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師發展研究2024年度課題“小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個性化指導的實踐研究”(批準號:2024jsfz-d09)的階段研究成果。
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個體特點出發,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提高教學質量[1]。一些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由于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部分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數學概念、法則,出現學習困難。教師在教學時要關注這部分學習困難生的情況,為他們提供個性化指導,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打好基礎、提升能力,促進全體學生共同成長進步。
一、建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出現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缺乏學習的動機。對此,教師需要進行科學的教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跟上教學節奏,提升學習效果[2]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中“表內除法”的內容時,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6顆糖果,然后提出問題:“這里有6顆糖果,要分給兩個同學,請問可以怎么分?”鼓勵學習困難生回答。有的學生說:“分給一個同學1顆,另一個同學5顆。”有的學生說:“每人分3顆。”還有的學生說:“分給一個同學2顆,另一個同學4顆。”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繼續追問:“請大家想一想,哪種分法最公平?”學生思考后明確“每人分3顆”最公平。教師由此導入“平均分”的概念,再次提問:“如果要將這6顆糖平均分給三個同學,可以怎么分?”并將糖果交給一名學習困難生,讓他試著分一分。該生給每人分了2顆糖,發現剛好分完。學生得出答案后,教師引入“除法”的概念:“我們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糖的過程,即 6÷3=2 。其中,糖果的總數是被除數,平均分給幾位同學是除數,每位同學分得的糖果數量是商。”
教師通過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借助實物呈現數學知識,則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
二、多元教學,提升學習能力
(一)創設教學情境,夯實數學基礎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真正提升學習困難生的數學成績,需要從基礎知識著手,加強基礎知識教學,注重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3]。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為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中“混合運算”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則和意義。首先,教師可創設教學情境:“小軍馬上就要開學了,于是媽媽帶著小軍來到家附近的文具店購置文具,小軍選了3支圓珠筆和1本練習簿。圓珠筆的價格是每支4元,練習簿的價格是每本5元,請大家算一下小軍一共應付多少元?”在發現學生出現理解困難時,教師可以適當給出提示:“我們可以先計算出3支圓珠筆一共多少錢,再加上買1本練習簿的價錢,最后得出總價。”學生據此列出算式: 3×4=12 (元), 12+5=17 (元)。在學生得出正確答案后,教師鼓勵學生把兩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綜合算式,并說說自己的計算過程。有學生回答:“ 3×4+5=17 (元)。我先計算乘法的部分,再計算加法的部分。”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再繼續提問:“小紅要買4支圓珠筆,付出20元,應找回多少元?請試著列出綜合算式并計算。”學生思考得出 20-3×4=8 (元)。教師總結:“在混合運算中同時出現乘法和加、減法,應該先算乘法。”
教師在教學時創設教學情境,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在學習困難生思考時適當給出提示,能幫助學生在情境中逐步理解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為學生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二)組織合作學習,促進思考探究
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習困難生融入集體,發揮自己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分享、溝通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中“圓柱和圓錐”的內容時,教師可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法,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合理分組,然后拿出一個圓柱形的易拉罐,讓學生小組合作,共同探求易拉罐的體積。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任務進行思考和探究,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將易拉罐打開,然后將里面的液體倒入一個透明的長方體容器中,通過計算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得出這個易拉罐的體積。學生實際試驗后發現,在將易拉罐中的液體倒入長方體容器中時,部分液體會殘留在易拉罐中,因而這種方法會存在一定的誤差。有的學生聯想到長方體體積的探究方法,就是通過將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進行疊加直至和長方體大小相同,然后數出小正方體的個數即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提出這個方法后,小組成員進行嘗試。他們中的一位學生首先沿著易拉罐的底面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形,另外幾位學生用紙制作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模型,然后將小正方體放入畫好的圓中,在嘗試中他們發現無論怎樣擺放都不能和畫好的圓形完全重合,因此無法通過這個方法來得出圓柱體的體積。有一位學生由此得到啟發,提出可以將單位體積的圓柱體進行疊加直至與易拉罐一樣高,疊加起來的圓柱體個數即為這個易拉罐的高度。因此,學生通過測量易拉罐底部圓形的直徑,先計算出這個易拉罐的底面積,再用底面積乘以易拉罐的高度計算出這個易拉罐的體積。教師在教學時,在了解學習困難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分組。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習困難生在小組中的狀態,幫助他們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小組成員共同探索得出答案。通過引導學習困難生與其他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融入集體,還能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開展實踐活動,強化數學應用
新課標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應建立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借助生活元素推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創新應用,所以教師應借助生活素材,為學習困難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強化學習困難生的應用思維[4]。教師在對學習困難生進行指導時,可以通過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并在實踐應用中獲得成就感。
例如,教師在完成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后,可結合實際生活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首先創設實踐情境:“學校有一塊空地用于種植草坪,需要根據這塊空地的面積來確定草坪種植的數量,請大家幫忙測算一下這塊空地的面積。”由于草坪面積較大,一個人測量難度較大,所以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為學生準備好測量工具。學生首先互相配合,測量這塊空地各條邊的長度并記錄下來,然后通過觀察發現這塊空地是一個不規則的圖形,無法僅用某個圖形面積運算公式進行計算。因此,學生根據記錄的數據和觀察的形狀在紙上等比例縮小畫出這塊空地,再進行研究。有的學生發現可以將這個不規則圖形分割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有的學生將這個圖形分割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梯形,有的學生將這個圖形分割成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有的學生將這個圖形看成一個長方形去掉一個梯形。在學生根據自己分割后的圖形進行實際運算后,教師可以讓學習困難生嘗試講述他們的推算過程,以及在推算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學生在互相分享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啟發,從而能更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在學生分享后,教師應對學生給予肯定,這樣能夠促使學生今后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并獲得成就感。教師通過開展實踐活動,能在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促使學生更有動力學好數學知識。
三、家校共育,培養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自制力也較弱,因此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習困難生來說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家校共育的方式,和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共同引領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中“升和毫升”的內容前,教師可以聯系學習困難生的家長共同參與,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一單元的學習。教師可讓家長帶學生到附近的超市找一找哪些商品的容量是以毫升為單位的,哪些是以升為單位的。比如易拉罐裝的可樂是 330mL ,小瓶裝的可樂是500mL ,大瓶裝的可樂是 1.25L ;小瓶裝的洗發水是 250mL ,大瓶裝的洗發水是 1.2L 。學生通過觀察這些商品可以大致了解升和毫升一般作為液體的計量單位;通過直觀感受瓶子包裝的大小,可以發現容量較大的一般用升表示,容量較小的一般用毫升表示。在學生對升和毫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師再進行課堂教學,能夠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在完成教學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實踐類作業:制作一個簡易的量杯,并用這個量杯來測量一下家中一些容器,比如碗、杯子、洗臉盆等的容量,并做好記錄,家長可以協助學生完成這項作業。學生首先需準備好一個 1.25L 的空可樂瓶、一個裝滿 500mL 水的礦泉水瓶和一個完全相同的空礦泉水瓶。然后將水倒入礦泉水空瓶中直至兩個瓶子里面的水高度相同,此時每個瓶子中恰好裝有 250mL 水,在瓶子上做好標記;再將做好標記的礦泉水瓶里的水倒入1.25L 的可樂瓶中,在可樂瓶上做好標記,這個標記處就是 250mL ;重復接水倒水的操作,每倒完一次水做一次標記,直到做好一個1升的簡易量杯。做好量杯后,用水注滿要測量的容器,然后將容器中的水倒入量杯中進行測量。家長在學生操作遇到困難時可以適當提醒,并給予鼓勵,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這項作業。通過這樣的實踐類作業,家長可以協助學生完成“預習一學習一鞏固”的任務,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不僅能幫助學生完成學業,還能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語
教師在教學時要樹立整體育人的教學觀念,對學習困難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通過了解不同學習困難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打好數學基礎的前提下,培養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幫助他們逐步跟上教學節奏,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參考文獻]
[1]邱慧萍.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4(12):55.
[2]田靜靜,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困生”的數學思維[J].當代家庭教育,2023(4):202-204.
[3]陳志毅,小學數學學困生出現的原因與轉化對策[J].教育界,2020(16):27-28.
[4]李淑英.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策略[J].家長,2023(3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