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來,梁代華深耕飼料科研領域,守護著國人的餐桌安全;一身光環背后,是她與兒子遲來的和解。
初見梁代華,作為東北人的她給人的第一印象似乎與“東北”二字相去甚遠—說話柔聲細語,宛如江南水鄉的溫婉女子。然而,熟悉的人都知道,她的性格里透著十足的“東北范兒”:認真、堅韌、直率,甚至帶著一股“一根筋”的倔強。這種外柔內剛的獨特氣質,仿佛在訴說著她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她看似順風順水的職業生涯,實則一路跌宕起伏。
31年來,梁代華與中國飼料工業一同成長,見證著這一行業從弱小走向強大。憑借對專業的執著與熱愛,她從最基礎的檢驗工作起步,不斷深入鉆研,心中只有一個心愿:讓老百姓吃上既放心又有營養的肉、蛋、奶。她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帶領研發團隊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發明專利21項、實用新型專利51項;在202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23年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2025年3月,梁代華憑借多年來的貢獻與努力,相繼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最美巾幗奮斗者”等稱號。但在這些耀眼的光環背后,她心中始終藏著一份對兒子的深深虧欠。
不懂變通的“一根筋”
梁代華的故事,始于一份純粹的熱愛。“讀書時我就迷上了化學,愛跟各種瓶瓶罐罐、試劑打交道。”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衛生防疫系統,成為一名醫師。她研究不同人群的健康狀況,一個深刻的認知在心中扎根:要解決人民的健康問題,必須從源頭抓起—確保肉、蛋、奶的健康與營養。
1999年,梁代華和丈夫殷學中共同創立谷實生物,投身飼料行業。“讓飼料成為百姓餐桌的健康源頭”,這句樸素而有力的話,從此常掛在她嘴邊。雖是夫妻創業,她卻始終堅守研發與檢測一線,從不插手公司經營。對她而言,“守著一攤活兒,并把這攤活兒干好”便是人生快事。
彼時,國內飼料行業普遍奉行“一喂到底”的做法:無論生豬處于哪個生長階段,都喂同一種飼料。梁代華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不合理。“人類在不同生長階段需要不同的營養配比,為什么動物就只需要一種呢?如果用對待人的標準去研發動物飼料,效果會不會更好?”這個顛覆性的想法,成了她研發的新起點。
理論需要實踐驗證。梁代華開啟了漫長而艱辛的養殖場奔波之旅。迎接她的常常是養殖戶的冷臉、閉門羹,甚至看門狗的“警告”。有一次,在趕往養殖場的途中,狂風驟雨突襲,閃電如利刃劃破天際。前路空曠,無處可避,她只能咬緊牙關在風雨中奮力奔跑。她的一只鞋子跑丟了,渾身濕透,深一腳淺一腳地邁進豬場,不料一腳踏入松軟的糞堆,污物濺到臉上和身上。那一刻的狼狽幾乎讓她落淚,然而心底一個堅定的聲音支撐著她:“既然選擇了這條路,爬也要爬下去!”
經過深入調研和大量數據分析,梁代華結合本地養殖實際,成功研發出“5000”乳豬配合料和“5125”“5220”“5315”三種濃縮型豬飼料。這一“5字”系列飼料,正是她為小豬、中豬、大豬量身定制的專屬營養套餐—堪稱豬群的“嬰兒餐”“兒童餐”“成年餐”。新飼料的投用效果需要嚴密觀察。團隊要記錄豬的采食量、體重增長、消化狀況,更要通過豬糞分析營養轉化與吸收效率。檢測豬糞前必須烘干,否則準確性無從保證。起初,梁代華和實驗員把豬糞帶回實驗室處理,結果引發整棟樓的強烈“抗議”。“后來我們干脆帶著烘干機住進豬場,就地取材,即采即烘!”她回憶道。最繁忙時,她連續在豬場駐扎22天,渾身上下都散發著難以洗去的氣味。但所有辛苦都有了回報:“5字”系列濃縮料顯著提升了養殖效益,迅速成為谷實生物的主打產品,贏得市場口碑。
現在,中國市場肉、蛋、奶之所以充足,一來是基因改良提升了動物的生長潛能,二來是動物營養的及時跟進功不可沒,二者相輔相成。每每談及此,梁代華眼中總閃爍著自豪的光芒。作為一位動物營養學研究者,她覺得自己為守護國人“舌尖上的安全”貢獻了一份力量。
我錯過了你的時光
事業上的成就固然令梁代華自豪,但內心深處對家庭的虧欠感始終如影隨形。兒子殷梁對她的疏離,正是在那段創業最艱難的歲月里悄然滋長。
那時,梁代華的時間幾乎被實驗室和豬場工作填滿,晝夜不分。丈夫忙于公司事務也分身乏術。年僅4歲的兒子無人照料,只好被送往全托幼兒園。一天中午,同事們聚餐時聊起各自的孩子,梁代華聽著聽著,眼淚竟不受控制地簌簌落下,讓同事們驚訝不已,連聲詢問緣由……那天晚上,思念如潮水般洶涌,她忍不住撥通幼兒園的電話。沒想到接電話的保育員語氣生硬:“以后別打電話了,我下來接電話,上面的孩子就沒人看管了!”梁代華非常理解,只能強忍思念。
幼兒園中班畢業那天,殷梁突然強烈要求媽媽必須來接他放學。梁代華有些不解:“爸爸來接不一樣嗎?為什么一定要媽媽呢?”兒子卻異常執拗,又哭又鬧,非要媽媽來接不可。孩子反應如此激烈,讓她意識到,這背后一定藏著不為人知的原因。那天,她特意請了假,早早等候在幼兒園門口。終于,清脆的放學鈴聲響起,孩子們像一群歡快的小鳥,嘰嘰喳喳地涌向大門。家長們紛紛呼喚著各自孩子的名字,聲音此起彼伏。人群中,殷梁一眼就看到了媽媽,眼睛瞬間亮了起來,立刻飛奔過來,一頭扎進她的懷抱,緊緊抱住她。緊接著,他扭頭看向老師,眼神里帶著一種近乎示威的意味。
“殷梁媽媽來了呀,我們還以為您出國了呢。”老師的話里帶著一絲尷尬。梁代華瞬間明白了—大概是因為自己從沒接送過孩子,老師誤以為她和丈夫離異了,或是遠在海外。這些猜測或議論,想必無意間傳到了兒子耳中,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靈。兒子執意要她來接,就是想向所有人證明:他有媽媽!想到這里,梁代華的心像被針扎了一下,酸楚與愧疚洶涌而至。
然而,科研事務依然占據了梁代華大部分精力。兒子一天天長大,那份不理解也日益加深。高中時的一次全家出游,兒子終于忍不住爆發:“為什么別人的媽媽都可以陪在孩子身邊,你就不能多陪陪我?你是不是不愛我?如果不愛我,當初為什么要生下我?”一連串錐心的問題,讓梁代華不敢直視兒子哀傷的眼神。她知道,在孩子逐漸成熟的世界觀里,缺失母親陪伴的童年,始終是一道難以彌補的裂痕。
兒子接著說:“我可以不出國讀書,也不需要你們為我賺錢,我需要的是你們的陪伴。”那一刻,梁代華清晰地感受到:兒子在長大,心卻離她越來越遠。
“他骨子里很要強,不希望沾父母的光。”梁代華后來這樣理解兒子的心態。孩子最初甚至不愿踏足父母的公司。“他高中時就說過這事,上大學后也提過。他覺得一到公司,別人就會說‘這是殷總、梁總的兒子’,好像他這個人本身沒有價值,只是父母的附屬品。他想要獨立,想要證明自己。”
心病還需心藥來醫
兒子上大學后,每次回家,梁代華總會精心準備各種他愛吃的水果,試圖彌補。但兒子的反應常常很冷淡:“你不要對我這么好,我有點兒不習慣。”母子間那道無形的隔閡依然厚重。他明確表態:“我不會去你們公司工作。”畢業后,他憑借專業能力投身金融行業,與父母維持著不咸不淡的關系,直到戀愛、準備結婚。
2018年7月,距離兒子的婚禮還有一個月。梁代華心中萌生了一個念頭:婚禮前夜的晚會上,為他設計一個成長歷程視頻,彌補自己虧欠的愛,也是父母對兒子新生活的祝福。
2018年8月4日,婚禮前夜。丈夫感慨地對梁代華說:“今晚是咱們最后一個‘主場’了,以后就是他們小兩口的天地啦。”他特意提醒兒子:“今晚很熱鬧,穿精神點兒啊。”兒子只簡單“哦”了一聲。誰料,當殷梁出現在晚會現場時,竟穿著運動鞋、短褲和T恤,隨意的裝扮讓殷學中頗感不快。
晚會氣氛溫馨熱烈。來了眾多親朋好友,尤其是殷梁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們。他們甚至自發排練了各種節目,輪番上臺,用歌聲、舞蹈、深情的朗誦,為殷梁送上最真摯的祝福。
忽然,全場燈光暗下,舞臺大屏幕亮起,一段精心制作的視頻開始播放。視頻記錄了殷梁從呱呱墜地到即將成家的完整成長軌跡,分為“童年稚趣”“懵懂少年”“求學歷程”“收獲愛情”4個篇章。前半段旁白由梁代華溫柔訴說,后半段則由父親殷學中深情講述。
原來,梁代華翻遍家里的相冊,將兒子從小到大的珍貴照片一張張掃描出來,精心編排,還親自撰寫了飽含深情的文案。視頻里,濃縮了他們與兒子共同經歷的快樂點滴,更錄下了那些深藏心底、未曾好好表達的愛與期許。
看著屏幕上自己成長的畫面,聽著父母從未說出口的心里話,殷梁眼眶濕潤了。不知是誰在人群中喊了一句:“哥,上臺說兩句吧!”殷梁走上舞臺,接過話筒,百感交集:“小時候,我對爸媽確實有很多抱怨,總覺得他們不夠愛我,把太多時間給了工作。現在,我自己也工作了,馬上組建家庭,才慢慢體會到他們選擇創業有多勇敢,走過的路有多不容易,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今天,我看到了父母為家族團結付出的一切,深受感動。今后我會經營好自己的小家,也會像他們一樣,承擔起家族團結的責任。”
這一刻,困擾多年的心結終于解開,殷梁與自己的童年達成了和解,也真正理解了父母的付出與選擇。臺下的梁代華和殷學中早已淚流滿面,是欣慰,更是釋然。
時間來到2025年5月27日,這天是兒子殷梁的生日。梁代華早早醒來,給兒子發去語音祝福。如今,每當想起兒子、兒媳,還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小孫子,她就感覺渾身充滿力量,仿佛“充了電”一般,工作勁頭更足了。兒子很快回復信息,叮囑媽媽別太勞累、注意休息。這份來自兒子的關心,讓梁代華心里暖暖的,洋溢著平凡的幸福。這樣溫馨的日子,在過去的歲月里,曾是她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柔聲細語之下,是百折不撓的東北筋骨;事業輝煌背后,是跨過親情溝壑后的云淡風輕。梁代華用31年的執著,守護著百姓餐桌的安全與營養;也用深沉的愛,贏得了家人的理解。在她身上,“東北范兒”的直率堅韌與江南韻致的含蓄深情,最終達成了完美的和解,成就了她如稻穗般飽滿而謙遜的生命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