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明九歲,身有殘疾。他的父母因感情不和正在法院起訴離婚,二人對小明的撫養問題互相推諉,都主張應由對方撫養。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并向雙方當事人發出《關愛未成年人提示》,督促雙方肩負起法定義務,努力化解矛盾,不得互相推諉撫養子女的責任。
律師解讀:
本案中,小明父母在離婚時均放棄小明的撫養權,嚴重侵害了小明的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下文稱《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七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實施虐待、遺棄、非法送養未成年人或者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的行為。小明父母離婚中均放棄撫養權的情況,可以說是遺棄想法的外在表現,屬于違法行為。
婚姻關系與子女撫養關系在法律性質上是兩個獨立又緊密聯系的關系。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審理離婚案件過程中必須將撫養權問題一并解決。司法實務中,基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法官會對子女撫養情況一并審核,如果夫妻雙方就子女撫養問題已經達成有利于子女的一致,則可以不再審核;如果夫妻雙方就子女撫養問題未能達成一致,或者達成一致的意見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則法院可能會通過審判手段予以干預。
本案是典型的運用司法手段在離婚案件中對子女撫養權情況依法干預的案例。其審判思路,改變了原有的離婚“成年人本位”思想,在解決未成年人撫養權問題上依據“未成年人本位”思想,從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保護出發評估離婚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而決定離婚案件的審判結果。從小明的接受服務撫養、照顧、教育的綜合權益出發,如果判決父母離婚,小明將失去父母的撫養與照顧,未來的生活環境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不利于小明的健康成長,基于此,法院判令不予離婚,小明的父母應當在一個家庭環境中對孩子履行撫養義務。
成年人的婚姻狀況對孩子的成長有重大的影響。感情破裂通過離婚方式及時止損,也應當考慮孩子的合法權益。離婚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孩子生命健康等基礎權益是否能獲得保障,其次要考慮怎樣的家庭環境更適合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在離婚過程中,始終保持對子女負責任的成熟心態是每一個家長必須具備的素養。
法律規定: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條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涉及未成年子女撫養問題的,應當尊重已滿八周歲未成年子女的真實意愿,根據雙方具體情況,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則依法處理。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由其居住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予以勸誡、制止;情節嚴重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公安機關接到報告或者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發現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存在上述情形的,應當予以訓誡,并可以責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導。
徐健:江蘇正氣浩然律師事務所律師,常州市天寧區蘭陵街道婦聯執委
編輯 東籬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