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汽車產業步入智能化與綠色轉型“雙變革”深水區之際,中國汽車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向新周期的主導者地位。
7月12日上午,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設置的“智驅綠行,策領未來”主題論壇上,中國發展出版社社長王忠宏、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畢吉耀、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規劃部總經理潘吉明、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副總裁江利旗、長城國際副總經理于金生、襄陽達安汽車檢測中心有限公司經營企劃部部長周強、和君咨詢業務合伙人王高歌等嘉賓出席論壇并發表主旨發言。論壇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務副秘書長許海東主持。
本場論壇聚焦中國汽車產業“新三化”路徑演進,圍繞宏觀風險應對、企業技術重構、產業鏈延展、品牌價值突破與全球協同布局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并同步預發布《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報告(2025)》。
以“示范引領”四字點題,王忠宏在發言中強調,中國汽車產業應在全球生態中擔起引領責任。他表示,產業已從“追趕者”向“引領者”轉變,當前不僅需要技術上的突破,更需要在智能化、綠色化、城市融合、國際合作等方面承擔更大的全球責任,推動構建一個開放、共贏、可持續的汽車產業生態。
在他看來,隨著汽車產業與城市發展深度互動,未來中國汽車產業不僅要制造智能汽車,更要推動構建“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城市生態。這包括如何通過產業帶動科技、教育、服務等領域協同發展,也包括在城市交通管理、數字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等方面構建與新能源汽車相適應的新型城市治理邏輯。
在全球布局方面,王忠宏強調應堅持“大國產業”視角,秉持“互利共贏”理念,將產品、技術與社會責任一體輸出。他借鑒“雁形模式”發展理念,提出中國企業應與東道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合作生態圈,推動構建新能源時代的國際產業新格局。
他還援引跨國資源型企業的經驗舉例,如力拓集團在幾內亞項目中設定了社會責任優先的運營目標,這種“企業經營+社會價值”的復合路徑,也為中國汽車企業在海外復制成功模式提供了啟示。他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走出去”不能只以市場為導向,更應以長期生態、社會責任與價值共創為目標,推動產業國際化進入“高質量出海”階段。
王忠宏強調,中國汽車產業已具備從跟跑者轉向引領者的基本條件。但要真正實現全球價值鏈中的“高位站位”,企業和政府都要展現出更大視野和系統性能力。這不僅是產品能力的競爭,更是技術標準、市場規則、產業文化的競爭。在他看來,智能化、綠色化的新賽道上,中國企業應率先完成關鍵技術突破;在產業與城市融合的趨勢下,應探索治理新范式;在全球市場上,則要推動公平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如果說制造能力決定了‘有沒有’,那么示范引領能力將決定中國汽車產業‘站得高不高、走得遠不遠’。”
畢吉耀則將目光投向宏觀政策與全球博弈。他指出,中國經濟當前所展現出的韌性與應變能力,為汽車企業跨國發展提供了重要宏觀支撐,也為產業調整和結構升級創造了更大空間。
盡管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特別是美方持續加征關稅等保護主義措施,中國經濟依然延續了回升向好的基本態勢。畢吉耀指出,今年以來的表現,充分體現出中國經濟的強大內生動力和政策調控能力。在出口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汽車以舊換新、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及時落地,不僅激發了消費活力,也帶動了工業生產和投資回暖。上半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速領先,其中,汽車產業作為典型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行業,在此輪政策刺激中受益明顯。上半年全國汽車產銷再創新高,突破1500萬輛,成為穩定工業生產、推動消費復蘇的重要支撐力量。
面對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復雜局勢,中國已形成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政策組合拳。在宏觀層面,一系列財政、貨幣與就業政策相繼出臺:從加快國債發行、推動“兩重”建設,到以舊換新政策延伸至家電、汽車、工程設備等領域;從提高中低收入群體可支配收入,到支持重點企業渡過轉型陣痛,宏觀政策已從傳統刺激型向結構優化型轉變。
在汽車產業語境下,這一轉變也具現實指導意義。企業在追求產能與銷量增長的同時,更應在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等領域夯實核心競爭力。畢吉耀表示,“十四五”時期對制造業的要求已不再停留于規模增長,而是聚焦質量提升,裝備制造和高技術制造將成為新一輪轉型升級的主戰場。
在此背景下,他提出,汽車企業必須樹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對沖外部不確定性”的戰略思維。這一頂層設計理念,應轉化為跨國經營中的實際行動路徑。未來的全球布局,既要深化市場開拓,也要圍繞核心技術、綠色制造、智能出行等領域重塑戰略支點。唯有持續夯實內功,中國汽車企業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把握主動,贏得下一輪全球產業競爭的先機。

圍繞上汽集團在電動化、智能化和全球化趨勢下的轉型實踐,潘吉明表示,汽車變革不再是“選擇題”,而是“生死題”。在戰略層面,上汽選擇打造“開放技術底座”與“共生生態平臺”,并通過與華為、Momenta、OPPO等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車矩陣,通過“生態反哺技術”,構建開放型產業競爭力。
隨著全球化步入新階段,上汽正從整車出口向以技術為核心的深度運營轉變。潘吉明介紹稱,在泰國、歐洲、中東等市場,上汽通過本地化研發與技術適配,在電池熱管理、混動系統等方面建立競爭優勢。未來三年,上汽計劃推出17款面向海外市場的新車型,全面搭載混動和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進一步提升其全球市場滲透力。
與此同時,為適應產業周期變化,上汽在組織與機制上持續改革。通過整合品牌資源,構建“大乘用車板塊”,推動研發、供應鏈、銷售渠道協同,新能源車型開發周期縮短30%。內部則推行“揭榜掛帥”與敏捷開發機制,加快產品創新與人才激勵。
展望未來,上汽將聚焦智能駕駛、零碳技術與科技普惠三大高地,力爭2026年實現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并在氫能架構與綠氫降本方面取得突破。同時,通過終身OTA和智能功能普及化,加速從傳統制造商向科技服務型企業轉型。
潘吉明表示:“我們不僅要造車,更要構建一個有生命力、可自我演化的科技生態體。”當前,上汽正以融合式創新重新定義其在全球產業格局中的角色,從產品導向邁向技術與生態雙輪驅動的全球型科技企業。
在智能化發展路徑方面,江利旗指出,未來十年,汽車將成為繼PC和智能手機之后最具顛覆性的智能終端。自電動化進程啟動以來,中國憑借“三電”技術實現新能源領域“彎道超車”,但真正決定產業未來的,將是智能化所帶來的價值重構。他強調,用戶也從功能消費者轉變為體驗參與者,整車廠和零部件企業亦從傳統制造商向科技服務提供者轉型。
江利旗將“無人化”定義為下一階段出行范式的根本轉型。他指出,隨著高速/城市NCA等L2級輔助駕駛技術快速普及,真正的自動駕駛普及需突破三個核心瓶頸:一是大規模難例場景的識別與解決;二是感知與算力硬件能力的同步升級;三是政策法規的及時跟進。他呼吁,技術領先必須輔之以產業標準與制度保障的同步提升。
在更具規模和變革潛力的商業應用上,江利旗還提到,Robotaxi有望重塑出行經濟性。他以美國市場舉例,Waymo和特斯拉的示范驗證表明,每公里出行成本有望下降50%,未來甚至低至1元,并可能逐步替代出租車、網約車乃至部分公交功能。物流領域同樣如此,自動駕駛的“人力釋放效應”將推動行業從碎片化走向集約化管理,重構干線、配送與末端網絡。
于金生則從全球視角出發,認為中國汽車正從“出口”走向“深度本地化運營”,進入由數量擴張轉向價值提升的關鍵階段。他表示,得益于新能源窗口期、多元供給模式和品牌認知提升,中國汽車出口量在四年內從百萬量級躍升至500萬輛,出口均價亦從1.2萬美元增長至1.8萬美元,體現出中國車企技術能力與品牌價值的持續躍升。
與此同時,于金生也坦言,中國車企全球化發展正面臨重重挑戰,包括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海外認證門檻提高、品牌認知不足、數據合規趨嚴及售后體系薄弱等,這些都對企業全球適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產能出海”成為企業繞過貿易壁壘、實現在地化運營的重要路徑。東南亞與拉美正成為關鍵布局區域,而真正的全球戰略,也意味著企業必須在準入機制、法規遵守與本地協同等方面建立系統能力。
談及長城汽車的出海經驗,于金生以“長期主義”和“生態出海”作為關鍵詞。他介紹稱,長城汽車從中東市場出口起步,逐步形成“ONE GWM”戰略矩陣,在全球實施主品類、主價格、主風格的聚焦打法,實現從“交易型出海”向“關系型運營”躍升。“真正的全球化不是簡單的貿易輸出,而是深度融合與價值共創。”于金生表示,中國汽車企業要想在全球立足,必須擺脫“短期銷量思維”,用敬畏市場的態度、尊重文化的行動、精耕細作的戰略,實現從“輸出產品”到“輸出生態”的思維轉換。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加速全球化布局,檢驗檢測機構的角色也正在發生轉變。不再只是“跟隨車企走出去”的技術配套者,它們更應成為具備前置性判斷能力的產業保障力量,提供與未來技術趨勢相匹配的驗證能力,成為推動中國汽車“走出去”的關鍵底座。
周強從行業觀察出發,歸納出當前汽車產業檢驗檢測工作的三大結構性轉變:從滿足內需轉向全球適配,從服務傳統制造走向支撐戰略性新興領域,從物理實測逐步過渡到虛擬仿真與數字驗證。這一轉變意味著檢測機構要從幕后走向前臺,成為引領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支點。
圍繞新興汽車技術方向,周強系統闡述了襄陽達安的能力建設路徑。針對智能網聯汽車,他指出,汽車智能化正在從“解放雙手”的L2輔助駕駛向“解放雙眼”“解放大腦”的L3、L4乃至L5階段演進,測試驗證始終是保障系統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未來十年,自動駕駛商業化將對功能安全驗證、交通場景建模及仿真環境構建提出更高要求。
在動力電池領域,檢測標準也在隨之演進。從“充換電”向“光儲充檢”融合,再向“城市能源樞紐”模式演進,驅動測試需求向高壓系統、電池熱管理與固態電池材料等方向延伸,技術前瞻性愈發關鍵。
此外,智能底盤的發展趨勢也提出了更復雜的驗證需求。隨著“分體式平臺”概念的興起,底盤系統將打破車身結構與控制單元之間的開發邊界,趨向感知、控制、執行一體化。檢測機構需要圍繞上下車體解耦、一體化安全測試和整車系統集成能力構建新一代測試平臺。
與此同時,AI與大數據正重塑整個研發范式。周強強調,測試模式已從單一物理驗證逐步轉向“虛擬仿真+數字開發”的融合模式。檢測機構若要真正成為推動產業演進的“數字驗證平臺”,就必須具備對智能化子系統的場景建模與風險預判能力,在整個產業加速期內扮演“看不見的基礎設施”角色。
從體系能力到戰略路徑,王高歌則聚焦在企業如何構建面向未來的增長引擎。王高歌表示,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與智能化主導的重構周期中,企業當前面臨的核心挑戰,并非方向不明,而是對行業結構性變遷與自身定位缺乏準確認知。企業唯有穿越認知障礙,厘清差距與潛力,才能制定出具現實可行性與未來兼容性的價值突圍路徑。
在她看來,價值突圍并不依賴單點爆發,而需構建系統性增長機制。從技術布局看,企業在長期投入與短期回報之間常陷糾結,真正具備戰略耐性的企業,往往能在關鍵節點實現領先。在品牌層面,中國車企應盡快擺脫以銷量為中心的短期導向,通過賽事、公關、跨界等方式完成從“功能信任”到“品牌信仰”的躍升。
此外,企業還需重視價值鏈的系統優化,從設計到制造全流程降本增效,為穩定盈利構筑堅實基礎。她提醒,許多快速成長的企業容易忽視組織演進,陷入業務擴張與管理能力脫節的“真空期”,必須通過組織機制前置性設計,跟上規模增長的節奏。同時,資本市場對汽車企業的估值邏輯正由整車銷售向“硬科技”傾斜,企業唯有借力多元資本渠道,才能打通戰略、品牌與資金之間的協同路徑。
談及全球化戰略,王高歌認為,中國企業不能套用“標準答案”。歐美市場需以法規適配、品牌調性和產業生態協同為重;而在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則應強化差異化定位與高端心智占位。她預測,隨著新能源滲透率逼近“頭部集中”門檻,2025年將成為行業由激烈競爭向價值回歸的拐點。
她最后強調,真正意義上的突圍,將來自“交叉融合”所帶來的技術擴展力。汽車、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產業在感知系統、控制架構和電驅動技術上具有天然的同源性。企業若能以汽車為中心,構建具備跨行業輸出能力的技術平臺,將有望在未來產業協同中占據戰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