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服務支撐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重要力量。人的現代化是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遵循,中國出版業應滿足人的現代化提出的內在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改革、充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出版業亟須在推動人的現代化過程中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優質內容生態,技術賦能整合出版資源,推動優質出版資源向特殊群體傾斜,深化出版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融合生態體系,有效推動出版現代化建設事業駛向“深水區”。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出版業 文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西方國家以“資”為本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本邏輯主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價值理念,其價值遵循是人的現代化[1],而“精神境界的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最本質的反映”[2]。所以,為實現人的現代化,精神富有就顯得尤為關鍵。出版業在傳播新知、形成共識、豐富生活、傳承文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實現國人精神富足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養料。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現代化有賴于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現代化發展,通過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為社會提供更為豐富和優秀的文化成果,滿足現代化征程上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從而在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滿足人民精神需求過程中最終達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一、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價值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的現代化相比,其鮮明特征之一正是堅定的人民立場、中國特色的人文特質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價值導向。西方現代化是少數人獨享的現代化,是由少數資產階級發動、以維護自身利益為目的的現代化,由少數人掌握大量資源和財富,并將資本凌駕于人之上的現代化。在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人成為了資本增值剝削的對象。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我國現代化要求資本為人服務,從根本上破解了資本邏輯對人價值的異化,人民不再是資本增殖剝削的對象,真正成為駕馭資本的社會主體,實現了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中人的異化的根本性超越。
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遵循其內在邏輯與要求,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取向,將人的現代化作為其價值遵循。作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力量,中國出版業肩負著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服務的使命,而實現人的現代化是其必然要求。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與科技文化素養,源源不斷地提供滿足人的現代化需求的精神食糧和動力,助力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二、人的現代化對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人的現代化貫穿出版業現代化的始終,人是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的,是特定的歷史文化環境和現實社會環境以及周邊具體的社會交往而形成的一個個獨特的個體,又受社會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人,是社會交往過程中的人。在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讀者始終處于核心地位,不同的讀者所產生的不同需求為出版業的發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內在要求和發展遵循。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滿足全體人民的需求、具體個體的需求、社會交往過程中人的需求。
(一)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對物質產品的追求,也包括對精神文化產品的追求,對應到“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讀者”的現代化的需求上,體現為“現實的一面”和“理想的一面”。從現實角度,人們普遍有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因此要不斷提升其應對生存風險和生活變化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類物質生活本能;從理想的角度,人們也面臨能否基于未來發展變化主動樹立遠大理想、把握人生方向的難題以及如何與社會交往、如何實現自我的問題,這是一種精神文化上的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盵3]作為精神食糧的提供者,出版社應堅持新發展理念,肩負起推動讀者精神層面自由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追求的面向未來的讀者”的責任。出版社應當面向未來,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精神食糧,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幫助讀者更好地面向未來、樹立遠大理想、實現自我突破。
(二)必須滿足不同身份的讀者需求
讀者并不是同質的孤立個人的集合,而是具備了社會多樣性的人群。從具體社會情境出發,不同身份的讀者有著不同的需求??梢詮牡赜颉⑸矸?、年齡等方面對讀者進行劃分,從多個角度關注讀者的內在需求。
從地域上來看,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差距較大。在擴大農村讀者閱讀需求的基礎上,如何精準把握農村讀者的閱讀需求是當下出版業重點要解決的問題,農村出版物不僅要有量的提供,而且也要有質的保證,基于農村讀者需求進行針對性出版,實現精準服務和高質量發展,確保農村出版物“所供即所需”。
從身份上來看,同一時空以及同一場景下的不同身份的讀者也有著不同的需求,讀者外在身份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使得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需求和閱讀需求。滿足同一時空以及同一場景下的不同身份的讀者不同的需求,關鍵在于打造具有特殊人群包容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在流動人口較多的異質性社區,重建社區公共性不但是實現多元社會管理格局的前提條件,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支點[4],因此面對城市不同群體,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至關重要。
從年齡上來看,不同年齡的讀者有著不同的閱讀需求。這就要求出版業能夠了解和把握不同年齡段的讀者的特征及其文化需求,并建立完善的出版物分級制度。尤其關注一些特殊群體,特別是老齡群體,亟須根據其群體特質推出針對性產品。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我國老年出版物市場供給與老齡群體規模、老年閱讀需求之間存在巨大差距。[5]數字時代,我國老年數字閱讀存在以下問題:市場對老年群體的關注度較低,針對性研發的數字產品數量少且單一;適老化改造程度不夠,“老年友好型出版”仍需加強。因此,出版業亟須關注老年群體的閱讀需求,充分考慮老年群體在數字化智能化出版上的困境和難題,生產和提供與老齡群體需求相匹配的內容產品和服務,實現數字包容和代際和諧。
(三)必須不斷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而人非獨存的個體,交往的現代化或人在交往中使自身現代化,乃現代化應有之義。[6]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交往深度介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秩序建構,牽連個體存在和共同體命運選擇。
出版是一種涉及多個領域的社會化實踐活動,它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活動,也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文化活動。[7]邁克爾·舒德森說過:“正如純粹的知識分子應當置身于社會之外去研究社會問題一樣,真正的新聞工作者也應當讓自己跳出新聞業,從更高的地方做觀察?!蓖瑯樱霭婀ぷ髡咭矐斕龀霭鏄I,站在中國現代化乃至更加宏觀的角度探討中國出版現代化的進路?!吧鐣煌^程中的讀者”的現代化要求出版業必須不斷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對社會各個方面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站在更高的立意上進行內容的生產與傳播。出版業應當積極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承擔起社會責任,參與社會建設與治理,為人民創設更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和社交空間,不斷推動社會關系良性發展,從而加速人的現代化的實現進程。
三、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進路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上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現代化、制度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三位一體,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實現物質、制度與人的現代化的全方位統一。結合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難點,亟須探索并嘗試我國出版現代化的實踐進路。
(一)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優質內容生態
為了滿足“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讀者”的現代化要求,出版業需要加快實現出版高質量發展,創新內容生產與服務模式,培育優質內容生態,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新期待[8],將是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判斷標準,提供更加優質、多樣、個性的出版產品和服務。
首先,出版企業需要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需求導向型生產,將重心從出版產品的生產和開發轉向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及變化,從依賴數量擴張和規模增長的舊模式轉變為以質量和效率為核心的新發展方式。出版企業可以通過優化選題策劃、提升編輯水平、強化市場調研和分析讀者需求,明確讀者對高質量出版物的需求,為他們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精神食糧。
其次,在加強質量管理和標準建設方面,出版業需加強常規工作的質量管理。例如,國家新聞出版署開展的圖書“質量管理”專項工作以及實施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判定和計算方法》行業標準,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圖書編校質量和質檢工作水平,確保出版內容的質量。同時,隨著新技術如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等在出版領域的應用,相應的行業標準也應出臺并實施,以規范新技術在出版業的應用,提升出版內容的質量和價值。
(二)技術賦能整合出版資源,精準配置出版資源
為了滿足“具體社會情境中的讀者”的現代化要求,出版業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應用整合出版資源,滿足特定讀者的需求。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賦能下,以自身業務實際需求為基礎,明確技術路線,提升出版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技術力量實現自身資源的有效整合和精準配置,促進出版公共服務供給與用戶需求的有效對接。
針對農村讀者,出版業應通過深入分析農村讀者的具體需求和閱讀場景,依托知識服務平臺探索構建場景化服務模式。例如,開發適合農村地區的農業技術、健康養生、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數字化內容,以滿足農村讀者在農業生產、生活娛樂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農村讀者的閱讀偏好和行為習慣,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推薦和定制化的知識服務,提升農村地區的閱讀水平和文化素養。
針對城市不同身份的讀者,出版業應關注城市中不同身份讀者的文化需求和閱讀偏好,打造具有特殊人群包容性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同時,利用數字技術構建一個集成數字技術與智能分析的讀者支持網絡,在個性化閱讀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圍繞不同身份讀者的需求,構建差異化信息獲取渠道與高效學習路徑,整合數據打造智能化讀者反饋系統,為讀者提供個性化、增值化、互動化的知識服務。
針對不同年齡讀者,出版業應了解和把握不同年齡段讀者的特征及其文化需求,建立完善的出版物分級制度,并推出針對性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被認定為“科普教育基地”,依托《無線電》《愛上機器人》等期刊資源,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開發了“工信學堂”中小學素質教育課后服務平臺,提供“人工智能K系列”“無屏編程E系列”等課程,并運營一系列青少年信息技術培養項目,如青少年人工智能技術水平測試(YAI)、青少年人工智能編程水平測試(YCL)等,成為推動面向青少年科普的重要力量。
(三)深化出版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融合生態體系
為了滿足“社會交往過程中的讀者”的現代化要求,出版業要深化出版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融合生態體系,推動出版業深度融合發展。融合生態體系將各價值主體看成知識運作的集合體,推動多元主體的有效協同互動。
首先,深化出版體制機制改革。第一,優化組織架構提升響應速度。出版企業應當簡化管理層級,推動組織結構向更扁平的方向調整,促使編輯團隊、技術部門和市場人員能快速協作。重點是根據讀者和市場需求,靈活整合社內外資源,避免因部門分割導致決策遲緩。第二,改革績效機制激發創新動力。建立更科學的考核標準,同時探索項目分紅、專項獎勵等市場化激勵方式,讓有創新能力的團隊獲得實在回報。
其次,出版業亟須建構一體化融合生態體系。出版業通過技術賦能與機制創新,打破傳統封閉生產模式,聯動產業鏈中的生產者、出版者、渠道商、消費者等價值活動主體,促成生產要素的互動與集聚,構建多方參與、資源互通、價值共生的產業網絡。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積極探索“出版+科技+服務”融合模式,推動業務創新與產業協同,成效顯著。通過組織改革(如設立科技期刊中心、教育培訓事業部),明確新興業務權責,同時以市場化機制激勵內容創新,以內容為起點,通過技術傳播擴大影響,以教育服務實現用戶價值深挖,最終完成產業生態共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64.
[2]葉南客,唐仲勛,等.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新人[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25.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學習,2017(12):4-25.
[4]冶蕓,袁雪琳.流動背景下城市社區公共性重建探析:以濟南市K社區為例[J].前沿,2023(4):85-93.
[5]尹達,楊海平,隗靜秋.我國老年出版物市場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1(11):74-79.
[6]胡百精.交往革命與人的現代化[J].新聞記者,2023(1):
3-6,18.
[7]周蔚華.出版史研究方法論的范式建構與理論創新[J].現代出版,2020(1):5-15,28.
[8]郝振省,宋嘉庚,王秋紅.中國式出版現代化的現實之需、未來之路和動力之源[J].出版廣角,2023(17):4-12.
(作者系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