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起》是一部以中國空軍早期歷史為背景、融合家族記憶與時代精神的長篇兒童小說。作品以筆者家族中兩位親歷抗戰的飛行員先輩為原型,串聯起筧橋中央航校的熱血往事與中國第一代空軍戰士的悲壯征程。創作伊始,筆者便以“讓歷史可觸、讓英雄可感”為目標,試圖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與生動的生活細節,將那段“血染長空”的崢嶸歲月鋪展在當代讀者面前。
筆者的曾祖父陳向黎是一名鄉賢,在福建莆田石塔老家享有很高的威望。曾祖父當年非常重視教育,期望通過“教育救國”來改變國家的命運。他不僅出資在家鄉興辦學校,還著力培養家族后輩,將弟弟陳鴻恩、三子陳鼎峙培育成才。陳鴻恩赴美留學,專攻飛機駕駛技術,歸國后成為中國第一代空軍飛行員。陳鼎峙則在上海學習通訊專業,擔任飛行報務員。抗戰時期他們志愿加入“駝峰”空運,無數次飛越“駝峰航線”,為抗戰做了大量工作。陳鴻恩擔任“駝峰航線”中方副主管,同時也是航線首批機長,是最早飛越“駝峰”的飛行員之一。然而,1945年1月的一個夜晚,因惡劣天氣影響,包括陳鼎峙在內的10多架中國空軍飛機在穿越“駝峰”時全部墜毀于冰川雪峰之中,無一生還,陳鼎峙犧牲時年僅31歲,其遺骸被安葬在昆明市郊的抗日烈士陵園。抗戰勝利后,陳鴻恩移居美國,于1993年在美國病逝,遵其遺囑,骨灰被安葬在莆田石塔老家。
聽父親講述這段歷史時,筆者尚年幼。猶記當時學校老師問同學們長大后的志向,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要成為空軍飛行員,這一想法源于內心對家族前輩的崇敬,他們已然成為榜樣。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步入社會后,兒時理想似乎在時光沖刷下逐漸黯淡。
直至2009年,父親將家譜的編輯任務交付于筆者,家族兩位長輩的英勇事跡得以再度重溫。我小時候做過航模,記得當時在大院里拉著繩子放飛模型的時候吸引了一大群孩子來圍觀。抗戰時期一定也有一群少年,他們向往藍天,他們渴望自由,只是日本侵略者燒毀了他們的家園,剝奪了他們家人的自由甚至是生命。于是長大后他們為自由而戰,為祖國而戰。他們中的一部分飛向藍天,用戰斗機與侵略者對話。
一次偶然的機遇,筆者在杭州發現了筧橋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這里坐落著杭州筧橋抗戰紀念館以及醒村愛國館,其中陳列著眾多中國第一代飛行員的故事,這一發現瞬間點燃了筆者心中的創作熱情。中央航校畢業的學生中,有許多人犧牲在抗日戰場上,他們血染長空,部分烈士甚至連遺骸都未能尋回。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至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空軍犧牲了數千人,犧牲時平均年齡僅二十二三歲。
基于此,筆者開始大量搜集筧橋中央航校的資料,深入研讀中國第一代飛行員的檔案,創作了這部小說。這部小說以抗戰時期英雄、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吳其軺的部分真實經歷為主線構建故事框架,同時穿插一老一少的互動情節,力求全景式地呈現抗戰時期中國飛行員抗擊侵略者的悲壯歷史畫卷,書中描寫的諸多場景令筆者深深震撼而熱淚盈眶。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以巨大的犧牲換來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這段歷史意義非凡,這些英雄也應當被后世銘記。謹以此部作品,向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
“得遂凌云愿,空際任回旋,報國懷壯志,正好乘風飛去!”
(作者單位系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