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學生打基礎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的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實踐經歷不足,小學生難以真正地理解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知識點。采用體驗式學習的方法,能夠促使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感知作品的靈魂,讀懂文章表達的情感,進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效率。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探究體驗式學習方法的有效應用,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語文教學效果來說,意義非凡。
一、體驗式學習的概念簡述
體驗式學習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角色,由單向輸出轉為雙向互動,促使學生在體驗中深化理解、獲得成長[1]。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體驗式學習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這一轉變,能夠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魅力,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在真實體驗中實現語文能力與心靈的雙重成長。
(二)培養實踐能力,增強語文素養
體驗式學習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實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實地考察、課外閱讀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能提升其表達及寫作的能力。體驗式學習也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思維力,教師通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能使學生不斷探索求新,逐步增強語文素養。
(三)促進全面發展,塑造健全人格
體驗式學習聚焦于學生多元能力的培養,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在體驗式學習中,教師可安排團隊合作、游戲比拼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合作、競爭等方式,提高思維、情感、實踐等語文能力,同時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愉悅與失敗的挫敗,進而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抗壓能力,促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應用價值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應用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教學的情境下,學生一般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效果不佳。體驗式學習為學生營造了逼真的語言空間,使他們置身活潑有趣的情境中,真切體悟語文的魅力。在體驗式學習中,教師通過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寫作比賽等,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知識。
(一)深化情境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某種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為發揮出體驗式學習的優勢,教師需重視情境創設,引領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增強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語文思維[2]。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課《荷花》教學為例。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讓學生欣賞荷花池中花朵搖曳生姿的美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展示荷花的圖片,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欣賞荷花的不同狀態,如初綻的花苞、盛開的花朵、凋零的花瓣等,為課文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調。接著,教師可以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想象課文中描述的畫面,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感受作者對于荷花的喜愛之情。在具體分析課文段落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例如,在分析“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一句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下“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長出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鉆出來”等句子,提出問題:“這幾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你覺得哪個更能體現出荷花的特點呢?為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冒”的妙用。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長出來”太普通,不能突出荷花的活力,“鉆出來”感覺有點費勁,而“冒出來”最能表現出荷花的生機勃勃,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展現自己。通過這樣生動的體驗式學習情境,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習興趣更加高漲。
(二)開展分層體驗,助力學生個性成長
為保證體驗式學習的育人功能,教師需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3]。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不同,倘若教師仍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那么不僅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甚至還可能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使每位學生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下,掌握高效的學習方式。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將相和》教學為例。在學習《將相和》一課之前,教師通過一對一面談,了解到有些學生課余時間喜歡手工制作,有些學生喜歡看動畫片,還有些學生喜歡閱讀歷史故事。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體驗式教學方案。比如,對于喜歡看動畫片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關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故事的精彩動畫片段,引導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體會到葡相如的機智勇敢以及廉頗的知錯能改等性格特點。而對于喜歡閱讀歷史故事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選擇優質歷史故事講解資源,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拓展閱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緊密結合課程內容,使課外拓展資源真正地發揮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作用。具體而言,對于課文中“秦王之所以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這一背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視頻《戰國風云:秦趙長平之戰》,以補充長平之戰后趙國衰落的史實,輔助學生理解葡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深遠意義。如此,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從而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實現個性化成長。
(三)組織探究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有著豐富的寓意、內涵和思想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真正理解課文的價值意蘊,教師就需要靈活地應用體驗式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比如,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碰撞,深刻理解課程內容,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團隊協作能力,為未來融入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12課《盤古開天地》教學為例。《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其中有很多探究點,學生對這類課文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小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度探究思考。教師需要采用組內異質的分組方式,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確保小組成員能實現互補,提升小組合作的效果。基于科學的分組,教師可以提出探究性問題,如:“盤古為了開天辟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大家想一想他這樣做值得嗎?你能從中學到什么呢?”以此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各抒己見,積極地參與討論交流,教師適時指導。學生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會主動挖掘課文中相關的內容,這一過程將使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課程內容。如有學生認為:“通過‘盤古這個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撐在天和地之間,不讓它們重新合攏’這一句,可以看出盤古無私奉獻,并且不畏艱難。”通過這種合作探究活動,學生的體驗感與獲得感逐步提升,他們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提高了團隊協作的能力
(四)鏈接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知行合一
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其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挖掘實際生活中的教學元素,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所以,教師需要重視生活與課堂的深度鏈接,讓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真正意識到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的溫度與氣息。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7課《媽媽睡了》教學為例。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提出思考性的問題,如:“大家有沒有觀察過自己媽媽睡覺的樣子?誰可以說一說媽媽睡覺的樣子是什么樣的呢?”引導學生積極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課文中“彎彎的眉毛,也在睡覺,睡在媽媽紅潤的臉上”等句子,布置書面表達作業,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的媽媽。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后拓展任務,如:“請大家回家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給媽媽倒杯水、幫媽媽捶捶背,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學生在完成拓展任務的過程中,能夠深切地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感受到課文中表達的對媽媽的愛,由此培養感恩、孝順等品德。
(五)融入角色體驗,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對生活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角色扮演是一種具有趣味性、游戲性的教學方法,能夠營造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強化學生學習體驗。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深入課文,演繹課文,從而加深對課文字詞的記憶,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獲得情感體驗。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角色扮演能將抽象的知識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教材所描繪的世界中,感悟人物的優秀品格。依托沉浸式學習體驗,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6課《狼牙山五壯士》教學為例。為了保證角色扮演活動順利進行,教師可以預先選擇文章中的經典片段,并將其改寫為劇本,明確角色分配。而為了提高角色扮演活動的體驗感,教師可以預留一節課的時間,指導學生使用音頻或其他輔助道具,增強角色扮演活動的真實性,并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進行展示表演。學生需要仔細認真研讀課文,深入揣摩五位壯士在面對敵人時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精神狀態,體會他們之間相互鼓勵扶持的情感,并感知他們保家衛國的決心。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這一情境不僅深化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角色扮演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對各個小組進行評分,并肯定學生的努力,使學生更加積極參與后續的學習。
結語
綜上所述,體驗式學習顯著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情感體驗,使小學語文課堂煥發了新的生機。但是,在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足,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勇于突破、不斷探索,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促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收獲知識,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郭紅霞.語文教學中體驗式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讀寫算,2024(33):52-54.
[2]嚴迎娟.體驗式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求知導刊,2025(4):53-55.
[3]瞿欣.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式學習的應用[J].學苑教育,2024(1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