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作為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基于“五育并舉”育人要求和美育浸潤行動政策背景,系統分析新時代青少年美育與藝術教育的戰略意義與實踐路徑,展示了出版機構通過課程建設、數字賦能、資源整合等,在藝術教育領域實現的多元化實踐案例。針對出版機構未來發展,提出強化課程和資源創新、科技手段運用、優秀特色資源挖掘等措施,助力構建高質量美育和藝術教育體系。
關鍵詞:美育 藝術教育 五育并舉 出版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少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1]這一論述將美育提升至國家人才培養的核心維度,為美育和藝術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根本依據。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和藝術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2]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首次將“五育并舉”寫入國家綱領性文件,明確要增強美育熏陶。2022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通過系統性重構,實現了藝術教育的三大變革。2023年,《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全環節。上述政策條文都標志著我國美育教育進入全域化、過程化育人的新階段。
一、出版業在青少年美育與藝術教育中的實踐探索
美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更是培根鑄魂的生動實踐。各出版單位立足賦能教育、融合出版的案例創新實踐,為藝術教育與美育浸潤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持。
?
(一)新課標引領藝術教育教材發展
2022年義務教育藝術新課標結構性的突破[3],為藝術教育教材、學習資源等的開發創新進一步拓展了空間。國內主要教材出版單位依托新課標研發了多層次課程體系和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在課程資源開發上,以“主線+模塊”的組合方式,形成了美育課程群與配套資源包結合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教材單一學科、單一內容的局限,將多種藝術形式整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系統的美育學習資源,助力發揮藝術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針對新課標中“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的目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分級藝術選修包,提供聲樂、表演等12個專項的數字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專項課程進行深入學習,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二)特色校本課程豐富美育資源
近年來,各出版單位通過挖掘地域文化、非遺技藝等方式,開發了主題多樣、內容優質、可體驗、跨學科的美育課程,進一步提升了學校藝術教育的內涵。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鄭州市新華書店聯合當地小學和非遺傳承人共同研發《面塑“棋”遇記》校本課程,通過將面塑與棋藝融合,讓學生通過創作生肖棋子參與策略棋局,在玩樂學中培養藝術創作、邏輯思維與團隊協作能力。文心出版社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畫為載體,有機融合語文、科學、美術等學科知識,開發出《“豫”見麥稈畫》課程,不但能使學生深切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還能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強化操作能力,實現美育浸潤,增強文化自信,提升綜合素養。
(三)數字融合技術創新美育場景
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音視頻技術的發展給美育、藝術教育音視頻欣賞和新場景創造提供了良好條件,為學生學習帶來了全新體驗。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山海經:中國神獸圖鑒》《西游記:中國神怪圖鑒(第一部)》靈活運用數字技術手段,把傳統精美的神怪形象立體化呈現,給學生讀者帶來了數智化的沉浸式閱讀體驗。同時,書中有機融入了生物學、博物學、民俗學等多元知識體系,學生可以通過點擊、滑動等操作,深入了解每個神怪形象的背景故事、文化內涵以及相關的科學知識。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美育方式,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在數智化的沉浸式閱讀過程中悄然走進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四)“美育走出去”拓展青少年體驗空間
河南美術出版社積極探索以書法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將國內知名碑刻聚集地打造成校外美育舞臺,組織全國乃至海外青少年書法愛好者走出書房與教室,走向校園之外的碑刻現場。在這里,青少年得以親身接觸、細致觀察古代碑刻的保存環境、材質用料與現存狀態。還可以通過辨識碑文、體驗拓片制作、品鑒碑刻書法藝術之美,深化對中國傳統書法文化的認知。活動同時引導大家探尋碑刻記載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研讀碑文所折射的社會風貌與人文思想,從而更深刻理解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這種“美育走出去”的實踐,既架起了連接歷史與現在的橋梁,讓年輕一代在方寸石碑間觸摸歷史脈絡、感受漢字書法之美,也是出版業轉型升級的有益探索。
(五)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構建美育生態
舞陽農民畫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壁畫”熱潮,其創作歷程生動記錄了新中國尤其是中原鄉村社會美好生活的歷史變遷。河南省漯河市新華書店與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合作,從出版的角度深挖這一獨特地方特色資源的時代價值,推出《希望的田野——舞陽農民畫》畫冊及文創,并將其推向國際,實現了多語種版權輸出。同步設計開發“學畫農民畫”課后延時服務課程,積極打造青少年研學基地,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親身體驗、學習農民畫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種對地方特色美育資源從出版到全方位推廣、從產品體驗到與青少年藝術教育的深度結合,構筑了獨具特色的地方美育生態,充分發揮了地方特色資源的美育價值。
二、青少年藝術教育出版的發展思考與建議
藝術教育對青少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能夠提高青少年的藝術素養,培養青少年創造力,還能有效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與表達能力。青少年藝術教育出版作為青少年藝術教育的關鍵要素,其發展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教材資源建設與科學評價機制的深度融合
教材出版機構要在評價機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上發揮作用,在課程設計、資源包開發過程中,借鑒最新理論和應用成果。應積極融入科學評價機制,研發過程化的評價工具,使其與藝術教育課程資源產品有機融合。例如,可以同步設計開發學生藝術教育成長檔案、過程性評價量表等,結合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有效記錄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參與度、創意表現、審美提升等方面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全面、客觀的過程性評價結果。通過評價的改革創新破除功利化的藝術教育傾向,真正實現美育的育人價值。
(二)借助數字技術手段開發分級分類資源
在傳播技術不發達年代,優秀藝術作品難以突破地域與時間限制而廣泛傳播,更難深度滋養廣大青少年群體。如今,在高清音視頻、網絡傳輸、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賦能下,優秀藝術資源的傳播瓶頸得以有效破解,也催生了沉浸式體驗與互動應用場景的發展應用,為美育浸潤創造了更優條件。因此,出版單位要更加注重發揮數字資源的優勢,以優質資源均衡配置為目標,開發分級分類適配的數字資源。例如,針對學校師資薄弱的問題,可以開發高質量音視頻資源,如名師講解、大師課、藝術紀錄片、演出錄像、音樂欣賞、繪畫/雕塑過程演示等;針對美育資源不足等問題,可以利用虛擬仿真技術(VR/AR),開發虛擬參觀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虛擬樂器演奏體驗、數字圖書館和素材庫等。
(三)充分挖掘特色資源賦能學科融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地特色優秀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美學、科學、人文、藝術等知識。充分挖掘傳統特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是美育、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深度融合的有效切入點。出版單位要聚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優秀文化資源的新時代內涵,充分提煉傳統特色優秀文化資源中的美育基因,與藝術、科學、勞動、德育、人文等充分融合,激發學生跨學科學習興趣,使美育真正成為“立德樹人”的浸潤之源。例如,鄭州某小學推出《我給紅軍送花饃》原創舞臺劇及主題面塑展,將花饃技藝與紅色故事深度融合,生動演繹了一堂“花饃里的思政課堂”。
(四)以“課程”為載體高質量服務美育浸潤
2017年、2023年先后印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不僅將課后服務納入民生工程,更為課后服務的規范化推進和育人價值發揮提供了政策指引,明確要求“要因地因校制宜,開設豐富多彩的德育、體育、美育、勞動、閱讀、科學、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等”。[4]在此背景下,出版單位應聚焦“課后服務課程”建設,對各地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實踐資源等進行深度挖掘與創造性轉化,對圖書資源進行活化開發與呈現,精準對接課后服務場景的美育需求,打造高質量課后服務課程,推動優質美育資源深度融入學生日常,讓美育浸潤融入更多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中。
(五)“出版+文旅”拓展美育發展空間
202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洛陽龍門石窟考察時,特別鼓勵小朋友們多到實地尋溯中華文化,從小樹立文化自信,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廣闊,要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將其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5]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僅是對研學實踐教育的深刻詮釋,更為出版產業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指明了方向。教育部自2016年起就開始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陸續出臺多項配套政策,如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借助文旅與文物資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等。在此背景下,廣大出版單位加大在研學實踐教育課程研發與基地建設方面的投入,既契合全國研學實踐教育的大環境與大趨勢,也是推動文化繁榮興盛的積極舉措。
出版單位要因地制宜,結合地域特色與學生學段特點,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等課程,為研學實踐活動開展和基地運營做好充足的課程資源儲備,通過“出版+文旅+教育”的深度融合,讓青少年在行走中深入文化根脈,在體驗中提升審美素養,為美育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推動出版發行合作模式的創新升級
圖書發行單位憑借廣泛覆蓋城鄉的發行網絡、扎根基層的下沉能力、成熟的本地化推廣經驗,能實現學校美育需求的精準觸達與服務支撐;學校作為美育與藝術教育最基礎、最鮮活的實踐場景,可深度洞察師生真實需求并提供即時教學反饋。在此基礎上,出版單位需聚焦商業模式的迭代升級,主動構建“出版社+發行單位+學校”的三方協同資源供給體系。在內容開發環節,既要深度調研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學段的差異化需求,又要充分釋放自身專業優勢,研發分級分類、適配性強的課程體系與資源包,通過精準匹配多樣化教學場景,推動優質美育與藝術教育資源廣泛覆蓋。在資源落地環節,出版單位要針對各地中小學專職藝術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和需求,主動開展針對性的系統化培訓與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專職藝術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
三、結語
美育通過審美教學與美感教學相結合,不斷提升青少年認知美、理解美、欣賞美和創作美的能力,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系統梳理了出版業在青少年美育與藝術教育中的多元探索——從新課標教材的主線、模塊創新到地方特色資源的深度挖掘,從數字技術賦能的場景革新到“出版+文旅”的跨界融合,出版業以“文化傳承者”“資源整合者”“場景創造者”的多重身份,為美育浸潤行動提供了堅實支撐。
面向未來,出版業需持續深化實踐:既要依托數字技術打破資源壁壘,構建分級分類、虛實融合的美育新生態;更要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資源,推動學科融合與跨界協同,讓美育真正“活”在課堂、“潤”入心靈。同時,通過“出版+教育+文旅”的模式創新,架起歷史與現實的橋梁,讓青少年在觸摸文化根脈中堅定文化自信,在多元體驗中實現全面發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是時代使命。出版業將繼續以創新為翼,以實踐為基,為構建高質量美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EB/OL].(2018-08-30).https://www.gov.cn/xinwen/2018-08/30/content_5317813.htm.
[2]以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教育強國建設[N].中國教育報,2024-07-1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關于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EB/OL].(2024-0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401/t20240104_1098002.html.
[5]堅定信心推動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 奮力譜寫中原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5-05-21(1).
(作者單位系中原出版傳媒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