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而不是具體一個選擇?!痹谀巷L窗的專訪里,劉同篤定地下了這個判斷。
對面的劉同,穿著時髦,善談不怯場,他是光線影業副總裁,作為制片人,推出了《同桌的你》《大魚海棠》《我在未來等你》等高口碑影視作品;作為暢銷書作家,其《誰的青春不迷茫》《等一切風平浪靜》等作品,陪伴了大量“80后”“90后”度過了求學、求職乃至成家立業的人生階段。
曾經的劉同,會因為自己湖南小城的出身而自卑,會因自己在全講方言的生活環境里說普通話而被同學說“有病”,會因自己錢袋窘迫導致戀情匆匆告終而生憾,還有作為南方孩子北漂時因空氣干燥而不停流鼻血的狼狽……十幾年來的人生困窘,被他一一記在日記里,而后被出版社看中,精選編輯后出版,劉同的命運,迎來了轉機。
從小鎮青年到知名作家、上市公司副總裁,劉同的蛻變并非一場輕松的逆襲,而是一場漫長而痛苦的自我革新:他日夜不息地自省,竭力剔除原生人格中的劣根性。
采訪里,他坦言,自己作為INFJ,擁有很多面具,或熱情或幽默,又喜歡孤獨。這些面具,如同他在成長的沙灘上拾掇的貝殼,各色各樣,在保護他柔軟的內核,也折射了他如貝殼般多彩的性格光譜。而他改造性格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記錄,將自己面對的困厄、尷尬、羞赧、狼狽,傾注在書寫之中,告訴自己“以后碰到這樣的事情,不能再有這樣的反應”。
“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人生坐標”,是近來劉同書展演講的主題,也是他借“成長三部曲(《誰的青春不迷?!贰赌愕墓陋?,雖敗猶榮》《向著光亮那方》”重版的契機,現下想傳遞給年輕人的是——直面自己的脆弱、孤獨和自卑,生出成為更好自己的能力。
十多年之后重版三部曲,劉同并不擔心當年的文字會過時。因為他敏銳洞察到一種需求的延續。如果說,當年劉同在千禧年的小城成長時所面臨的困境,是信息閉塞和資源匱乏,那么當下年輕人的處境,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信息太多,但真相太少。
在劉同看來,網紅、博主、營銷號等自媒體,已經被流量工業異化為知識的“二道販子”?!八麄冎皇前岩恍┛此普_的觀點拿出來,告訴你都是對的,但你并不能分清楚這些觀點對于他自己的人生是不是真適用。”
在一場讀者見面會上,劉同告訴臺下那批年輕的面孔:“最重要的點就是,如何去把自己和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隔開?!碑斪悦襟w都在告訴年輕人要“如何成為一個強者”時,劉同反其道而行,提醒人要善待各自的敏感、脆弱、無助和自卑。
他以自身經歷寫道:“20歲出頭時,我做夢都希望被人肯定,于是小說一本又一本地寫,文章一篇又一篇地投……從外界得不到肯定,于是把所有的心情一字一字寫在日記里,十年過去……重新閱讀過去,才發現那是青春?!?/p>
只有120%地了解自己,才能在別人的奚落與唾棄面前云淡風輕,“因為我比別人更了解自己的不堪,所以我覺得在人生的這些路上,我沒有那么容易被人打擊到、傷害到”。
他覺得自己“無疑是一個靠理想生活的人,同時又不是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每天生活在危機周圍,誠惶誠恐。對于1980年代出生的孩子,尤其對于遠離父母的我更是如此,只能靠文字承載一些想法,用來消遣和打發時間”。
最初,劉同執筆的動力,只是想誠實地面對自己。1999年,這個曾被以為考不上大學的孩子,沒有選擇父母期待的醫學專業,卻考入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開啟了叛逆又想出人頭地的“冒險”。
大一開始,他就記錄自己的心境,哪怕只有一句話,他都要記下自己當時的想法。
但其實,文字是有欺騙性的,哪怕是日記,都能矯飾美化。劉同意識到這點,“所以當時我給自己一個課題:我要如何120%真實地完全面對自己”。
這意味著,一個人要撕碎、咀嚼、吞咽那些不會當眾承認,甚至自己都會不愿意直視的陰暗面?!鞍炎约簝刃睦镒铍y以啟齒、最一閃而過、羞于去面對的那些東西,我得用文字寫下來,因為我只有非常清楚地抓到自己任何的小的細節和碎片,我才能比別人更加了解劉同這個人。”
只有120%地了解自己,才能在別人的奚落與唾棄面前云淡風輕,“因為我比別人更了解自己的不堪,所以我覺得在人生的這些路上,我沒有那么容易被人打擊到、傷害到”。
曾經有人問劉同:“你將自己寫得那么不堪、脆弱,不怕別人瞧不起你嗎?”劉同想都沒想就說:“不怕啊,我連自己的不堪都能接受,別人對我的貶低更是無關緊要。”
其實,如今看似通透坦蕩的劉同,幾年前也還從自我否認的深淵之中掙扎而起過。
那是三年前,劉同主導參與的影視項目,在市場中失利,直接導致了光線影業幾千萬的損失,讓劉同覺得,自己辜負了與他并肩工作的同事?!拔矣X得,我沒有辦法成為他們眼里那個做事雷厲風行、決策果斷的劉同……我覺得我被市場淘汰了。”
那段日子,一直有兩個聲音在劉同腦海里互搏。當劉同把自己困在家里時,一個聲音會控制不住地自我打擊:“劉同,你就是不行?!?/p>
當他不得不出門見人時,他要假裝自己很好“:劉同,你很棒,你根本沒有垮,你要出去告訴別人,你依然還是以前那個(洞察市場、自信明朗的)你?!?/p>
自我打壓、向外表演的矛盾狀態,是那段時間劉同一直在強撐的狀態。然而這種不真實的自己,卻如黑洞般吸走了他的能量和體力,讓劉同無法像過去那樣,思考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氨硌萁o自己看和表演給別人看,是人生中困擾我們的一件事?!?/p>
他開始復盤,自己是從何時開始,學會了假裝,學會了迎合,而不再誠實面對自己和外界?
當時42歲的劉同,覺得不如自己二三十歲時那樣朝氣蓬勃。
《誰的青春不迷?!分两癖患佑×?06次,《我在未來等你》成為2017年亞洲好書榜總冠軍,小說在2019年時被光線拍成同名電視劇,獲得了豆瓣8.3的高分。
年輕時的劉同,從郴州到長沙,而后來到首都北漂,無論是在湖南臺,還是在光線傳媒,他從來不會,也學不會搞人際關系,從不站隊。他一直埋頭工作,下班就回家繼續寫作,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習慣了“高質量獨處”,因此也不會內耗。如今回想起來,劉同覺得,那是他人生中最開心、純粹,又最投入和目標感最強的時候。
剛工作時,劉同喜歡去一家港式餐廳,吃一碗30 元的西米撈,看到那些成功的老板喝著幾千元一兩的龍井時,他會想,自己什么時候能喝上這口茶?
不到十年,劉同在事業上的成功,足以開香檳。在第六屆當當作家影響力排行榜上,他居于余華和麥家之后?!墩l的青春不迷?!分两癖患佑×?06次,《我在未來等你》成為2017年亞洲好書榜總冠軍,小說在2019年時被光線拍成同名電視劇,獲得了豆瓣8.3的高分,有觀眾評價說,“這是最接近我的17歲生活的連續劇”。
事業的成功,讓他被更多人看到,也收到了“劉同你好棒啊”的吹捧。漸漸地,他迷失在外部的聲音里?!凹热荒銈冋J為我可以做,我就不想辜負你們,我就去做你們覺得我可以做的事情”,他開始去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待,而不再是成為自己期待的那個自己。在和南風窗的對談里,劉同將之視為迄今為止“人生巨大的威脅”。
直到42歲的失敗,他才意識到,原來自己早早走上了一條偏路。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部關于海龜的紀錄片。大海里的海龜,被藤壺吸附,軀體變得沉重,無法在海洋里競逐,它的結局,可能是慢慢沉沒于暗無天日的海底中,等待死神降臨。
好在,水手們有一個傳統,遇到被藤壺吸附的動物,會幫它們清理掉。
突然間,一個聲音從心底響起:“是不是在我看不見的地方,也布滿了藤壺?如果我被藤壺寄生了,誰能幫我清理呢?”
只能是自己,自救,“用文字去撬開內心的藤壺”。
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放任負面情緒蠶食自己的能量和時間,于是,他回到光線,跟上司說:“我不行了,我要一個人待著,我要請假。”
他簡單地收拾了行李,買了張機票,飛到了海南,跑到一個小漁村里,不跟任何人聯系。大半年時間,在拍打著沙灘的海浪邊,他過著白天寫劇本、晚上寫書的日子?!爱斘艺娴膹娜穗H關系里逃離出來之后,我整個人就一下又重建了。”孤獨是他的來時路,也是他的舒適區、培養皿。
在這之后,劉同帶著他的書《等一切風平浪靜》,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
2025年,借著成長三部曲重版的機會,劉同有機會以40 歲的眼光,打量二三十歲的自己,重新出發,和陪伴他十幾年的讀者重聚。
宣傳重版三部曲時,劉同在直播間設置了一個讀信環節,找出這十幾年來讀者寄給他的信,沿著信紙上留下的電話號碼,拾掇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讀者。
“你會從別人的故事里提煉方法,會用旁觀者的清醒視角審視自己,你時刻都在思考如何破局,這樣的你本身就很了不起。”
有一名女生,讀初中時看了劉同的書,給他寫了一封信,信里說,自己的夢想是考上北京電影學院。然而,陰差陽錯間她錯過了理想學校,卻獲得了到圣彼得堡繼續追尋戲劇理想的機會。電話里,她說,是劉同的書讓她知道,“我還是要去追尋屬于自己的夢想,如果我一直像普通人(那樣)過完自己無聊的人生的話,那樣的人生會太沒有意義”。
南國書香節活動現場,臺下坐著很多來自小鎮的青年,有一個男讀者,面試時因大專學歷被淘汰了。為了掙錢,他一度到海外做苦力。但他狠下心來自考專升本。在自考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同行者,也見證了他們一個個因無法忍受自考的重復、枯燥和孤獨而陸續放棄,他也想過放棄,但是劉同的文字,陪著他,讓他“一個人慢慢堅持考下來”。
聽到這段經歷后,劉同很欣慰?!皩?,做任何事其實就是把別人熬‘死’?!?/p>
聽到一位位讀者的回想,劉同會覺得,自己何其幸運。曾經,劉同想不清楚,自己和自己的文字對于上千萬的讀者來說,意味著什么。是什么驅使他們凌晨趕車到上海,只為參加劉同的讀者見面會,也想不通自己能帶什么給那些由媽媽帶著來見自己的小讀者們?
漸漸地,他明白了,是同行者。“他們需要一個可以看見的,也在努力地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他用他的方式和他的文字分享他在面對困難時的做法?!?/p>
他寫給讀者一段話:“我很榮幸成為你的人生參照物,其實你在這樣舉例的時候,你也早已成了自己的燈塔——你會從別人的故事里提煉方法,會用旁觀者的清醒視角審視自己,你時刻都在思考如何破局,這樣的你本身就很了不起。”
很多人問劉同,命運破局的時刻是什么時候?劉同很難回答,因為他覺得,命運的改變通常不是一個瞬間,而是持之以恒地改造自己。
劉同早年寫作的一部小說《我在未來等你》,講述了大學老師郝回歸獲得了重返自己17歲那段歲月的機會,成了17 歲的自己的班主任。他試圖去修正一個男孩荒蠻的青春期,然而兜兜轉轉卻發現……“改變你命運的不是選擇,而是你的性格”。
這20年來,劉同已經養成了時刻記錄自己想法的習慣,哪怕是在睡覺時,半夢半醒間,他也會強行喚醒自己,拿起手機,在備忘錄里寫下一句話。
受訪時,他打開了備忘錄展示自己近來記錄的內容,最新的一句是“其實我也自身難?!?。
年歲漸長,劉同被很多人請教經驗和建議,求學的,職場的,情感的,甚至回到郴州和父母外出吃飯時,父親的朋友也會過來討教,說給小飯店一些管理經驗。
劉同明白,這是一種歡迎與善意,但他也有難為情的時候,因為他不可能為每個人負責,也不可能照顧到每個人的情緒?!拔蚁劝炎约哼^好,我才有精力去照顧你。所以其實我也自身難保?!?/p>
過了40歲,劉同意識到,沒有以前那么容易認識朋友了。他也擔心,自己的社會身份會讓新的友情沒那么純粹。于是,他立下一個規定,和老友出去玩時認識新友人時,老友不能向對方介紹他的工作和背景,他更希望,對方是因為自己的性格被吸引,這樣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生活的比重,也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變得厚重。40歲之后,他才覺得“慢慢地開始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比如,他每天健身一到兩個小時,如此十幾年,自律勤勉讓他和20 多歲時的自己差別不大。比如,如今他到全國各地參加書展或簽售會時,不用再向領導請假了。他自稱是“高級牛馬”,這種出勤自由的背后,是公司和領導對他的能力和工作態度的信任。
這幾年,劉同更喜歡回郴州了。那個他在十幾二十歲時生厭、想拼命逃離的故鄉,變得可愛了。前段時間,劉同受熟人邀請,還為郴州拍攝了一部宣傳片。一個曾經不被人重視的孩子,成了這個地方的代言人。
他立下一個規定,和老友出去玩時認識新友人時,老友不能向對方介紹他的工作和背景,他更希望,對方是因為自己的性格被吸引,這樣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轉變背后,其實不是郴州變了,而是人的心態在改變。“我們討厭的不是故鄉,是小時候那個在故鄉一事無成的自己?!比缃駝⑼诠枢l的存在,也證明這個孩子已經長大。
兩年前,他回到郴州時路過一個在湖邊新開售的樓盤,這讓他想起小時候的愿望,住在湖邊,于是走進了售樓部“看一看多少錢”。他最喜歡的最靠近湖邊的單元,單價要比其他普通的貴兩千多元,這個溢價讓他糾結。他打電話問了朋友,朋友說,整個樓盤幾個億,只有這一套是你喜歡的,對比起來,多花的錢也是值得的。
現在的劉同,已經擁有愿意為小時候的愿望溢價埋單的能力,而現在的他只要回郴州,都會住在湖邊的房子里,將房子布置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這個就是努力工作給我帶來的生活自由。我不會被錢困擾住。表面上看,我似乎多花了冤枉錢,但我認為這不重要,因為我的目的是我想開心,我不在意別人怎么對我的,我只在意我怎么對自己的,我就會變得很開心,這個是我對生活的把控?!?/p>
責任編輯 謝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