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是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且因缺乏父母的陪伴與引導,常常會對生活和學習感到迷茫,進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基于此,本文以“‘補位’關懷”為核心,闡述教師如何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支持,助力他們健康成長。
一、開展“心情畫板”活動,尋找情緒出口
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常常陷入“有口難言”的困境。鑒于此,教師需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多與他們談心,及時了解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并積極給予他們幫助,助力他們排解不良情緒[1]。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繪畫這一方式,把內心的想法通過畫筆表現出來,以此幫助他們宣泄情緒。
(以下簡稱“我校”)一年級7班的小周同學是一名留守兒童。平日里,他本就較少與同學交流互動,而近期,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對班級集體活動也表現出明顯的抵觸情緒,總是不愿意參與其中。針對這一狀況,教師及時與小周進行了一對一的談心交流。經過耐心溝通,教師了解到,原來學校近期剛舉辦完家長會,小周看到其他同學的爸爸媽媽都來參加會議,而自己的父母卻因為工作原因無法出席,心中不禁難過,也更加思念父母。同時,小周意識到自己和其他同學的家庭存在差異,產生了自卑情緒。他心里日益憋悶,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發泄這些負面情緒。基于此,教師對一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這個階段的學生普遍喜歡借助繪畫這一生動有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于是,教師在班級內開展了“心情畫板”活動,鼓勵學生拿起畫筆,把自己遇到的煩惱或者感到開心的事情,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并在班級里進行交流展示。在開始繪畫時,部分學生感到有壓力,甚至害怕,擔心自己畫得不夠好。然而,當他們看到其他同學都全身心地沉浸在繪畫創作中時,原本不自信的心理狀態逐漸發生了轉變[2]。活動剛開始時,小周就遲遲沒有動筆繪畫。教師見狀,便引導他閉上眼睛,放松身心,放空思緒,在腦海中仔細思考自己想要畫的內容。在教師不斷的鼓勵下,小周終于鼓起勇氣,拿起了畫筆,勇敢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小周的繪畫內容是這樣的:在一棟空蕩蕩的房子里,有一個正在哭泣的小朋友,房子的周圍什么都沒有。通過這幅繪畫作品,教師敏銳地察覺到小周的內心是孤獨的。隨后,當所有學生都完成繪畫后,教師鼓勵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可以嘗試在他人的畫作上增添內容。課堂臨近結束時,教師發現,小周的畫紙上多了其他元素:鮮花、草地、小溪、小魚等。那個原本哭泣的小朋友的周圍,也被畫上了其他小朋友,他們手拉著手,臉上洋溢著笑容。原本讓人感到悲傷的畫作,一下子變得溫馨起來。通過一對一的交流以及“心情畫板”活動,小周感受到了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他開始嘗試主動與同學交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小周的心理狀態有了明顯的改善。
引導學生運用繪畫這一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內心世界,不僅有助于他們有效宣泄情緒,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情況。
二、設計“生活課堂”,掌握社交技巧
由于長期缺少父母陪伴,留守兒童往往對一些基本生活常識缺乏了解,在與人交流方面也存在不足。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設計“生活課堂”,引導留守兒童參與各種課外活動,指導他們學習與人交往的有效方法,以此提升他們的交往能力[3]同時,幫助他們習得生活技能。
我校六年級1班的小歡同學是一名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正確引導,小歡常常會因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發脾氣,這使得他與同學的關系不太融洽。教師在了解這一情況后,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參與“我是小當家”的實踐活動。活動開始前,教師耐心指導學生如何買菜以及烹飪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項。活動開始后,教師先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考慮到小歡的情況,教師特意將其與幾位比較有耐心且認真負責的學生分為一組。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到菜市場采購食材,并完成“制作午餐”的任務。在采購食材的過程中,一開始,小歡不知道該如何與賣家交流。他只能站在攤位前,用手對著菜胡亂地指來指去。賣菜的人不清楚他到底要買什么,便多次詢問。隨著詢問次數的增多,小歡逐漸失去耐心,臉上露出了煩躁的神情。同組的學生發現了小歡的情緒變化,趕忙走到他身邊,安撫他的情緒,其中一位同學還鼓勵小歡,教他和老板說:“你好,我想買 x×.x× 和 ×× ,請問一共多少錢?”小歡猶豫了片刻,最終鼓起勇氣,按照這位同學教的話與老板交談起來。不一會兒,小歡就順利買到了需要的全部食材。看到小歡成功買到食材,小組成員及時給予了小歡肯定和贊揚。教師借此機會引導學生認識到,只要不急不躁地組織好語言,使用禮貌用語,就能夠與他人進行友好交流。待全部小組都采購完食材后,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學校食堂烹飪食材。每個小組負責制作一道菜,并且要確定好分工,比如誰負責掌勺、誰負責切菜、誰負責洗菜等。在烹飪過程中,小歡與組內負責掌勺的同學配合得不太默契。例如,油鍋已經熱得滋滋作響了,可小歡還沒有洗完菜。小歡頓時變得十分急躁,洗菜時用力過猛,把水濺得到處都是。見此情況,小組成員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紛紛主動幫助小歡一起洗菜。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一道道香噴噴的菜肴終于出鍋了。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小歡認識到了保持情緒穩定的重要性。他變得比以前更有耐心,也逐漸掌握了與人溝通的技巧,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通過精心設計“生活課堂”并開展相關實踐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合作能力,還能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師及同學的關心,進而促進其健康成長。
三、開展社區活動, “補位”家庭缺失
留守兒童通常由家中親戚或者爺爺奶奶承擔監護職責。父母角色在家庭中的長期缺位,往往會導致孩子心理發展不健全。對此,教師應引導他們主動融入集體,在與他人的交流互動中逐步彌補親情缺失帶來的心理創傷。
我校四年級5班有幾位留守兒童,教師通過日常觀察發現,這些學生性格較為孤僻,與其他同學之間存在明顯的隔閡。經過進一步了解得知,這些學生大多是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由于老人和學生之間有著較大的年齡差距,這就使得老人往往很難真正深入地了解到學生的心理需求。長此以往,這些留守兒童會感覺自己無法從家庭中獲得應有的理解,從而常常悶悶不樂。基于此,教師利用周末時間組織開展“社區送愛心”活動。活動籌備階段,教師先和學生共同商討確定了活動主題一一陪伴孤寡老人。接著,教師將學生合理分成幾個小組,確保每個小組里都有一名留守兒童。活動開始后,教師帶領學生來到社區孤寡老人家中,有的學生陪老人聊天解悶,有的學生則主動幫助老人整理房間、打掃衛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觀察到有一位留守兒童對老人的處境產生了共鳴,便鼓勵他主動為老人表演節目。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鼓勵和支持下,這位留守兒童給老人唱了一首歌,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傾聽老人的故事、與老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等。漸漸地,學生發現,年齡并不是無法逾越的鴻溝,只要耐心傾聽、勇于表達,就能打破彼此之間的隔閡。在關心他人的過程中,學生真切感受到了滿足與快樂。本次活動結束后,教師發現班上的留守兒童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排斥與長輩、同學交流,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一位留守兒童在與教師談心時表示,通過這次社區活動,他能夠大膽地表達自我,也明白了無論年齡差距有多大,愛和關心都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此后,這些留守兒童逐漸愿意主動與家人溝通,其家庭關系日益和諧融洽。
通過參與社區活動,留守兒童能夠真切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關懷,領悟到自我價值所在,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消除家庭教育缺失給他們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還能進一步強化他們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促使他們明白,應當努力成為樂于奉獻、心懷善意的人。
四、制作“成長樹”,增強自我認同感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他們常常容易在自我認同方面陷入茫然的狀態,對自己的價值、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定位缺乏清晰的認知。面對這一情況,教師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制作“成長樹”,鼓勵學生用心記錄下自己成長道路上每一個值得紀念的瞬間,如一次小小的進步、一次勇敢的嘗試或一次難忘的經歷等,從而讓學生在回顧這些瞬間的過程中,逐漸深入地了解自己,認清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增強自我認同感。
教師偶然看到了班級里某位留守兒童的日記。在日記里,他描述了自己每天遇到或做過的事情,語言充滿童趣。但教師仔細閱讀后發現,這位學生在自我認同方面存在問題。于是,教師決定在班級內引導學生制作“成長樹”,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了“成長樹”的制作方式:在大卡紙上畫出一棵大樹,把大樹剪下來,粘貼在教室的墻面上,并在大樹旁寫上自己的姓名。接著,教師鼓勵學生把生活中讓自己喜悅、難忘的事情寫在便利貼上,并將便利貼粘貼在“成長樹”的“樹枝”上。學生非常在乎自己的“成長樹”,也樂意為它的“生長”付出努力[4],他們熱情地參與到活動中。一個月后,不少學生的“成長樹”已經貼滿了便利貼。教師留意到那位在日記中反映出自我認同存在問題的留守兒童的“成長樹”十分“稀疏”,只有寥寥幾張便利貼粘貼在“樹枝”上。對此,教師耐心地詢問這位學生為什么他的“成長樹”上只粘貼了幾張便利貼。該生回答:“老師,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什么值得記錄的,每天都過得特別無趣,而且我還怕寫出來的事情太普通了,會被其他同學嘲笑,所以就沒怎么寫。”教師聽完,輕聲地安慰他:“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大多都是由瑣碎的小事組成的,并不是只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才稱得上特別。你看,上一次學校運動會中,你為參加比賽的同學拿毛巾、遞水,才能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賽中去,為班級贏得了不錯的成績。這就是你成長過程中值得記錄下來的有意義的事。再比如說,之前我們全班一起去春游野餐,臨走的時候,許多同學都沉浸在歡樂的氛圍里,沒有太在意周邊的環境,只有你和其他幾位同學特別細心,認真檢查有沒有遺留下垃圾,就是因為你們這個小小的舉動,我們游玩過的地方的環境才依舊保持清潔,這同樣也是你成長過程中值得記錄下來的事。”該生聽完,若有所思。教師適時鼓勵該生更加仔細地觀察生活中觸動自己心靈的小事,并將其寫在便利貼上,然后將便利貼粘貼在自己的“成長樹”上。期末,教師在班級內開展交流會,讓學生從“成長樹”上選擇幾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進行分享交流,說明這幾件事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以及現在自己對這幾件事的看法。這樣,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
制作“成長樹”是實現學生成長發展過程可視化的有效途徑,它能夠助力學生回顧成長歷程,發現自身的長處與不足,并積極主動地加以改進。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留守兒童內心敏感脆弱、自我認同感低等心理特點,教師應精心設計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來自他人的關愛,同時學會主動關愛他人,進而有效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
[參考文獻]
[1]梁葉,王依寧,心理韌性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及教育建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4):61-63.
[2]游小燕.繪畫藝術表達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策略[J].好家長,2022(21):46-48.
[3]袁日慶.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舉措[J].生活教育,2014(6):100-101.
[4]盛云,閆海榮.《小學生成長足跡》評價系統初探[J].新課程(中),2014(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