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印刷術的發明與革新,我國古代出版業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我國普遍采用雕印、活印、套印等傳統技術刊刻圖書,部分典籍依賴人工抄寫的方式復制流傳。古籍作為記錄知識、傳承文化和賡續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古籍的不可再生性與不可替代性,黨和國家對古籍保護、整理、研究與出版工作一直十分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古籍工作的重要性。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為我國古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作出了全面部署。
當前數字技術正以周為單位快速迭代,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數據科學技術等與傳統人文學科開始深度融合,旨在通過數字技術拓展人文研究的邊界,解決傳統方法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在數智時代背景下,古籍的整理出版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人工標點、校勘、注釋與翻譯等,開展數字人文視閾下的古籍數字出版研究勢在必行。據初步調查,我國古籍保有量約20萬種,漢文古籍普查完成270余萬部。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出版古籍整理圖書5萬余種,影印古籍18萬余種,去重后有14余萬種。然而,整理本古籍全文數字化總量僅有約2.5萬種,尚有大量的古籍亟須數字化。
有鑒于此,本刊特別策劃“數字人文視閾下的古籍數字出版”專題,分別邀請出版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情報學等領域精通數字人文的專家學者,分別就重大歷史典籍版本保護、古籍數字出版發展趨勢、古籍數字化整理出版模式與路徑等問題展開討論,以期能吸引更多學者的關注,拓展古籍數字出版學術研究空間,促進古籍保護與活化利用,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