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缺乏問題意識,隨著年級升高,他們主動提問的次數反而越來越少[1]。例如,許多七年級學生敢問敢說,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到了八、九年級,部分學生則顯得少年老成,沉默寡言,使課堂氛圍較為沉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2]。從課堂現象到課程標準,實踐結合理論,都印證了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問題中學習,培養其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運用“激問”策略,將“師一生單向提問\"模式轉變為\"生一師質疑、生一生互動\"的課堂教學問題管理模式,精心設計問題,激活課堂,提高學生提出問題、鉆研問題的能力。
一、當前學生提問能力不足的原因與危害
當前初中生提問能力退化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課堂被動接受。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缺乏主動提問的意識,更多的是被動接受知識,這種缺乏問題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沒有思維參與的活動,屬于被動學習[3],不利于問題意識的培養。第二,課后探究不足。部分學生在課后很少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導致提問能力無法有效提升。第三,同伴壓力影響。隨著年齡增長,學生開始在意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因擔心被嘲笑而不敢提問。第四,學習動機缺失。當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時,其提問欲望會顯著降低。第五,傳統教育模式影響。標準答案式教育固化了學生的思維,導致其缺乏提出有價值問題的能力。第六,教學內容滯后。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脫節,前沿科技成果引入不足,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
初中生提問能力退化的危害包括:(1)思維主動性缺失,影響學生認知發展;(2)學習興趣下降,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績;(3)創新能力受限,影響學生科學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社會競爭力不足,缺乏提問和創新能力的學生難以適應未來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影響其長遠發展。
二、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策略
(一)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起點
提出問題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中心[4]。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意識,這是一切數學活動的起點。
1.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思維始于問題。當學生自主提出某個問題時,其思維便進入積極活動狀態,促使他們展開有意義的思索,主動聯想相關信息,并運用辨析、類比、歸納等思想方法進行探索。這一過程能不斷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之,若學生自身無法發現問題,僅依賴教師提問來尋求答案,其思考往往是膚淺且被動的。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2.促進建構性學習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知識是學習者通過同化與順應主動建構的產物。在數學學習中,教師需避免“一講到底”,而應通過問題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5]。教學過程不應是教師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當作學生接受的起點,或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相反,它應是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知識背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
3.轉變學習方式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時常能看到教師提問、學生僅負責回答的教學模式。不少學生習慣了“師講,我聽;師問,我答”的機械學習方式。于是,部分教育者一方面擔憂中小學生缺乏想象力、創造力,另一方面卻強化培養僅擅長答題、解題的學生。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突破權威束縛,養成質疑習慣,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以此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推動學習方式從接受式、模仿式向發現式、探究式轉變。
(二)以鼓勵提問、活躍課堂為支架
1.營造提問氛圍,讓學生樂問
“親其師,信其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情緒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教師應善于利用情緒的感染力、表達的自主性和外顯性等特點,通過溫暖的笑容、鼓勵的話語、贊賞的眼神以及關愛的肢體語言等方式,調節學生的情感狀態,營造輕松、平等的課堂環境,使他們進入積極主動、思維活躍、樂于表達的學習狀態。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可熱情回應:“你們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問得好!”當學生提出不同見解時,教師可微笑著對全體學生說:“掌聲鼓勵一下!謝謝這位同學的分享,讓我們很受啟發,真是讓人耳目一新的見解。”教師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對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方能感化學生,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促進學生主動提問。
2.建立質疑基礎,讓學生敢問
愛因斯坦曾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讓學生敢問,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不要將提問視為教師單方面的職責;不要因升學壓力而壓縮學生的提問時間和空間;不要低估學生問題的價值,他們的某些疑問往往最真實、最具生命力,也更貼近其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提問、勇于求異,創造機會鼓勵學生發表見解。以浙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學片段為例。
教師提問:“給多項式 4x2+1 添加一項,使其成為一個完全平方式,有幾種方法?請同學們思考后舉手回答。”
生1:“如果 4x2 和1分別是首平方項和尾平方項,那么添加的應該是中間的二倍乘積項,即4x 。”
生2補充:“如果 4x2 是中間的二倍乘積項,那么首項應該是 (2x2)2=4x4 。”
教師引導:“如果已知的一項1被視為二倍乘積項的一部分,那么需要補全首平方項或尾平方項。但這會導致分式結果(如
)不符合整式要求,故此思路不成立。綜合來看,目前符合要求的式子為 (2x+1)2 和 (2x2+1)2 。”
教師追問:“完全平方式的關鍵特征是什么?”
當回憶到“中間是二倍乘積項,符號可正可負”時,部分學生意識到疏漏,指出可能漏了負號的情況。
生3質疑:“添加一 4x 是否可行?這樣得到4x2-4x+1=(2x-1)2 ,也是一個完全平方式。”
教師引導總結:“非常好!當根據給定的兩項構造完全平方式時,特別是確定中間項符號時,必須考慮正負兩種情況。因此,添加 4x 和一 4x 都是正確的。同時,需要驗證添加項是否會導致分式。因此,本題最終答案應有3個,分別是 4x,-4x F4x4 。
從質疑一個答案開始,學生的思維碰撞已悄然發生。這既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也讓他們親歷了發現問題、質疑探究、優化方案、梳理思路、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在課堂上充分釋放了思維活力。
3.設計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會問(1)聯系生活,激發探究欲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將提問能力培養融入真實場景中,激發學生的提問意愿,讓他們感受到確實有值得探究的問題存在。例如,在學習“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后,筆者設計了一個班級征訂校服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思考問題:如果我們班要征訂班服,需要解決哪些問題?這種情境導入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躍躍欲試,樂于探索。在活動中,學生提出需要先確定幾套備選服裝,再從中選出一套作為班服。對于選擇方法,學生建議采用舉手表決的方式,由班長負責統計。通過這個環節,學生明確了這次數據收集的目的是選出班服,需要收集的數據是每套備選服裝的支持人數,收集方法是調查(舉手表決)。之后,學生提出為確保衣服合身,還需收集身高數據。收集完畢后,面對名單上凌亂的身高數據,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一步提出應該對數據進行分類和排序。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筆者再引導學生理解數據的分組編碼,探索數據分類的便捷途徑。
從本次教學實踐來看,基于學生親身經歷且感興趣的生活原型進行問題創設,能極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實現“問題學生提、規律學生找、結論學生自主總結”的教學效果。
(2)協作探究,促進深度學習
以浙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2.7“探索勾股定理\"為例,呈現一次由學生提問驅動的探究之旅。
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標出直角邊 a=3 , b=4 ,斜邊長 c=5 。
教師提問:“我們知道 32+42=52 成立,但這是巧合嗎?如何證明任意直角三角形都滿足 a2+b2=c2 (其中 a , b 為直角邊的長, c 為斜邊的長)?”
生1:“老師,這個等式是不是僅對邊長為整數的三角形有效?”
生2:“能否不借助畫圖,只用代數方法證明?”
生3:“可以用面積法證明嗎?比如用小方塊鋪滿圖形?”
教師及時表揚:“大家的提問切中要害!今天我們就從這些問題出發,一起探索證明方法。”
生4:“如果直角邊長是1和2,那么斜邊長就是√5(無理數),這樣的三角形也成立嗎?”
教師利用幾何畫板進行動態演示:拖動直角邊,觀察 a2+b2 與 c2 的數值關系,發現對于任意邊長(包括無理數), a2+b2 始終等于 c2 。
生5提議:“能不能像拼七巧板一樣,用圖形面積關系來證明三邊平方的關系?”
于是,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探究,下發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直角邊長為 Δa 、 b ,斜邊長為 c ),讓學生嘗試拼接。
組1方案:將4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中間空出一個邊長為 Ψc 的正方形(如圖1),總面積為 $( a + b ) ^ { 2 } = 4 \times ( \frac { 1 } { 2 } a b ) + c ^ { 2 } 。$
圖1

組2方案:中間空出的部分是邊長為 |b-a| 的小正方形(如圖2),關系式為
對兩組關系式進行代數化簡,均可得到 a2+
圖2

b2=c2 。
教師總結:“這正是中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弦圖’證明法,利用面積關系揭示了勾股定理的本質。代數表達式 a2+b2=c2 具有普適性,無論邊長是否為整數或有理數,只要滿足直角三角形條件,該關系式恒成立。今天的證明探索,每一步都源于你們的提問。數學的本質,正是始于問題,成于邏輯。”
以上教學實踐中,教師借助學生提出的問題,將勾股定理的證明拆解為可操作的探究步驟,使抽象的數學證明從“魔術表演”變為“偵探破案”的合作推理過程。筆者相信,這樣的學習體驗能給學生帶來難以磨滅的學習記憶,使其掌握探究知識的方法,對其思維的影響深遠而持久。
(3)靶向引導,激活數學課堂
要想讓學生學會提問,教師首先需以身作則,傳授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方法。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條件變化中提問,在對比分析中提問,在逆向思考中提問,在修改關鍵條件中提問,在知識拓展中提問,等等。以浙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2.2“等腰三角形”的教學片段為例。
教師出示原命題:如圖3所示,在△ ABC 中,若 AB=AC C ① ), M 為 BC 中點( ② ), MH⊥AB 于 H , MG⊥AC 于 G ( ③ ),則 MH=MG ( ④ )。請證明此結論。
圖3

學生提出不同證明方法,如利用等積法、利用角平分線性質、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質等。
教師提出變式:若將條件 ① 與結論 ④ 互換,命題是否成立?請說明理由。
待學生完成此證明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現在,我們已明確條件 ①②③ 可推出結論 ④ 。通過互換,也探索了 ④ 與部分條件的關系。那么,基于條件 ①②③④ 之間的關系,你們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依次提出問題:(1)已知 ①③④ ,能否推出 ② ?(2)已知 ①②④ ,能否推出 ③ ?(3)若將條件 ② 更改為“
是線段 BC 上的任意一點”,其余條件不變,則 MH 與 MG 之間存在什么數量關系?
三、總結
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解答問題。從學科本質看,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這常使部分學生陷入困境。而精心設計的問題,能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實踐層面,助力他們突破思維桎梏、掌握思考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許紅即.初中數學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研究[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5(18):9-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吳永君.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探究[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4(12):2.
[4]司擎天.初中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數學教育,2014(19):22-26.
[5]張宏政,史美華.初中數學課堂中高效教學行為的特征分析:基于一堂數學課的觀察與診斷[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