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4;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080-03
0引言
以往幼兒舞蹈教學多側重于對動作的模仿訓練與技能提升,傳統舞蹈技藝傳授的固化框架較為嚴重[1],對舞蹈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細膩情感表達以及鮮活的生活語境挖掘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采用“口傳身授”的方式,關注動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而忽視了舞蹈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舞蹈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難以真正領悟舞蹈的文化精髓,使得文化傳承流于形式,缺乏應有的生命力。
活態傳承[2](dynamic inheritance),核心在于“以人為本”與“動態發展”,即讓“一出又一出小戲的演唱,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活態的形式一輩兒接一輩兒地傳續下去”[3],突破將傳承局限于博物館式的靜態保存模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結合舞蹈專業特性,深入研究民族地區中職舞蹈課程教學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性發展,通過構建從民間原生形態到課堂、舞臺的規范化與藝術化的教學體系,打造廣西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特色課程,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校園傳承模式,有助于推動廣西傳統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亦能促進專業學科特色的形成,拓寬學術研究領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核心路徑:“三位一體”活態傳承教學模式的構建
舞蹈專業課程教學為實現活態傳承目標,可以從理論研究、教材提煉以及舞臺創作三個維度協同推進,形成“田野—教育—展示—傳播”的多級互動教育示范模式[4]。田野調研作為基礎環節,是整個傳承過程提供豐富素材的場域;教育過程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階段,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重要環節;示范成果涵蓋教育成果與創作成果的多元互補,是實現文化傳播的必要內容建設。通過多級互動模式的有效運行,創作一系列以廣西非遺音樂舞蹈為素材的舞臺藝術作品,形成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校園傳承格局。
中職學校的辦學特色,即圍繞國家和區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綜合素質高、思想品德優、專業技能強、文化基礎實、可持續發展的德藝雙馨藝術人才為辦學目標。廣西中職學校應發揮區域民族優勢,立足廣西優秀傳統音樂舞蹈文化,培養具有深厚民族情懷的中職幼教人才。
1.1路徑一:理念重塑——從“技能傳授”到“文化浸潤”
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應從傳統的單一“教練員”角色轉變為“文化引導者”與“創意激發者”。教師需鉆研所學舞蹈的民族屬性、地域特色以及具體的文化象征意義,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
學生定位的轉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動作“模仿者”,而是文化的“感受者”“闡釋者”“創作者”。學生認為學習舞蹈就是學習舞蹈動作技能,其實是一種片面認識,是割裂舞蹈與文化,對傳統文化之于幼兒舞蹈教學的實際價值認識不足的體現。因此,鼓勵學生以豐富的情感及深度的思考投入學習,解決“如何向幼兒生動講解舞蹈文化以及引導幼兒積極參與舞蹈活動”等問題。
1.2路徑二:內容重構——從“單一教材”到“多元文化資源庫”
精選經典內容:從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秧歌、花鼓燈、鍋莊等非遺中,精心挑選適合幼兒表現、富有童趣且積極健康的舞蹈元素,作為核心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的經典性與針對性。這些經典舞蹈元素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能夠為幼兒提供優質的文化滋養。
深入區域生活:充分利用本地非遺資源,發掘具有本土鮮明特色的舞蹈元素,讓學生切身感受身邊文化,增強對文化的感知力。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深入挖掘當地的民族舞蹈、民間藝術等資源,將其融入舞蹈教學中,如將瑤族的長鼓舞、壯族的銅鼓舞等元素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家鄉民族文化,增強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
1.3路徑三:方法創新——從單一傳授到多重體驗
方法創新是實現舞蹈文化活態傳承的關鍵環節,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文化在課堂真正“活”起來。
1.3.1 具身沉浸法
環境的營造:運用模型、道具、服飾、音樂、影像等,營造生動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如置身于舞蹈文化的發源地一般,感受具體舞蹈的魅力。例如,在學習傣族舞蹈時,在教室中布置具有傣族特色的各類裝飾物品,如竹樓、雨林、孔雀圖案等,讓學生穿上傣族服裝、佩戴傣族飾品,播放傣族的音樂,營造泰族文化氛圍。
故事導入:在學習舞蹈之前,先講述與之相關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或生活場景,如介紹研究者對《采薇舞》的闡釋[5],以及舞蹈背后所蘊含的意境內涵,為舞蹈動作賦予深厚的情感表現和生命氣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1.3.2探究實踐法
文化小課題:組織學生分組對某一民間舞蹈的起源、傳播、發展進行深度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研究能力。通過文化小課題的研究,學生能夠深人了解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和發展脈絡,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學生可以閱讀諸如廣西壯族銅鼓舞相關文獻[6],了解其起源、表演形式、文化意義等方面的知識,感受銅鼓舞的魅力。
采風與觀摩: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地方非遺展演、拜訪民間藝人,或者帶領學生到當地少數民族村寨,開展田野采風活動,觀看民間舞蹈表演,與民間藝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學習,加深對舞蹈文化的理解,感受其獨特的魅力。鼓勵學生組織協作,記錄采集原生態動作,通過錄像、攝影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經整理、分析,將這些素材融入課堂教學中。
1.3.3創意編創法
引導學生從傳統舞蹈中精準提取核心動作元素,為創意編創打下基礎。創意編創的前提是對元素的提取,借此可以讓學生更易理解傳統舞蹈的風格特征。例如,在學習膠州秧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其動作特點,如膠州秧歌的“扭、擰、碾、押”[7],提取核心動作元素,讓學生進行模仿和練習。
幼兒化改編:這是基于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興趣愛好而言的,通過對提取的動作元素進行簡化、夸張與趣味化改編,如將中國古典舞中的“圓場步”[8]巧妙改編為“小雞走路”等,使舞蹈動作更符合幼兒的理解水平。幼兒化改編是讓傳統舞蹈適合幼兒學習的關鍵環節,能夠增強舞蹈趣味性,吸引幼兒注意力。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掌握舞蹈動作元素的基礎上進行編創作業,完成適合幼兒群體的舞蹈作品。
1.3.4數字媒介法
當前發展迅速的數字技術,能夠讓學習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直觀、便捷、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利用多媒體課件、VR/AR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學生可以身臨其境般感受傣族潑水節的熱鬧場景,加深對傣族文化的理解,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夠“云游”舞蹈發源地,感受舞蹈文化的魅力,實現“不下堂筵,坐窮泉壑”[9],增強學習的體驗感與沉浸感。
1.4路徑四:評價改革
評價主體多元化:結合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或邀請幼兒園一線教師和非遺傳承人等人士的專業評價,使評價更為全面,結果更為客觀公正。
評價內容綜合化:綜合化評價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引導學生注重自身能力的全面發展。例如,在評價學生的舞蹈作品時,不僅要評價動作規范性,更要注重評價學生對舞蹈文化內涵的理解程度、自主編創能力、教學轉化潛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綜合表現,由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評價形式動態化:動態化的評價形式能夠完整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可以反映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和進步程度,采用“學習檔案袋”[10],全面收集學生的采風報告、編創手稿、排練視頻、反思日志等一系列歷時性發展資料,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與進步,實現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動態評價與增值評價,為教師的教學調整和學生的自我改進提供切實依據。
2幼兒舞蹈課程活態傳承的保障機制與預期成效
2.1師資培訓
教師是活態傳承教學的實施者,其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師資水平,譬如定期組織教師參加非遺、民俗學等方面的培訓學習;或與民間藝術家、文化機構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邀請民間舞蹈藝術家到學校舉辦講座和培訓班,為教師傳授傳統舞蹈的技藝和文化內涵;或組織教師前往文化機構進行掛職鍛煉,深入了解民間舞蹈的創作和表演過程,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與教學能力。
2.2資源建設
聯合社會各方力量,可以與當地的文化館、博物館等單位合作,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舞蹈文化資料,共同建設“幼兒民族民間舞蹈活態傳承資源庫”,包括采集民間藝人表演視頻、優秀教師民族民間舞蹈的再創作、課程教學的教案教學視頻、聲音和音樂素材以及專業學術論文等,方便教師和學生隨時查閱和使用,為教學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持。
2.3實踐平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校可以與周邊的幼兒園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幼兒園開展實習活動,通過在幼兒園的實踐教學,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了解幼兒的學習需求和特點,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同時,實踐基地也能夠為學生提供與一線幼兒教師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學習成功的教學經驗和方法,提升教學工作水平。
2.4預期成效
通過上述路徑的有效實施,最終培養出一批會跳舞、懂文化、能改編、善傳承的優秀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舞蹈技藝,而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既保持著一顆純真的童心,又勇于創新、善于傳承。他們將成為連接傳統與未來、課堂與生活的文化使者,將所學的活態傳承理念和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中,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幼兒傳授傳統文化知識,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讓傳統文化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
3結語
中職幼兒舞蹈課程中的活態傳承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必須摒棄以往簡單的技能訓練的陳舊觀念,構建一個以文化理解為基礎、以創新轉化為核心、以教育應用為目標的動態教學模式,讓古老的舞蹈文化在年輕的職教師范生身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再通過這些年輕力量傳遞給更年幼的孩子,從而實現中華文脈在實踐中的活態延續與世代相傳。這不僅是職業教育的神圣責任,更是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守護精神家園的偉大使命。
參考文獻:
[1」王雅萌.民間舞蹈在幼兒舞蹈教學中的傳承與發展[J],尚舞,2025(11):114-116.
[2」本報評論員.活態傳承活在當下[N」.中國文化報,2012-06-11(2).
[3]苑利,顧軍.傳承人管理工作指導手冊[M].北京:學苑出版社,2023:47.
[4」房雅璐.基于舞蹈人類學視角廣西傳統民間舞蹈推廣路徑研究[J」.明日風尚,2024(1):37-39.
[5」鄭越.女性編導視域下的舞劇《孔子》之《采薇舞》:采薇之人在舞一方[J].北方音樂,2018,38(21):232,249.
[6」宋海波.壯族銅鼓、繡球文化元素在舞臺表演中的運用研究:以《銅鼓響來繡球飛》為例[J].大眾文藝,2017(10):57.
[7」劉靜.論膠州秧歌動律體態特征的分析與研究[J」.商情,2014(16):329.
[8]李東旭.中國古典舞圓場步源流考析[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9(2):120-122.
[9]郭熙.林泉高致[M].梁燕,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71.
[10]迪倫·威廉.融于教學的形成性評價[M].2版.王少非,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