我想做科學家。但到了青春期,他會重新思考,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很復雜,可能要在好多年以后才有答案。這時候,他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加上社會變化越來越快,不確定性越來越強,這種迷茫會更加強烈。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他不僅會面臨就業問題,還有婚戀問題等。
這就涉及第二個關鍵詞自我認同。自我的發展有兩個特別關鍵的時期。第一個是嬰兒期。當孩子第一次用我來指代自己時,標志著自我的第一次誕生,如“我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和媽媽不一樣”。第二個是青春期。孩子要擺脫對原生家庭的過度依賴,重新發現自我。這時候,特別需要父母引導孩子走出迷茫,確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三個關鍵詞,助力成長
張潔:孩子進入青春期,要經歷生理、心理和社會這三大過渡,也因此會出現各種問題。您能講講比較典型的問題有哪些嗎?
李文道:有人際關系問題,如父母覺得孩子叛逆,親子間經常發生沖突;有同伴關系問題,如父母最擔心的孩子早戀;還有學業問題,壓力大,有的甚至會厭學。
關于叛逆,我覺得應該加個引號。“叛逆”代表著成長。如果說青春期的孩子還像小時候那樣對父母言聽計從,是不正常的。這個時期,孩子就是要有自己的主張、見解,父母要給他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關于早戀,我建議父母不要熱拌,而要涼拌。熱拌就是父母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各種方法制止孩子戀愛。結果,父母越反對,孩子越對著干。
涼拌則是放下對抗的情緒,和孩子理性溝通交流。可以先祝賀孩子:你長大了,受到男孩/女孩喜歡,這是好事。而且,青春期時,你喜歡別人或是別人喜歡你都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然后再和孩子聊聊他的夢想:上高中了,最重要的任務是什么?你是不是一直想考某某大學的某個專業?如果戀愛了會不會影響學習?認真和孩子談一談戀愛的利弊得失。
除了對話,還可以寫下來。比如父母和孩子各拿一張紙,正面寫戀愛的好處,反面寫戀愛的壞處,寫完后互換。如此,孩子便會對戀愛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記住,最后的決定權一定要交給孩子。我相信,大多數孩子是明白事理的。即便孩子堅持要戀愛,因為知道戀愛有不好的影響,也會想方設法減少不利影響。
而且,兩個孩子因為喜歡彼此而互相激勵,共同朝著目標奮斗,也不是沒可能。
關于學業,壓力太大、太小都不好,而要適中。什么是適中呢?答案因人而異。這就要求父母認真觀察,發現孩子承受壓力的閾值,和孩子多溝通并及時調整。
張潔:青春期對孩子來說,有成長,也有煩惱。對父母來說,也是如此。一方面很開心,覺得孩子長大了;一方面也有些挫敗,覺得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了。這時候,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斷奶呢?
李文道:關于這個問題,我分享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是關愛。當一個人覺得安全了,他才更愿意去探索。誰能向孩子提供這種安全感呢?父母。所以,關愛要一如既往,但形式要做一些改變。從以前的事無巨細地照顧,轉變為默默地滿足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切記,不要面面俱到。
第二個是引導。青少年雖然身體成熟了,但人生閱歷不足,社會成熟度還不夠。這時候,就需要父母擔負起責任,正確引導,幫助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切記,引導不是控制。
第三個是堅守。當孩子遇到重大問題甚至犯了重大錯誤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做好幫助者、引導者的角色。要知道,那是孩子最脆弱、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連父母都不肯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孩子就徹底沒了依靠。
我經常分享這個故事,故事里的媽媽做得非常好。讀高二的女兒和給她補習的男同學自愿發生了關系,然后懷孕了。聽到這個消息后,女兒的媽媽很生氣,但很快便冷靜了下來。她告訴女兒:“閨女別哭,天塌下來媽媽給你頂著。”媽媽第一時間給班主任打電話請假,然后帶女兒去做了人工流產手術。女孩一夜之間長大了,她哭著說:媽媽,您放心,我一定會讓您為我驕傲的!后來,女兒果然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