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出版業態加速演進,編輯與作者的關系經歷從傳統“編輯主導”到“平等合作”,再到新業態下的痛點與體系化重構,本文結合實踐案例,探討了編輯—作者關系的歷史演變、現實挑戰與變革路徑,文章指出,編輯與作者是“合作中相互成就的利益共同體”,需主動適變、探索新型關系模式。
關鍵詞:編輯—作者關系 新型關系 出版業態 利益共同體
編輯與作者是出版的兩大核心競爭力資源,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編輯與作者的關系(以下用“編輯—作者關系”表示),是出版社核心競爭力建設的重要方面。在圖書出版活動中,擁有一定的作者資源是編輯開展選題策劃的先決條件。和諧、穩定、持久的編輯—作者關系不僅有助于編輯與作者交流信息、增強信任,促進多出精品,穩定產品線供給,還能提高編輯工作效率和圖書出版質量。編輯在與作者的溝通交流中產生良好體驗,就會逐步提升對編輯工作的歸屬感和成就感,從而給自己的職業成長帶來持續的精神動力。因此,這門“關系學”是圖書編輯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必須修煉好的重要課程。
一、編輯主導的編輯—作者關系
從歷史沿革方面考察,新中國的圖書出版事業,很長一段時間強調編輯的學者屬性和出版的專業分工,在編輯—作者關系中突出編輯的作用:編輯負責策劃選題、組織和引導作者創作,由出版社掌握圖書生產的主動權,編輯依據專業分工、出版規劃或者產品線定位策劃選題,通過物色作者,約稿,提出創作要求,制訂或審訂編寫計劃、著述體例,審看樣張等細致的步驟,主導作者創作和圖書生產,作者自主創作的作品謀求出版,往往要先謀求編輯的認可。這種圖書生產方式,在《圖書出版質量保障體系》中有精練的表述,它在保障重要的主題類圖書和學術精品生產,特別是重大出版工程的組織和推進方面,一直發揮著從源頭上保障出版質量的作用。這種生產模式雖然行之有效,但其生產模式單一,容易產生出版效率低下、市場供給不足、產品創新節奏慢等現象,難以適應市場競爭激烈的新出版環境。對圖書市場依賴度較高的出版社,就會陷入經濟效益差、經營難以持續的困境。[1]
二、“義利兼顧”的編輯—作者平等合作關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圖書市場日益繁榮,出版社對圖書產品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重視。轉企改制后出版社成為出版市場主體,經濟收益成為其考核出版業務的重要指標,圖書產品能否贏利與編輯業績和收入直接掛鉤。編輯除了做好內容審讀把關和編輯加工、審核裝幀設計方案,還要關注市場動態和讀者需求、介入制訂印制方案與營銷方案,甚至參與和動員作者參與市場推廣活動。編輯自覺不自覺地從單一的內容把關和編輯加工者向選題策劃人、質量保障員、文案寫手、出版服務商、市場開拓者兼具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在與作者打交道的過程中,既要考慮為自己實現考核業績目標賦能,也要主動換位思考,對作者的專業訴求、利益訴求和情感訴求積極回應,注重長期關系的經營和維護。編輯與作者維系關系既要謀其義也要計其利,關系模式更加靈活多樣。[2]
三、新出版業態對編輯—作者關系的影響
當下的出版行業不僅處在市場激烈競爭的發展環境中,而且隨著圖書市場供給由不足轉為過剩、科技進步和網絡普及,出版的生產力要素、發展模式、行業生態環境也已經發生了許多新的改變。編輯越來越多地呈現角色多元復合的特征,而作者隊伍規模擴大,身份、角色日益多元化,也是大勢所趨。
基本面的變化必然引起實踐層面的變革,且變革中難免產生一些痛點和亂象。仔細分析當下的編輯—作者關系,可以發現存在三大痛點:一是在企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編輯忙于應付業績考核壓力,鉆研學術的安靜空間日益收窄,造成編輯與作者溝通時知識儲備不足,遭遇專業壁壘。二是圖書的市場效應誘發編輯與作者之間的權益博弈,雙方都為互相提防、討價還價感到身心疲憊。三是創作和出版的趨利性增強,一旦銷售目標難以實現,編輯與作者之間便容易相互抱怨、指責,產生信任危機。[3]有的出版單位缺乏“十年磨一劍”做精品的定力,不顧惜編輯—作者的良好合作生態,熱衷短期逐利行為,把出書視同工廠“造貨”,甚至“流水線作業”,導致優質作者資源漸漸流失。有的編輯為迎合市場風向,對作者的創作過程過度介入,引發作者的抵觸情緒。有的編輯片面追捧名家名作和暢銷書作者,滋生出重復出版、天價稿酬等不良出版現象。
四、體系化的編輯—作者關系變革已然發生
整治行業痛點和亂象不能依靠老藥方、老辦法,而是要培育新動能、開創新格局。各種自媒體平臺的崛起加速了作者資源的迭代、日益壯大的網絡空間成為挖掘出版資源的新礦區、數字出版沖擊著傳統的內容復制技術和分發方式、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催生新的內容生產模式。新技術推動出版業態加速演進。傳統的學者、教師、研究人員、作家和藝術家為主體的作者群體仍然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時社交媒體達人、自媒體作家、各類網紅、商業成功人士、勵志傳奇人物等新型創作群體不斷涌現,在商業出版領域成為推動構建新型編輯—作者關系的重要力量。
構建新型的編輯—作者關系已經在實踐層面涌現出很多好的經驗。有實力的出版單位運用系統思維探索建立新型編輯—作者關系模型。如構建分層管理服務體系,按照頭部作者定制化服務、中生代作者孵化培育、新銳作者生態共建的定位,差異化經營作者人脈資源;鼓勵編輯—作者之間形成選題共創、生產共管、營銷共謀的全流程協作機制,讓作者更多地融入出版活動中;引進“賬戶管理”工具創新關系維護模式,把與作者保持聯系和互動的行為劃入定期推送有效信息的知識賬戶、個性化關懷的情感賬戶、版權收益透明化可核查的價值賬戶三個類別中等。
總之,正確認識編輯—作者關系,應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出版行業發生多少變化,編輯與作者是在合作中相互成就的利益共同體,這是雙方關系的本質特征,是在“變”中保持相對穩定的不變。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下的出版行業已經發生了許多新的改變。身處大變局時代,編輯應當主動適變、應變,關注作者群體結構的新變化和自身角色功能的新定位,在實踐中探索構建新型的編輯—作者關系。
參考文獻:
[1]王鵬飛.計劃經濟時期出版模式的特征及其對當代出版的啟示[J].中國出版,2020(12):45-50.
[2]李靜.市場經濟下編輯角色的轉型:從內容把關者到全流程經營者[J].編輯之友,2021(3):18-23.
[3]張立.數字出版時代編輯—作者關系的解構與重構[J].出版發行研究,2023(6):32-38.
(作者單位系北京時代華文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