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1日下午,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設置的“汽車企業跨國經營的創新與突破”主題論壇上,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劉安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羅長遠,歐洲汽車工業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碩,梅賽德斯-奔馳汽車(中國)執行副總裁冷炎,長安汽車歐洲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殷刈,中國銀行總行公司金融與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丁正君,中國汽研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童一帆等行業領袖及企業代表聚焦這一主題,解析汽車產全球化趨勢,分享跨國經營經驗和戰略思路,探討業務拓展策略、營商環境營造、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熱點問題,旨在促進中外車企可持續跨國經營發展,推動全球汽車產業健康發展。本場論壇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務副秘書長魏文清主持。
中國汽車出海正深度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其內涵之豐富,遠超簡單的產品貿易輸出。但與此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出口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復雜多變的國際經貿環境、激烈的同質化競爭、跨文化經營與合規風險、本土化適配、售后服務體系的構建、質量風險以及售后服務管控等,都是橫亙在車企全球化征途上的現實課題。
劉安民表示,面向未來,中國汽車全球化進程要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走上去”的跨越式發展,需重點聚焦以下三方面:首先,深化本土融合。企業必須深入研究目標市場的用戶需求、文化習慣與法規體系,在全球平臺標準化與本土市場定制化之間尋找最優平衡;其次,強化風險管理。在地緣政治、匯率波動、合規監管與質量控制等因素成為常態的背景下,建立系統化的風險應對機制至關重要;再次,構建韌性生態。企業全球化布局難以憑借單打獨斗取勝,必須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檢測認證機構、行業組織及金融機構,協同打造涵蓋研發、制造、物流、銷售、金融、售后、認證和數據服務在內的全球化服務生態體系,形成穩固合力。
羅長遠以宏觀經濟學者的全球視角,為中國汽車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了清晰的戰略坐標系。他提出,在全球地緣風險上升與制度摩擦頻發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出海路徑,必須跳脫傳統“線性全球化”思維,重新識別國際市場運行邏輯的重大轉向。他提出“有邊界的全球化”這一概念,認為當前全球化并未終結,而是進入強調“安全性、政治控制力和價值觀一致性”的新階段。在這一趨勢下,全球貿易與投資體系正在發生六大結構性重構:國內市場權重上升、出口依賴降低;區域貿易優先于跨洋擴張;多邊機制趨弱、雙邊及小多邊機制興起;公平優先于自由、規則博弈加劇;安全優先于便利;價值觀一致性取代價值鏈效率成為合作前提。
由此,羅長遠呼吁中國汽車企業“用國內大市場+區域自貿協定+多元伙伴體系”,取代以往依靠單一線性外銷的擴張模式。“產業出海不能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行為,而必須嵌入制度體系、政策框架與伙伴關系網絡之中,形成高度穩態的全球布局。”
圍繞全球汽車行業格局演變與中外車企協作生態。張碩強調,綠色化與智能化仍是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主線,盡管當前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法規環境趨于復雜,跨國車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一個開放、透明、穩定的國際營商環境。
在談及中外企業如何適應新一輪政策變革時,張碩強調,技術法規的快速推進與標準體系的頻繁調整雖有助于產業升級,但若節奏過快,反而會導致制度摩擦,影響企業預期。他呼吁,應在“以標準促發展”的同時,為企業提供合理的適應期,并通過制度透明與政策穩定增強企業信心。他指出,當前中國既是全球汽車的“試驗田”,也是重要的“輸出地”,因此中外企業應共同推動建立一個預期明確、節奏可控、法規精準的全球汽車產業政策環境。
為加強中歐汽車產業協作,張碩還介紹了“ACEA amp; FRIENDS”合作機制。該機制旨在為歐洲車企成員與中國領先的電動化與智能化企業搭建常態化的技術合作與資源對接平臺。通過加強技術信息交流、供應鏈協同、法規理解與企業間互動,ACEA希望以此成為當前全球產業分化格局下的一支“制度支點”,助力跨國車企在不確定中找到確定性。

在當前汽車行業深度轉型的背景下,冷炎表示,梅賽德斯-奔馳將堅定不移地深耕中國市場,堅持以安全為本、以創新為驅動,持續引領豪華品牌在電動化、智能化和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并與中國汽車產業攜手邁向未來。
“行業競爭確實日益激烈,但正是這種壓力促使整個產業加速升級。”在冷炎看來,唯有憑借技術實力與產品品質贏得尊重,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作為全球領先的豪華汽車品牌,梅賽德斯-奔馳始終將“安全”視為不可妥協的底線,并持續通過技術創新引領出行方式的進化。冷炎介紹,奔馳是全球首家獲得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國際認證的車企。在中國市場,奔馳也正加快推進不依賴高清地圖的L2級城市與高速領航輔助系統測試。在軟件和系統安全方面,奔馳采用QNX操作系統,并達到ASIL-D級別的最高安全等級,持續夯實自動駕駛的安全技術基石。
談及在華布局,冷炎表示,隨著中國創新能力的崛起,奔馳正在從“為中國研發”逐步邁向“以中國引領全球創新”。當前,奔馳在中國建立了以北京和上海為雙引擎的本土研發網絡。同時,奔馳也持續拓展與本地科技生態的合作,已與清華大學建立戰略合作,與騰訊、高德地圖、火山引擎等企業在智能導航、數據服務、AI算法等前沿領域展開聯合創新,推動前沿技術更快落地中國市場。冷炎表示,“中國市場不僅是我們的戰略重心,更是梅賽德斯-奔馳全球創新的重要基地。我們相信,堅持安全標準、擁抱中國創新、尊重市場規律,才能贏得未來。”
在全球汽車產業面臨重大轉型、市場格局重塑的當下,長安汽車正積極推進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深層次跨國經營。殷刈表示,長安正以“無海外不長安”為戰略指引,加速打造世界級中國汽車品牌,構建中國制造全球化的長安樣本。“全球化是馬拉松式的長期工程,而不是短期套利。”
殷刈指出,在產品策略上,長安摒棄“國內產品簡單輸出”的舊思路,轉向面向全球用戶需求的“量身定制”。長安基于完整開發體系,按照不同市場法規、環境和用戶習慣優化產品設計和功能,未來將在海外推出4款以上全球大單品,加快向“世界產品”升級。同時,面對海外復雜的政策與合規挑戰,長安已初步建立起涵蓋出口管制、數據保護、反壟斷等領域的全球法務合規體系,并成立全球法務合作中心,確保法律安全與業務戰略的協同推進。
在展望中國汽車出海趨勢時,殷刈提出三點行業倡議:一是守住市場競爭底線,防止內卷外溢至海外市場,避免損害行業整體形象與利益;二是加強信息共享與協同應對國際不確定性;三是完善金融服務支持體系,助力中國制造形成全鏈條綜合競爭力。
隨著中國汽車出口步入快車道,單一貿易模式已難以承載日益龐大的出海需求。童一帆表示, “中國車企要從滿足出口訂單的‘產品輸出’,走向真正融入當地市場的‘品牌扎根’,構建以測試驗證為基礎的全球一體化質量服務體系,正是中國汽車邁向全球主流市場的關鍵一步。”
為支持這一趨勢,中國汽研持續打造全球一體化質量服務體系,在測試驗證、市場研究、標準適配、品牌建設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流程、全鏈條、全球化”支持。一方面,強化海外市場研究能力。依托中國中檢集團全球網絡資源,中國汽研為車企提供包括市場容量、法規環境、競品格局、消費趨勢等在內的細致市場評估。同時,還開展海外適應性驗證與DV、PV測試。針對不同國家場景,開展車聯網兼容性、電壓適應性、環境應力測試等項目,提升產品全球適應性。
“我們定位為‘政府的幫手、企業的助手、消費者的顧問’,未來將成為中國汽車企業全球化發展的質量服務核心伙伴。”童一帆表示,中國汽研將持續協同政府、企業與行業組織,打造標準統一、資源共享、反應高效的出海支撐平臺,推動中國汽車從“走出去”邁向“走進去”乃至“走上去”。
如今,伴隨全球汽車產業跨國布局不斷加速,金融力量同樣成為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的關鍵支撐。丁正君表示,作為中國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之一,中國銀行正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雙向服務體系,為汽車企業提供政策協同、金融產品、全球賬戶管理等全鏈條服務。,同時也在探索協同車企設立境外汽車金融公司、搭建財資中心和全球資金池,以金融平臺推動業務能力向全球延伸。
此外,丁正君也呼吁構建以政府、銀行、平臺多方聯動的跨境汽車金融新生態,加快打造以金融賦能為核心的產業出海支持體系。“全球化不是單打獨斗,而是一場系統協同,中國銀行愿與中國車企并肩同行,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動力。”
在本場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來自大眾中國、江淮汽車、AIAG、中國太保產險等車企與機構代表還圍繞合規管理、本地化服務、質量標準輸出與保險協同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為中國汽車品牌走向全球市場提供了切實的經驗與思路。中國汽研海外事業部高級專家陳宇鵬主持本場圓桌對話環節。
大眾中國產品合規和一致性部門總監孫忱指出,中國車企要真正融入全球市場,首先必須“講規則、守標準”。他提出“大眾三層合規法則”:第一層是滿足目的國法規要求;第二層是參考VDA、AIAG等國際行業標準;第三層則是制定企業內部更高的合規與質量標準。
孫忱強調,標準不是死的紙面條文,而是能落地執行的“體系化工程”。在大眾中國,每年合規團隊需解讀和落地上千條全球法規,借助AI+數據平臺,實現“法規一鍵識別+開發前置嵌入”。同時,大眾中國在保持德系質量標準前提下,通過100%本地研發團隊,將新車研發周期縮短30%,顯著提升海外響應速度與成本效率。
面對“電動化+智能化+全球化”的多重壓力,孫忱坦言挑戰巨大:電動化帶來電池管理與火災風險,智能化引發軟件穩定性與數據合規擔憂,全球化又加劇供應鏈質量波動。“數字質量系統是未來關鍵”,大眾正通過云端數據閉環管理與本地快速反應機制并行,為每一位全球消費者提供一致的產品與服務體驗。
“質量不僅關乎產品,更關乎海外品牌生存。”江淮汽車國際事業部質量管理部部長董濤指出,從燃油車時代至今,江淮堅持以“客戶感知質量”作為出海核心指標,通過質量制度、流程與組織文化三位一體,打造質量管理底座。
針對海外質量一致性問題,董濤強調兩個關鍵點:一是強化出口產品與國內一致性審查,避免“出口標準縮水”;二是將認證與準入管理前置到產品策劃階段,確保各國準入一次性通過。
在服務端,江淮推行“輕資產、重響應”的區域運營策略。在拉美、非洲等市場建設區域備件中心+衛星服務網點,同時依托遠程診斷系統和AI技術支持中心,實現“服務軟件化+支持本地化”的組合模式。他補充道:“不做大包大攬,而是與本地優質資源共建‘賦能型服務生態’,讓成本與體驗同步優化。”此外,在海外質量危機應對方面,江淮已建立“三位一體”的應急機制,涵蓋輿情公關、法律咨詢與快速召回程序,“不讓一個小問題變成全局風險”。
作為全球汽車行業標準的重要制定者之一,AIAG亞太區總干事、中國首席代表謝希賢從“頂層規則”角度出發,表示出海不僅要“產品走出去”,更要“體系走出去”。
目前,AIAG主導了包括IATF16949、FMEA、MSA等60多項全球通用質量標準,涵蓋100+國家、40余家主機廠。謝希賢直言:“如果中國車企想真正成為全球玩家,就必須主導或參與到規則制定。”他呼吁更多主機廠聯合上下游供應商,形成“中國標準聯盟”,將國內優質流程、經驗轉化為可輸出的國際標準,打通準入壁壘,提升行業話語權。他還特別強調,要在如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數據安全等新興領域提前布局標準研究,“否則未來規則出來,我們連解釋權都沒有,更別說話語權。”
除上述視角之外,保險也正在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重要護航力量。中國太保產險新能源車事業發展中心副總經理黃高遠表示:“保險不僅是補償工具,更能賦能品牌口碑、助力金融創新和提升客戶粘性。”當前,中國太保在服務模式上,已結合國內數字化能力與海外本地化運營資源,與日本三井住友、德國安聯等建立戰略合作,通過共享理賠網絡、駕駛數據和維修能力,為出海車企構建“跨國保駕生態圈”。
這場圓桌對話不僅是一次經驗分享,更是一次跨界共識的形成。透過四位嘉賓不同視角的思考路徑,可以清晰看出:合規標準是走出去的“入場券”,體系能力是“生存線”; 售后服務與供應鏈響應是“落地錨”,品牌口碑是“護城河”;保險機制與數字手段正成為構筑海外信任的新工具;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時代,軟件穩定性與數據安全將成為全新的質量戰場。
但概而言之,只有將“質量”作為品牌長期主義的核心基石,中國汽車出海方能真正“立得住、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