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作為歷史的直接見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初中歷史課程應重視史料的搜集與解讀,引導學生初步學會依據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然而,當前初中歷史教學尚未充分彰顯史料的育人價值,這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及歷史學習能力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積極探索基于史料研究的課堂教學策略及方法,幫助學生依據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進而全力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初中歷史教學與史料研究
(一)初中歷史教學特點與目標
初中歷史作為一門敘述與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的學科,其育人功能主要包括探尋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律以及認清歷史發展趨勢。初中歷史教學兼具思想性、基礎性與連續性,旨在幫助學生建立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認識。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是初中歷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它既體現了課程性質,又直接反映了課程理念。此外,初中歷史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能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從而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歷史及其發展規律。
(二)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作為承載真實歷史信息的重要媒介,是學生分析、判斷和提煉歷史信息的關鍵橋梁。具有較高可信度的史料,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直觀且真實的歷史見證,還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史料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源自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或目擊者,而二手史料則基于后世學者對歷史的研究與解讀[]。簡言之,真實可信的史料既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研究的興趣,又能深化其對歷史知識及發展規律的理解。
(三)史料研究對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研究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它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到史料是了解歷史的主要依據,還能幫助學生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認知。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史料中提煉信息,分析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史料研究活動。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還能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通過共同研究不同來源的史料,教師能培養學生辨別史料真偽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研究與理性辨析能力。
二、基于史料研究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策略
(一)增強史料運用意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將史料研究視為備課的重要環節,并通過組織學生搜集、整理和研究史料,增強其史料運用意識,使他們能多角度地體驗歷史研究的樂趣與魅力[2]。為提升學生的史料運用意識,教師需多方位展示史料,開展共同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史料來了解、分析歷史問題,并闡釋歷史結論。同時,教師還需傳授學生史料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史料的搜集、鑒別與分析等,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理性辨析史料真偽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秦統一中國”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解讀相關歷史文獻及考古資料,如秦朝形勢圖、統一文字與貨幣的圖表、秦始皇兵馬俑圖片等,培養學生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論證的能力,使其深入理解秦統一中國的歷史事實。鑒于多數初一學生尚未養成運用史料研究歷史的學習習慣,教師可借助“車同軌、書同文”“秦始皇兵馬俑”等珍貴史料,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運用史料的意識。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哪些史料可以佐證秦國能完成統一中國的使命?”鼓勵學生有意識地搜集史料并開展歷史研究。在直觀呈現相關史料后,學生可從“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國力”等客觀視角理解秦統一中國的必然性,同時從“秦王贏政積極籌劃”等主觀視角分析秦統一中國的發展趨勢。教師還應與學生共同從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軍事等方面搜集和分析史料信息,助力學生梳理秦統一中國的歷史脈絡。在諸多可信史料的指引下,學生能全面了解歷史,客觀分析歷史問題與現象,為其后續運用史料進行歷史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二)科學合理選擇史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史料,使其能從多個角度辨別一手史料與二手史料的真實性,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事實。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教材、歷史書籍、網絡資源及實際生活中尋找和篩選史料,同時鼓勵學生發掘高價值且具代表性的史料[3]
1.從教材中選擇史料
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直接史料,這些史料通常以文字、實物圖片等形式直觀呈現,與歷史教學的重難點知識緊密相關。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的教學中,教師可從教材中提煉出“懸泉置遺址出土的西漢簡牘”“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紙地圖”“西漢經穴漆人”等直接史料。借助這些史料,學生可以了解到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過程,以及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等重要歷史成就。部編版教材中的直接史料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史料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為他們運用史料說明歷史問題奠定基礎。此外,教師還應借助這些直接史料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正確閱讀和理解史料,從不同角度挖掘歷史細節和事實。
2.從歷史書籍中尋找史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具備辨別史料真實性及從歷史著作中查找史料的能力。以“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一課為例,教師可從“二十四史”中篩選出《史記》《漢書》《后漢書》等經典歷史書籍,并進一步精挑細選適合學生閱讀的直接史料。比如,《史記》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作者司馬遷主要記述了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的主要史事。教師可從《史記》中挑選學生較為熟悉的史事片段,如“百步穿楊”(出自《史記·周本紀》)《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廉頗葡相如列傳》(出自《史記》卷八十一)等。學生通過對《史記》及相關直接史料內容的分析,可全面了解司馬遷的史學思想和史學方法,這為端正其歷史學習和史料研究態度奠定了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有關紀傳體、通史、斷代史的二手史料,引導學生依據文字材料,深刻理解《史記》的史學與文學價值。
3.從網絡中挑選史料
初中歷史教師可從專業歷史網站中挑選史料,如中國國家圖書館、書格、中國歷史網等網站,通過關鍵詞檢索篩選史料信息。專業歷史網站涵蓋上古至近代的中國歷史,從政治、社會形態等方面呈現歷史,利于學生發展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能力。教師需從海量網絡資源中挑選適合學生閱讀和研究的一手、二手史料,讓學生感受搜集、篩選、整理史料的樂趣[4]。挑選過程中,教師既要具備史料辨析能力,也要引導學生準確辨別史料真偽,使其學會運用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
4.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史料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現并挑選史料,同時引導學生養成運用史料進行歷史研究與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需帶領學生發掘具有典型性、可讀性與科學性的史料,鼓勵他們留意生活中的歷史蹤跡,如影視劇、歷史講座等,并從中篩選出真實可信的一手或二手史料。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本地的歷史遺址、歷史建筑及民間文獻史料館,親身體驗史料研究的全過程。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會史料研究的重要性,還能讓他們從現實生活的視角出發,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文字、圖像和實物史料,引導他們多角度感知歷史,從而提升歷史理解能力和史料實證素養。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生活中的發現開展歷史學習與研究活動,使其沉浸式地感受歷史知識的現實意義。
(三)提高史料閱讀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閱讀是史料研究的關鍵環節,能引導學生從歷史、語文等多學科視角分析史事。教師可指導學生借鑒語文學科中古詩文或文言文的閱讀方法,精準獲取史料中的歷史信息,并鼓勵學生圍繞史料開展討論交流,培養其理性辨析歷史事實的態度。為提升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教師可推薦泛讀、略讀等閱讀技巧,引導學生圍繞歷史知識或問題進行深度思考與探究,逐漸養成良好的史料閱讀習慣[5]
以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開元盛世”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合作探究,使學生深入理解“開元盛世”的成因與影響,同時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的能力,讓學生思考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相關問題。課堂上,教師可展示一段史料“玄宗少歷民間,身經屯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出自《舊唐書·憲宗下》),讓學生自主閱讀。閱讀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翻譯史料中晦澀難懂的詞語,隨后總結并點評學生的閱讀理解情況。通過這段史料,多數學生能了解到唐玄宗年少時的經歷促使他即位初期勤于政事,進而認識到其開創“開元盛世”的歷史背景。教師還可推薦其他相關史料,如描繪盛世景象的古詩詞“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等,鼓勵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深入探究唐玄宗統治前期形成盛世局面的原因、過程及影響。閱讀過程中,教師需關注學生能否將史料與教材、課堂講義和個人思考相結合,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從史料中提煉有價值的歷史信息。
(四)培育史料實證素養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充分發揮史料的“實證”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史料實證不僅是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史料運用能力的關鍵體現。為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應合理運用實物史料,并將文字、圖表史料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中提煉有價值的歷史信息與依據,理性辨析史實之間的關系,為學生運用可信史料還原歷史語境提供指引。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6課“明朝的對外關系”的教學中,教師可從歷史書籍、專業歷史網站及教材中篩選出《瀛涯勝覽》《明史·戚繼光傳》《明神宗實錄》等史料,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考明朝對外政策的雙重性(和平交流和軍事防御),從而培養其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論證歷史結論的能力。課堂上,教師還可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微課等教學資源,直觀展現明代沉船文物、倭寇武器等實物圖片史料,使學生深刻理解明朝對外關系的多元化特征。在多元化史料的支持下,學生既可以明朝自身國力、對外政策及周邊國家地區等方面為切入點,深入了解明朝前期采取友好交流政策的原因,又可以結合戚繼光抗倭背景、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的過程,探究明朝后期采取軍事對抗策略的原因。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絲綢之路、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等古代對外開放史實,理性辨析其中體現“以和為貴”“和平交往”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事跡。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從原始文獻和實物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論證歷史結論,還能深刻理解明朝對外關系從“主動開放”到“被動應對”的轉變原因,學會運用史料分析歷史事件的復雜性。
三、總結
總之,史料研究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關鍵環節,它不僅能拓寬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還能助力其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教師需逐步強化學生的史料運用意識,從教材、歷史書籍、網絡及現實生活中精選史料,提升學生的史料閱讀與辨偽能力,全面培育其史料實證素養,使其能基于可信史料客觀地認識和了解歷史。
[參考文獻]
[1]尚慧英.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4(35):105-107.
[2]張少媚.基于史料實證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4(47):142-145.
[3]黃少玲.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4(30):73-75.
[4]孫聃祺.圖片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求知導刊,2024(19):44-46.
[5]李展展.圖像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4(1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