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第一天,意味著新的學期開啟。在這充滿希望的起點,想和同學們聊聊那些藏在書頁里的光:閱讀,看似無聲無息,其實藏著能讓成長的根須更扎實、枝葉更豐盈的魔法。當課程表被各類學科競賽和項目式學習填滿時,有同學或許會嘆息:“新學期的作業像漲潮的海水,幾乎填滿所有空隙,哪里還有讀書的時間?”或許會疑惑:“在這樣高效卻也高速運轉的節奏中,閱讀會不會被替代,是不是成為一種奢侈?”
在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普及的當下,閱讀的價值正在發生深刻轉變。閱讀不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渠道,更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創造力與情感認知不可替代的途徑。閱讀從不是學科課業的對手,它更像一位沉默的盟友,悄悄幫你把日子加了蜜糖。所以,新學期的閱讀,從來不是“擠時間”的苦差事,而是“巧安排”的樂趣。
每天安排“閱讀時間”
就像每天吃飯喝水一樣,讓閱讀也成為生活里的習慣和必需,給閱讀安排一個具體的時間點。長期堅持成為習慣,閱讀的時間自然也就得到保障了。可以試試,吃早餐時,聽一段閱讀音頻,10分鐘就夠,讓閱讀的內容和食物共同為成長供應力量。
把放學后的書包往椅子上一放,先翻開書讀兩頁,跟隨《神奇校車》里卷毛老師的奇妙旅行,讓奔跑的心跳慢慢沉靜,再開始寫作業。把睡前刷手機的15分鐘,換成和書本的“對話時間”,讓文字像月光一樣覆蓋身心,連夢都會變得格外柔軟。把這些閱讀時間安排在課程表的空白處,就像在你的生活里,給閱讀留了一間永遠不上鎖的小閣樓。
攢一份會“生長”的書單
好書是會成長的,它們會跟著你的腳步手拉手一起長大。新學期的書單,我們可以這樣慢慢攢:
1.課本的延伸站:語文課上學了《鴻門宴》,就去找《史記》,看看幾千年前的太史公怎么描寫大英雄;科學課上講到植物,就翻開《一粒種子的旅行》,看蒲公英的小傘如何飄過田野,蒼耳的刺如何掛在動物的皮毛上——讓課本里的知識,在書里長出翅膀。
2.興趣導航圖:喜歡畫畫?就讀《點》里那個叫瓦斯蒂的女孩如何畫出全世界;喜歡運動?看看《奔跑的少年》里,那些迎著風沖刺的身影;哪怕你喜歡發呆,也可以讀《田鼠阿佛》,看一個個詞如何在發呆中變成美麗的詩句——讓書成為你興趣的放大器,把喜歡的事情,變得更專業更精通。
3.心靈小藥箱:被同學誤會時,讀《夏洛的網》吧,看看小豬威爾伯和蜘蛛夏洛如何用真誠化解孤單;考試失利時,翻《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狐貍先生哪怕被三個農場主追得無路可退,也能笑著說“我們挖條新隧道”;遭遇困難時,讀《吹小號的天鵝》,體會不會唱歌的天鵝如何通過小號歌唱——讓書成為你心里的小太陽,哪怕陰天。
把這些書的名字寫在筆記本上,讀完一本就畫一節小鐵軌,慢慢地,你的本子上就會開出一列小火車。
定幾個能“開花”的小目標
別想著“一學期要讀多少本”,閱讀的意義從來不是數字,而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間的感受與體驗。
低年級的小朋友們:讀完一本,試著把故事講給爺爺奶奶聽,哪怕漏了幾句,爺爺奶奶的笑聲是最好的獎勵。
中年級的同學們:準備一個“句子小錦囊”,把書里喜歡的句子抄下來,比如“星星像撒在藍絲絨上的碎鉆石”,多讀這些句子,你的文字有一天也會開花。
高年級的伙伴們:讀完一本書,寫份“作者的采訪稿”,比如讀《聊齋志異》,可以夜訪蒲松齡,問問這世間鬼怪還有多少他想繼續寫出來;讀《西游記》,采訪吳承恩,未來他會給孫悟空的金箍棒加什么新魔法。這些奇思妙想,會讓你的閱讀升維,成為你真正的知音。
建立閱讀的目標反饋機制
閱讀最好建立目標反饋機制。教育者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設置分階段閱讀目標,例如基礎目標是每周完成1小時有效閱讀,體裁自選;進階目標可以每月精讀1本跨領域著作,并完成閱讀筆記;高階目標參與線上閱讀社區,與同樣有興趣的網友交流讀書心得。
反饋機制可以包括:組建班級閱讀小組,每周分享閱讀收獲;通過學校平臺,建立閱讀分享機制,跟蹤自己的閱讀進展;爭取參加線上線下的活動,進入更大的平臺。
在AI閱讀和創作快速生成內容的當下,真正的差異化能力來自AI無法替代的部分:豐富的情感體驗、深度的思考能力和跨學科的創新思維。而這些能力,最有效的培養途徑正是閱讀。
孩子們,新學期新成長,我們不僅要成為技術的駕馭者,更應該成為思想的深耕者。所以,別讓太忙成為錯過閱讀的借口,從今天起,選一本書,翻開。就像種一棵小苗,也許現在它只是小小的,但它慢慢會在你心里發芽,長葉,開花,最后結出只有你能嘗到的甜果子。
新學期的風,正吹過書頁。讓閱讀成為你們隱形的翅膀,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展翅飛翔。愿我們都能在文字里,遇見更遼闊的世界,也遇見更棒的自己。
gt;gt;gt;推薦書單:
1.《人工智能通識(小學版)》:屬于清華大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系列,以講故事的方式啟蒙人工智能思維,包含從夢想到現實、身邊的人工智能等7個單元,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形成基礎認知,還配套教學課件和實踐手冊。
2.《園丁與木匠》:由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打破“教育是塑造孩子”的“木匠思維”,提出父母應像園丁般營造成長環境,用生動案例與科學研究,顛覆傳統育兒認知,幫助讀者理解親子關系本質,是極具啟發的育兒與成長指南。
3.《詩詞與科學》:由熊萬杰、蘭玉彬著,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分析詩詞中提及的科學現象,結合科學知識和方法對詩詞進行闡釋,詩理結合,讓青少年在文學與科學兩方面受益。
編輯 東籬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