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進書房時,臺燈在女兒攤開的物理試卷上投下一圈暖光,卻暖不開她緊蹙的眉。那些曾經在語數外課堂上自信發言的神采,在物理學科面前如玻璃般碎成一地。
八年級剛接觸物理時,女兒常對著電路圖嘆氣:“媽媽,這些線條像迷宮,我怎么走都走不出去。”那時我總安慰她:“剛開始學都這樣,多練練就好了。”直到這個飄著雨絲的傍晚,她攥著53分的試卷沖回家,眼眶通紅:“我根本不是學物理的料,每次考試都倒數,高中肯定選不了理科……”話音未落,已是滿眼淚水。
我輕輕摟住女兒顫抖的肩膀:“寶貝,媽媽明白你的難過。就像爬山遇到陡坡,換條路慢慢走,說不定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呢?”
我們把所有物理試卷鋪在餐桌上,用紅、藍、黑三種顏色的筆分類標記:紅色圈出基礎概念漏洞,藍色標注計算失誤,黑色記錄思維盲區。當分類完成時,女兒突然眼睛一亮:“原來總丟分的就是這三個章節。”我們像偵探破案般,順著錯題線索,在教材里找到對應的知識點,在筆記本上寫下詳細的解析。
每天,我都會準備10道精心篩選的基礎題。這些題目就像游戲關卡,女兒從最初的皺眉抵觸,到后來能在10分鐘內準確完成。有一天她舉著全對的練習本,眼睛亮晶晶地說:“原來我不是學不會,只是沒找對方法。”
為了攻克抽象的物理概念,我們把生活變成了課堂。煮餃子時,女兒在灶臺邊觀察餃子密度與浮力的關系;開冰箱時,我們討論水蒸氣的液化現象;她還會拿著凍梨興奮地解說:“媽媽,梨凍會變黑,這是冰晶對表皮的破壞作用。”
每天飯后,女兒化身小老師,把當天學到的知識講給我和她爸爸聽。遇到疑難問題,我們就一起問詢老師,或上網搜索,甚至用橡皮泥模擬受力分析。有次她講到滑輪組的應用,特意找來晾衣竿和繩子,在家里搭起簡易模型。
八年級暑假,女兒報名參加了科技館講解員活動。從最初的磕磕巴巴,到后來能流暢地講解電磁感應原理,她漸漸明白:原來每一次進步,都藏在看似艱難的堅持里。
九年級上學期,女兒開始主動預習物理。她自制思維導圖,把知識點編成口訣,還會用生活中的例子給我出題。有一天她開心地說:“媽媽,我發現學習物理就像拼樂高,把每個小零件都拼好,就能建起高樓大廈。”
當女兒捧著最近考試的物理試卷沖進家門時,夕陽正透過窗戶灑在她燦爛的笑臉上。從53分到69分,這16分的跨越,不僅是分數的提升,更是一個女孩重拾自信的成長印記。我拿出珍藏的兩段視頻:一段是她哭著說放棄,一段是她深夜整理錯題的身影。女兒看著視頻,眼眶泛紅:“原來我真的做到了。”
如今,女兒的成績在慢慢提升。面向未來的挑戰,她很有信心:“就算遇到再大困難,我也不會放棄啦。因為我知道,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編輯 東籬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