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小米YU7上市,開放購買1個小時,訂單數量輕松突破28.9萬輛,創造了行業歷史。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小米YU7上市當天,東風汽車內部也發生了一起重大變革——東風奕派汽車科技公司(以下簡稱“新公司”)宣告成立。
記者了解到,此次調整系東風汽車內部的業務重組,而并非簡單的品牌獨立。具體來看,東風汽車將對旗下東風風神、東風奕派、東風納米三大自主乘用車品牌進行優化重組。這三大品牌將同時歸入新公司一體化管理。
其中,東風風神將繼續聚焦于節能燃油車市場,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節能燃油車型。東風奕派與東風納米兩大品牌也將同時納入到新公司管理體系,集聚品牌資源,共同迎接市場挑戰。
為何要進行重組?按照官方說法,成立新公司旨在通過聚焦整合商企、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及服務等全價值鏈的優質資源,全速推進東風汽車自主乘用車事業的發展。此舉亦被東風汽車視為推動自主乘用車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意在為東風汽車實現“三個躍遷 一個向新”奮斗目標積蓄動能。
簡單理解此次重組的關鍵,就在于資源的整合。此前,風神、奕派、納米三大品牌,雖然同屬東風旗下,但各自分別擁有相對獨立的商企資源、研發體系、供應鏈體系以及銷售及服務體系。而重組之后,這些資源將共同由新公司進行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提升效率。
這好比三列同向行駛的列車,雖然目的地大致相同,卻在不同的軌道上運行,難免存在資源重復投入、內部協調成本高、市場響應速度受限等問題。而重組后,新公司就如同一個“交通樞紐”,將原先行駛在三條不同軌道上的火車,引導并入到了同一條主干線。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東風納米與東風奕派兩大新能源品牌被納入新公司麾下,也意味著它們將共享同一套高度整合的核心體系。一方面,能夠有效降低運維成本,縮短決策鏈條,加速產品開發與上市節奏。另一方面,也能夠協調兩大品牌的資源,并將所有“火力”集中到新能源這個決定未來的核心戰場。
值得關注的是,在汽車行業,“研產供銷服”一體化改革已成為最新趨勢。今年1月,廣汽集團對旗下傳祺、埃安、昊鉑三大自主品牌的產品策劃、采購、研發和營銷領域進行了深度整合,設立單獨本部,統籌相關工作。截止發稿,廣汽集團自主品牌全面一體化已正式落地運營,實現了自主品牌人、財、物、研、產、供、銷的集中調度,精簡高效響應市場需求。
無獨有偶。今年2月,吉利汽車旗下極氪和領克兩大品牌也順利完成了合并。最新成立的極氪科技集團將基于“極氪汽車+領克汽車”的雙品牌戰略,實行雙品牌驅動、強產品線矩陣的組織運作模式,全面整合制造體系、供應鏈等中后臺組織以及海外組織,并通過AI賦能,構建更具競爭力的一體化強強聯合體。
此外,上汽集團目前也已確立組建“大乘用車”板塊,對自主板塊重大事項進行集體決策。如今“大乘用車板塊”轉型雖不到半年,但已取得一定成績。從市場反饋看,上汽集團2025年1月至6月累計銷售整車205.3萬輛,同比增長12.4%,終端零售交付220.7萬輛,成功實現了單月銷量同比“六連漲”。
雖然上述車企捷報頻傳,但在記者看來,對于東風汽車,此次重組的挑戰并不在于“并軌”本身,而是體系整合之后應當如何追趕。
市場方面,今年1月至6月,東風乘用車旗下的風神、奕派、納米三品牌累計銷售11.07萬輛,同比增長43.7%。雖然整體銷量有所上漲,但卻因品牌認知薄弱,在總數方面仍與頭部車企有較大差距。
更嚴峻的挑戰是產品斷層。東風納米主銷車型納米06起售價僅7.99萬;東風奕派旗下僅eπ007及eπ008兩款車型在售,售價區間卻橫跨整個10萬-20萬余元區間;風神雖仍貢獻了三大品牌主要銷量,但其依賴的燃油車市場持續萎縮已成定局。
因此,面對行業洗牌加速,東風新公司的整合僅是起點,亟需在三個維度實現突破。一是加快新能源車型的研發進度,推出更多細分車型供消費者選擇;二是品牌認知度的提升。華為賦能的問界、深度聯姻小鵬的大眾,已用實例證明傳統車企與科技企業融合已成破局關鍵;三是渠道和生態的拓展,目前來看,新勢力企業的用戶直聯和自營生態模式已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如何重構數字化營銷體系,將傳統渠道劣勢轉化為線上線下融合的優勢,或將決定其轉型上限。
據報道,今年5月,東風集團已與華為達成全面深化戰略合作,雙方將圍繞東風旗下多個品牌,打造滿足全球用戶需求的智能化產品矩陣,甚至考慮拓展至商用車領域智能化。東風能否借新公司之殼,成功實現“三軌并一道”,并引入外部“活水”,在新能源賽道上實現真正的蛻變與疾馳,答案將在未來更為激烈的市場碰撞中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