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兒圖書對于少兒認識世界、學習知識具有很大影響。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署持續加大對少兒圖書編校質量檢查力度,并對不合格圖書進行通報。面對行業暴露出來的問題,文章總結了少兒文學類書稿編校過程中的易錯點,助力編校人員規避差錯完善作品,以期提升少兒文學類圖書的產品質量。
關鍵詞:少兒文學 編校差錯 易錯點例析
當前消費方式發生改變導致線下書店低迷,網絡平臺紛紛低價促銷導致線上書店不規范,甚至在流量紅利的誘惑下,少兒圖書編校質量受到廣泛關注,網民挑錯時有發生,這些現象暴露出了少兒圖書和童書出版行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1]
作為童書出版人,我們要明白市場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由于消費習慣和銷售方式的轉變,數據升降變化是客觀現象,但更要從主觀上勇敢面對暴露出來的問題,盡最大努力規避差錯以完善作品。下文筆者結合工作經驗歸納分析了少兒文學類書稿編校過程中的易錯點,以期提升產品質量。
一、文字易錯點例析
少兒圖書雖文字量偏少表述相對淺顯,但絕非可隨意輕視的“小兒科”。[2]涉及面廣、知識量大、內容豐富已成為當代少兒文學書稿的特點,其文字易錯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類。
(一)敏感性話題易錯點
在偶像引領方面,童書編輯要善于通過文學作品讓小讀者們了解各行各業的榜樣人物,如經過長時間檢驗的具有愛國精神和鉆研精神的科學家、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等,讓少年兒童從小領悟榜樣的力量,學習榜樣的精神,追求美好個性和良善人格,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而非將目光局于一隅。如某部少兒文學類書稿中出現類似描述:“我的偶像是XXX(一線流量明星),你的呢?”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對青少年的人生規劃指導,化解追星、‘飯圈’等負面文化影響”,不宜在中小學生中提倡“追星”,因此童書編輯在書稿編校時要盡量避免使用明星的事例、形象、漫畫頭像等。
還要避免性別、年齡、身份、地域等歧視。比如,不要下意識地歧視女性,不要歧視老年人、殘障人士和疾病患者,不要對農民、農民工有身份歧視,不要存在地域歧視、校園歧視和相貌歧視等。編校人員作為少年兒童的信息過濾者之一,要做好敏感字眼篩查工作,對“不規范或不當表達引起的傾向性問題”的書稿拒于門外。
(二)注音方面的易錯點
第一,注音遵循標準不統一。有的以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小學語文課本的注音方式為依據,有的以《現代漢語》(增訂七版)的音變要求為依據,有的以《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詞條注音為依據,甚至有部分拼音讀物出現同一詞語前后注音不一致現象,比如“因為”一詞在某書稿前文中多處注音為“yīn wèi”,在后文中多處注音為“yīn wei”。筆者在通讀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歷年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及大量注音讀物后發現,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及許多專業少兒出版社出版的注音讀物,其注音參照標準逐年向《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靠攏,因此以《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為依據給拼音讀物注音是較為科學的。需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里“一”“不”相關詞條均不注變調,但少兒文學讀物可讀性強,根據后字對“一”“不”標注變音更方便小讀者閱讀。
第二,注音錯誤。部分面向低齡兒童的少兒文學類書稿為了方便小讀者閱讀會選擇為全書加注拼音,但由于漢語當中多音字較多,由排版軟件自動給全書加注拼音后會存在注音錯誤問題,編校人員稍有疏忽就會出現“漏網之魚”。因此,在編校過程中隨手記下出現的多音字,出清樣前對其進行全書篩查確認更為保險。
(三)知識性方面的易錯點
第一,事實性差錯。講述歷史故事的兒童文學書稿,常會涉及文物名稱,筆者工作中曾遇到將“青銅立人像”錯稱 為“三星堆青銅巨人”,將“南海1號”沉船(或“南海I號”沉船)錯稱為“南海1號沉船”或“‘南海一號’沉船”。因此,編校人員要將常用工具書作為案頭書、枕邊書勤翻閱,遇到拿不準的各類事物要積極去專業網站(如術語在線、植物科學數據中心、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官方平臺(如博物館、科技館官網)或權威媒體網絡平臺(如人民網、新華網)等核查,以免出現事實性差錯。
第二,科學性差錯。如某部講述動物故事的兒童文學書稿有如下描述:“他感到狼那一尺長的血紅舌已吐了出來。”根據常識,1尺約等于33.33厘米,編校人員就應該質疑原文數據有問題。若對1尺或33.33厘米沒有概念,可進一步查閱,如《辭海(網絡版)》頁面解釋“狼的體長為1~1.6米”,因此按書稿原文描述可推測,狼的舌頭長度大約是其體長的十分之一。有了數據參照,編校人員就會很容易發現書稿中文字描繪的事物特性明顯脫離客觀事實。
第三,概念性差錯。如某部講述故宮的少兒文學書稿如下描述太和殿的裝飾構件:“……你再看檐角上站著幾只脊獸?”這里“脊獸”一詞概念不明,根據文意及隨文插圖判斷,該處指的是太和殿戧脊下端的裝飾物,所以應改為“走獸”或“小獸”。
(四)邏輯性方面的易錯點
第一,邏輯不通。邏輯性差錯往往需要結合文境和插圖前后推理才可辨得。比如一則講述生態環保的兒童故事里有如下描述:“可是,山上的樹全被砍啦,只剩下滿山光禿禿的樹干。”森林遭到破壞、樹木被砍伐,砍去的應不僅僅是樹冠,而是樹冠和樹干,再加之隨文插圖里顯示的散落樹樁,這里“光禿禿的樹干”應改為“光禿禿的樹樁”。
第二,前后矛盾。如某部少兒傳統文化題材的書稿中出現這樣的描述:“小犴的兩肋急速地翕動著不斷呼出……的氣息。”“翕動”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的釋義為“(嘴唇等)一張一合地動”,且后文用“呼出……的氣息”對器官進行描述,所以前文“兩肋”一詞改為“鼻子”更為合適。
第三,輕率概括。如以下兩個句子:“它(指駝鹿)是荒野中最巨碩的野獸。”“阿青和阿紫是一對雙胞胎,她倆什么都一樣。”第一句想表達駝鹿的碩大,第二句想展示雙胞胎的相似性,但這兩句話在邏輯表達上都過于絕對,犯了輕率概括的錯誤。
二、插圖易錯點例析
少年兒童的識字量少、生活經驗有限、文字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皆有限,插畫能增加閱讀趣味,幫助小讀者加強理解,從而走向獨立閱讀和順暢閱讀。[3]但如果配備的插圖錯誤百出,閱讀感受將如鯁在喉。少兒文學類書稿插圖易錯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大類。
(一)文圖不符
面對文學類書稿,編校人員有時會不自覺地將編校重點放在文字上,插圖作為其中要素之一常常會被忽略或輕視,尤其是人物的衣著、動作,動物的外形特征及環境、場景描繪等,如果在編校過程中不注意核查,非常容易出現差錯。如某部書稿中某段文字敘述與隨文插圖存在以下四處差異:我們跑到棚子里頭,那個拿著碗的大叔坐在一把矮矮的椅子(圖為一條凳子)上。他……身上穿著一件五彩斑斕的絲綢衣服(圖中衣服為純色),腳上穿著一雙紅色的齊踝皮鞋(圖為齊膝皮靴)。……桌上除了他們喝的茶水,還有一摞(圖為幾個散放的)大喇叭形狀的瓷碗。因此在文字編校完成后,編校人員需將相關文字與插圖結合起來細心核實,謹防出現文圖不符的情況。
(二)圖片錯誤
一方面是顯性差錯。在生活常識的基礎上,那些一眼就能被識破的顯性差錯本文就不贅述了,這里舉一則易被過度修改的案例:眼鏡是低齡段少兒文學類圖書插圖中常見的物品,有的編輯一發現眼鏡沒有腿兒就會作出修改,實際上,夾鼻眼鏡也是眼鏡的一種類型,其流行于19世紀,這種眼鏡可以夾住鼻子以提供支撐,所以不需要耳架部分,因此,當插圖中出現沒有腿兒的眼鏡時,要結合時代背景綜合考量。另外,部分少兒文學類書稿插圖中會涉及一些文史知識,如古人的服飾、生活器具、居住場所等,這部分易錯點雖屬于顯性差錯但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才能被識別,對編校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隱性差錯。插圖里的隱性差錯多集中在不容易被發現或者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上。比如一則講述夏天的故事里,隨文插圖顯示小主人翁在海邊嬉戲,仔細觀察天氣背景是雨天,實際上,遇到暴風雨天氣我們要盡量待在室內等安全場所,避免下海,所以該插圖需略作調整。還有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如講述校園或集體生活故事的文學書稿里,部分插圖會出現制服,由于制服的線條、色塊等裝飾細節豐富,插畫師在繪制的過程中容易漏畫或錯畫,出現同幅插圖人物制服不一致或兩幅插圖人物制服前后不一致等問題。因此,當插圖與文字敘述關聯性較弱時,編校人員需單獨核查圖片,謹防插圖出現錯誤。
三、格式易錯點例析
少兒文學類圖書為了增強閱讀趣味性和功能性,有時會在內文里置入較多的插圖,有時還會突出字體效果。排版樣式增加后會相應提高格式方面的差錯率,所以需要編校人員格外小心。
一是版式混亂。在版心中置入較多的插圖,尤其是邊緣線不規則的插圖,會導致字空自動加大,從而影響美觀,有時還會造成段落首行未空兩字格或多空格現象,造成格式差錯。因此,編校人員始終要樹立精品意識,增強責任心,強化使命感,發揚工匠精神,一毫不茍地做好圖書編校工作。[4]
二是字體字號不統一。部分少兒文學類書稿為了幫助小讀者增加識字量,會采用設計方式突出某些字詞。因這些字詞是編輯專門挑選出來、由技術編輯一個個手動設置的,所以非常容易造成字體錯、字號錯、文字顏色錯或字體、字號、顏色同時錯的現象。因此,編校人員需在紙樣完成文圖編校后對全書格式作專項檢查,尤其是印前清樣。
童書編輯擔負著為少年兒童烹飪精神食糧的重要使命,不僅要增強責任心,強化使命感,做編校精匠,還要加強專業素養,提升編輯技能,養成勤查閱、多積累、好交流的工作習慣,做編校巧匠,將自己的易錯點、生疏點記錄在冊形成屬于個人的專屬經驗。唯有如此,我們的閱歷才會越來越豐富,知識面才會越來越寬廣,易錯點才會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1]韓陽.處于調整期的少兒出版正尋求新動力[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06-17(1).
[2]李紅彥.少兒圖書常見知識性錯誤及防范對策[J].出版參考,2023(3):72-75.
[3]趙瑋.基于兒童本位的幼兒繪本插畫審讀工作研究[J].出版參考,2023(12):78-80.
[4]雷珊珊.淺談圖書編輯的能力提升[J].編輯學刊,2023(5):
98-103.
(作者單位系明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