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鑒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秉承“以學生為中心”原則,讓學生逐漸意識到自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進而主動思考,深度學習,以此發展自身的思辨能力,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動學生形成獨立人格
小學生年齡較小,正處于思維品質與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將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作為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可逐漸加深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與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
(二)有利于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受到年齡的影響,小學生的思維通常比較活躍,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因為教師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產生奇思妙想。在基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勇敢表達、大膽猜想,不但能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還能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展開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有利于推動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在基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感,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這不但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還有助于學生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的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即根據學生的興趣偏好來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學生的興趣偏好為切入點設計思辨性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在不斷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中發展思辨能力,使學生獲得長遠發展。
(二)激勵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教師應當秉承激勵性原則進行教學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學生提出創新觀點時,教師應當及時進行正向反饋,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肯定與贊美,樹立學習信心。此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觀點與看法,使學生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認知體系,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三)系統性原則
為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助力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秉承系統性原則進行具體教學方案的設計,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有效聯系,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新課問題,并在探索與學習的過程中回顧舊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完成階段性教學任務后,設置系統性復習任務,幫助學生完善認知體系。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結合課時主題,布置思辨任務
新課標強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為提高整體教學效果,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元素,結合課時主題以及相關內容,布置思辨任務,指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探索學習。在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及時指導,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中,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1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學習為例,學生需要了解法律的含義,區分法律、紀律、道德等的內涵,掌握不同法律的作用,培養法治意識和思辨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生活中的法律”作為教學主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設置思辨任務一提出維護交通秩序的方案,方案要具有實用性與可行性。在設置任務后,教師應當組織學生自主收集、整合、歸納相關的資料,提出個性化看法。隨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經歷,完成思辨任務,發展思辨性思維[1]。這一任務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生活中的法律,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助力學生健康成長與持續發展。
(二)基于教學內容,創設思辨情境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的主題、內容等創設思辨情境,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不斷思考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提高思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實施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運用情境教學法,將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思考與分析,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提升思辨能力。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2課“學會寬容”的教學為例,該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寬容,認識到寬容的重要性與實踐方法。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情境中的案例,促使學生理解寬容對個人與社會的積極影響,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教學初始,教師可以播放諸葛亮七擒孟獲的視頻,并設置思辨問題:“諸葛亮為什么要七次擒又七次放了孟獲呢?孟獲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呢?”隨后,教師可以播放音樂《滾滾長江東逝水》,營造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展開討論,自然而然地引出教學課題一學會寬容。如此,學生可以在思辨情境中深刻地理解學會寬容對個人與社會的積極影響,發展思辨能力,形成健全人格[2]
(三)結合真實學情,拓寬思辨視野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在思辨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以及思考角度,合理拓展學習資源,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認知與理解,拓寬學生的思辨視野。具體來說,為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思辨主題,避免對知識形成片面認知,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實際學情,豐富思辨性學習資源,激活學生學習思路,使其對問題形成獨特的理解與感悟,進而獲得思辨能力的發展。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6課“探訪古代文明”為例,本課主要由“早期文明發祥地”與“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兩個內容組成,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大河流域文明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文化探索興趣,增強其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使其獲得身心健康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真實學情,為學生呈現豐富多樣的思辨性拓展學習資料,如關于我國的四大發明、古埃及的金字塔等的資料,組織學生探索古代文明,感知文化力量,辯證思考其在當代的價值,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3]。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在學生閱讀與分析思辨性拓展學習資料時進行語言點撥、材料補充,助力學生更好地運用資料進行思辨,從而強化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文化意識,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聯系生活現象,提升思辨意識
新課標提出,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密切聯系,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從生活化的角度設置思辨任務,讓學生明白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對于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的意義。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聯系生活現象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得思辨能力的提升。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9課“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的教學為例,教師若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不僅無法使學生深刻理解知法守法和依法維權的真正含義,還會導致課堂枯燥乏味、沉悶無趣,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阻礙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教師應當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探究知法守法和依法維權的意義,使學生通過分析生活中遵紀守法的事例,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發展思辨能力[4]。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如何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以及“知法守法、依法維權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等問題進行互動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使學生結合所學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展開辯論,在發展思辨能力的同時,提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五)搭建學習支架,促進思辨認知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習支架的作用,為學生的探索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辯證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與發展需求調整支架,促使學生深度學習、思辨認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5課“應對自然災害”為例,該課主要介紹了自然災害的定義、種類及其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旨在培養學生面對自然災害時的自救能力,使其樹立保護環境、愛護家園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獲得身心健康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示洪澇、地震、臺風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圖片與視頻,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其次,教師可組織學生思考洪澇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會發生地震,臺風具有哪些特征等,以問題支架促進學生學習,認識自然災害的特點。最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深入討論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怎樣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升學生學習質量。
(六)組織辯論活動,培養高階思維
為有效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活動,引導學生立論陳詞、自由辯論以及總結發言等,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語言表達能力與辯證思維的發展。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辯論活動可以優化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辯論中理解問題的本質,培養高階思維,提升思辨能力。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8課“科技發展造福人類”的教學為例,基于六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對科技產品具有一定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活動,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看待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文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在享受科學技術成果的同時,也遇到許多新的煩惱”設置辯論主題—“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大”。正方的觀點是“科技發展利大于弊”,反方觀點是“科技發展弊大于利”。在辯論過程中,雙方辯手需要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這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
結語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結合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優化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多元評價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36):44-46.
[2]許雅斯.注重體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化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3(36):79-81.
[3]楊月月.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化教學的有效路徑[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4):12-13.
[4]張廣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方式[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2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