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校園,行李箱滾輪聲與歡聲笑語交織,新生們帶著離家的雀躍與對未知的惶惑,踏入人生新程。這份迷茫與期待交織的心情,既是成長的印記,也需要溫柔的呵護與引導。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為高校新生心理適應點亮了指路明燈。而《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的數據更值得關注——大一新生抑郁風險達20.6%、焦慮風險47.8%,高于高年級學生。這份數據背后,是入學適應期對新生心理健康的重重考驗。
如何幫新生撥開迷霧,從容擁抱大學生活?這份心理調適錦囊,愿為他們送去溫暖與力量。
初入校園,直面適應路上的小挑戰
入學初期,新生就像闖入新世界的探險家,在學習、社交與情緒的迷宮中,難免遇到小關卡。在學習上,要盡快熟悉全新的學習要求和課堂節奏;社交方面,得建立新關系,學會和室友相處,尋找新的社會支持系統,這過程中孤獨感和人際困惑常常不請自來;情緒上,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告別原有的身份定位,還要應對思鄉情緒,適應不同的氣候、飲食、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多種壓力交織,讓新生難以清晰辨識壓力來源,就像在迷霧中行走,迷茫又無力。
其實,當我們能清晰看清壓力的來源,便已邁出了應對的第一步。相關研究指出,自我控制、生命意義感、應對方式與合群取向,是影響新生適應的關鍵因素。這意味著,新生并非只能被動承受,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鑰匙,就能打開適應的大門,在挑戰中慢慢成長。
向內探索,激活自身的心理能量
面對適應挑戰,新生自身的心理能量是最堅實的底氣。這份能量藏在自我控制的理性里,藏在生命意義的追尋中,也藏在積極應對的智慧間。
自我控制是掌控生活的“舵手”。香港教育大學與廣州大學的研究發現,自我控制力能正向預測學業、社會與情緒適應,幫我們在沖動與長遠目標間找到平衡。就像面對游戲的誘惑時,能想起提升學業的初心,轉身走向圖書館——這份管住自己的能力,需要清晰的目標來指引,如同燈塔照亮前行的路。
生命意義感是心靈的“定海神針”。心理學家羅杰最新研究表明,新生對生命意義的體驗與追尋,能為適應注入動力。探索生命意義無須驚天動地:寫日記記錄每日的小成就,用畫筆描繪情緒的色彩,參與志愿者活動感受助人的價值,或是在經典書籍中汲取智慧——這些細碎的美好,會慢慢拼湊出生活的意義,幫我們在迷茫中站穩腳跟。
積極應對方式是破解困境的“鑰匙”。主動向老師同學請教學習難題,坦誠與室友溝通化解矛盾,用積極的視角重新看待挫折……這些主動解決問題、尋求支持的做法,能幫我們緩解不良情緒,增強適應力。而合群取向則是融入集體的“紐帶”,外向的同學可主動社交,內向的同學也能通過線上興趣小組找到同頻伙伴,在集體中收獲歸屬感。
此外,積極預期與心理韌性是心理能量的重要補充。積極預期不是空想,而是通過認知行為療法識別消極思維、正念訓練專注當下、培養樂觀與自我慈悲,再結合運動、志愿服務積累成就感,能讓自己在挫折中不斷反彈,變得堅強。
新生還可以試著做些小事激活能量:每天5分鐘寫下壓力日記,記錄緊張焦慮的瞬間,更懂自己;10分鐘練習正念呼吸,感受當下的平靜;畫一張“支持網絡圖”,理清可求助的資源;給自己定小目標,把每一次煩惱都當作成長的契機——點滴積累,終將匯聚成適應的勇氣。
向外借力,擁抱身邊的溫暖支撐
新生的適應之路并非獨行,國家、學校與人際織就的溫暖支撐網,始終在身旁守護。
國家層面的支持是“頂層保障”。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2016年又深化闡述,為高校培養指明方向。各高校積極響應,將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關鍵位置,為新生適應新環境做好保障。
學校的助力是“貼心守護”。比如南陽理工學院通過入學第一課、主題班會,幫新生在環境、心理、學習、人際等方面平穩過渡;暨南大學構建“學校—院系—班級”協同機制,把軍訓、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常州大學從思想、行為到學業層層推進,組織新老生交流;華南理工大學開展心理健康講座與微課,設心理健康委員;長沙理工大學將報到后兩周設為“融入教育階段”,推行“三進”機制……這些舉措如同校園里的暖心驛站,幫助新生找到歸屬感。
人際支持是“心靈港灣”。同學的陪伴、老師的指導、家人的關心,不僅能幫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更能滿足自主、關系、能力的心理需求,讓內心充滿力量。研究發現,那些主動規劃目標、調整心態的同學,能更好地將支持轉化為動力。所以,別怕求助,當你向身邊人伸出手,會發現溫暖從未缺席。
家庭相伴,守護成長的溫柔港灣
家庭是新生成長的“根”,家庭氛圍、家長適應與親子溝通,如同春雨般滋養著新生的心靈,為他們的適應注入底氣。
孩子進入大學,家長也需經歷適應期。親子關系從密切依賴轉向適度分離,家長難免會有失落與擔憂:擔心孩子能否適應、是否安好。這份牽掛很正常,但過度焦慮可能轉化為對孩子的過度干預。不妨試著調整重心,多關注自身成長,經營夫妻關系或發展興趣,把擔憂化作支持,做孩子最穩的靠山。
家長可以多通過線上溝通的方式積極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不是急著給予建議,而應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擁有自我調整的能力。當孩子說“適應好難”,試著回應“確實不容易,避免說“有什么可焦慮的”“別人都沒你事多”這類否定的話,多些共情與支持。
九月的風,吹來了迷茫,也攜著期待。大學新生站在新起點,或許會有不安,但只要手握心理調適錦囊,在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支持下,勇敢地擁抱變化,定能撥開迷霧,從容擁抱大學生活。
宋丹: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現工作于廣州軟件學院心理中心
陶琳瑾: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咨詢師
編輯 喬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