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B472;TP391.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040-03
0引言
布依族世世代代積淀的服飾紋樣、建筑形式及生活器具和首飾等文化符號,承載著獨特的民族歷史記憶與審美觀念,其文創產品創新設計對文化活態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文化遺產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尤其是3D打印技術作為數字化制造的核心手段,已在文化創意領域展現出了對復雜形態生成和個性化定制的技術支撐力[1]。因此,本文基于布依族文化基因特性,系統探討3D打印技術在解決其文化產品開發中的設計轉化與生產實現問題,以期推動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技術轉化實踐。
1布依族文創發展現狀
1.1布依族文化符號特征與資源梳理
布依族文化符號體系以高度凝練的幾何化視覺語言為核心特征,典型的紋樣包括銅鼓紋、渦形紋、魚骨紋、菱形太陽紋等,這些符號通過嚴謹的對稱結構和自然物象的抽象化處理形成獨特的民族標識。其物質載體主要包括四個領域:一是服飾中的蠟染刺繡圖案承載著族群遷徙的歷史記憶,二是干欄式建筑的卯榫結構體現對山地環境的適應性智慧,三是竹編生活器具的曲面造型反映實用與審美的統一,四是銀飾刻工藝凝聚著祈福納吉的精神內涵。布依族的文化符號在黔西南、黔南等主要聚集區呈現出鮮明的地域差異,北盤江流域的魚形變體紋樣強調生命繁衍的象征意義,而樟江流域的水波紋組合則映射出稻作文明的生態觀念。
1.2現有文創產品形態與市場表現
當前,布依族的主題文創產品主要呈現出三種類型。首先,紡織品類別以藍白主色調的蠟染壁掛、扎染服飾為主,多直接復制傳統圖案[2];其次,裝飾品類主要集中于銀鍍銅材質的耳環、吊墜等小件飾品,其造型多采用簡化的民族符號特征;最后,家具擺件多為竹編容器、木雕圖騰等實用性較低的觀賞品。目前,文創產品的銷售渠道高度依賴經典實體店鋪和線上特產專營店,并且其消費群體以中老年文化旅游者為主體。同時,布依族文創產品的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導致市場上的價格競爭激烈,且年輕消費群體普遍認為現有產品缺乏科技融合元素與現代生活場景的銜接性,難以滿足日常使用需求。
1.3面臨的主要問題與發展瓶頸
布依族文創產品的傳統生產模式主要面臨生產周期長、設計淺表化、技術支撐不足等核心矛盾。生產周期方面,傳統的手工制作雖然能夠保留文化精度,但其周期較長,復雜紋樣的繪制主要依賴匠人經驗,難以規模化復制,由此導致小批量定制成本居高不下;設計層面,存在嚴重的符號應用淺表化傾向,多數文創產品將文化元素簡單移植為平面裝飾,沒有深入地解構建筑構建穿插邏輯、器具曲面比例關系等三維造型規律[3];技術層面,技術支撐不足主要體現在數字化設計工具的運用不足,既無法通過參數化技術實現紋樣的現代轉譯與衍生拓展,也難以運用結構優化手段提升產品的功能適配性,這制約著文化資源的創新活化進程。
23D打印技術在文創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2.1實現小批量定制化生產
3D打印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文創產品開發中“小批量、多品種”與生產成本、周期之間的矛盾,為布依族文創設計提供了關鍵的產業化支撐。傳統手工制作或模具生產在面對個性化定制或限量版文創產品時,往往因初始投入高、最低起訂量限制、修改成本巨大而難以實施,導致許多富有創意但需求量有限的設計無法落地或定價過高。同時,3D打印采用增材制造原理且不需要模具,單件生產成本相對固定且不受批量大小顯著影響,而設計師可以高效、經濟化地生產幾十件甚至單件的定制化產品。這種高度契合布依族文創市場初期探索、文化IP孵化、高端禮品定制、滿足特定游客和社群個性化需求等場景,讓基于布依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多元化、分眾化設計創意能夠快速轉化為實物產品投入市場,從而降低試錯成本和市場風險,激活文創設計創新活力。
2.2復雜形態結構實現精確制造
3D打印技術在實現高度復雜、精細化且具有特殊內部結構的造型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為布依族文化元素的立體化與多維化表達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手段。布依族文化中蘊含大量復雜的視覺符號、獨特的建筑構造、生活器具的有機曲面以及首飾的鏤空與層次感,這些元素在傳統加工方式上受限于工具和工藝,難以精確、高效且一致性地復制復雜的細節,尤其是涉及懸垂、負角度、內部空腔或微縮模型中的精細構建時,這一問題較為凸顯。同時,3D打印技術通過逐層堆積材料,能夠不受幾何復雜度限制進行精確成型設計,包括極其精細的浮雕紋理、復雜的空間穿插結構、輕量化的內部晶格,以及傳統工藝難以企及的有機自由形態。這些技術為設計師將布依族二維紋樣轉化為三維立體裝飾、為精確還原微縮建筑模型的復雜榫卯細節、為創新設計融合傳統美學與現代功能的復雜曲面生活用品,以及為打造具有精細鏤空和層次疊加的民族風格首飾提供了很好的技術保障,可極大地拓展文創設計的邊界和表現力。
2.3提升文創設計迭代效率
3D打印技術加快實現了文創產品從概念構思到實物驗證,再到最終定型的整個設計迭代流程,顯著提升了文創設計開發效率與質量。在傳統布依族文創產品開發中,設計修改意味著漫長的重新制模、手工打樣或尋找新的加工方等,具有周期長、成本高的特點,嚴重影響著設計的深度優化和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而3D打印技術實現了設計的數字化原型的快速制造,設計師在完成三維模型設計之后,可在數小時到數天內獲得高精度的實物原型,可直觀地進行產品形態、比例、結構、裝配甚至初步功能性的評估。這使設計師能夠基于實物反饋快速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而在數字模型中及時調整優化,并迅速打印出新版本進行驗證,由此形成設計、打印、測試、修改的高效閉環流程。這種快速迭代能力不僅可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也可降低因后期修改帶來的巨大浪費,更為重要的是,可鼓勵設計師進行深層次的設計探索與風險嘗試,使其設計的文創產品既具備文化傳播功能,又能推動文創設計朝著創新性和實用性方向發展。
33D打印技術在布依族文創設計中的應用
3.1蠟染與刺繡紋樣立體化產品應用
蠟染與刺繡是布依族代表性非遺,3D打印技術能為二者的立體化表達和產品奠定技術方面的基礎,可助力實現傳統工藝的三維形態復制。首先,手藝人可借助三維建模等技術充分解構布依族的銅鼓紋、魚骨紋等典型的二維圖案,然后賦予其高度、空間等參數,構建具有動態韻律、鏤空感、浮雕感的三維數字模型。其次,在建立模型的基礎上,運用3D打印技術將這些復雜的立體紋樣精細化地策劃制造出來,并將其應用于全新的文創產品載體中[4]。這些文創產品可包含立體浮雕紋理的燈具罩、細膩觸感紋路的文具以及具有鏤空感的藝術擺件等。應用3D打印技術不僅可以保留布依族紋樣的美學特征和藝術文化,也可制造出更具現代科技感的文創產品,在提升文化藝術表現力和吸引力的同時,更加符合年輕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3.2特色建筑微縮模型與構件應用
布依族干欄式建筑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更是自然適應性、精湛工藝與深厚文化信仰的和諧統一。這類文創產品可在3D打印技術的加持下,充分保留原有的精妙結構與細節。3D打印技術是實現該建筑文化微型化展示與傳播的有力技術工具。布依族以往的建筑微縮模型多是手藝人的手工制作,這種模式制作的周期較長且成本較高,同時難以高度還原建筑中復雜的榫卯節點、輕盈的挑檐結構、精細的欄桿雕花以及獨特的屋頂形式等。而3D打印技術憑借參數化建模、高幾何精度等優勢,能夠制造出更加精確且細節豐富的建筑微縮模型。另外,相比傳統工藝,3D打印技術具有多種優勢。3D打印技術能夠通過可拆卸、可組裝的榫卯結構模型更加直觀地展示布依族干欄式建筑的建造智慧,可生產出具有其建筑文化符號的文創產品,以供消費留念或教育等行業使用。總的來說,3D打印技術打造的高精度建筑微縮模型可為當地博物館展覽、文創產品流通等提供良好的實物載體,從而促進布依族建筑特色文化傳播[5]。
3.3生活器具造型創新與功能整合應用
3D打印技術在布依族生活器具類文創產品開發中具有顯著優勢。其高度的造型自由能夠精準呈現布依族傳統器具的獨特形態,而強大的功能整合能力則可將傳統與現代功能巧妙結合。而當前布依族所制造的竹編、陶藝等生活器具文創產品多沿用以往的工藝和思路,在形態創新和功能優化上局限于具體的材料和傳統工藝。在3D打印技術的賦能下,手藝人可借助其生成式設計、拓撲優化等數字化手段,同時保留布依族竹編器血曲面、陶器的穩重形態和特定文化符號等元素,制造出既包含布依族美學基因又符合現代人機工學和使用習慣的文創產品。同時,可借助3D打印技術在數字化方面的優勢,將生活器具的復雜曲面、內部空腔以及輕量化晶格設計出很好地呈現出來,生產出具有水波紋曲面與人體握持曲線的現代茶具套組、模仿竹編肌理但具有優化隔熱性能的咖啡杯套等文創產品。3D打印技術不僅可利用思路創新和材料創新進一步提升生活器具的實用性和耐用性,還能保留布依族傳統文化美學,從而促進布依族傳統文化更好地融人現代生活場景。
3.4民族風格首飾與配飾定制應用
3D打印技術為布依族風格首飾與配飾設計提供了實現高度個性化和復雜精細結構的可能性,可滿足市場對獨特性與文化深度的需求。布依族在傳統的銀飾制作方面,能夠快速且精準地實現鏤空、復雜的多層疊加結構等,但其制作成本較高且周期較長。而利用3D建模,可對銀飾刻紋樣、服飾中的刺繡元素以及建筑結構特征進行抽象提煉或三維重構,設計出具有強烈民族特色且造型更現代化、結構更輕巧的數字化首飾模型。同時,3D打印技術能夠精準地制造出具有極致細節的文創產品,如高度鏤空且結構穩定的耳環吊墜、多層嵌套且可活動部件的胸針或發簪、融合蠟染藍白色調與半透明材料的個性化戒指,甚至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身體數據量身定制手鐲或項鏈等。通過以上文創產品的設計應用,可極大地豐富布依族風格首飾的造型和表現力,其高效的小批量定制能力更使限量版設計、個性化刻字服務以及結合地域特色紋樣的專屬定制成為可行的商業模式,從而有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促進布依族文化傳播與發展。
4結語
3D打印技術作為一種革命性的數字化制造手段,核心價值在于為文化創意設計領域開辟了“所想即所得”的新范式,從根本上解決了文創產品開發中個性化定制需求、小批量生產的經濟性、復雜創意表達與傳統制造約束,以及快速響應市場和開發周期長的問題。這項技術為布依族等擁有獨特且豐富的文化資源的民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使那些深植于歷史、獨具匠心的文化符號和智慧結晶能夠突破傳統工藝的物理限制和規模化瓶頸,以更豐富多元、更貼近現代審美與生活需求的形態被全新詮釋和廣泛傳播。因此,布依族應積極運用3D打印技術的造型自由度、功能整合力與生產靈活性,將其視為文化活態傳承與創新傳播的關鍵手段,系統性地將本民族獨特的蠟染紋樣、建筑智慧、器具美學、首飾工藝等文化基因轉化為具有高辨識度和高附加值的文創產品,從而在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并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參考文獻:
[1]韋坤.布依族蠟染傳統圖形紋樣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天工,2025(16):96-99
[2]陳默.淺析3D打印技術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絲網印刷,2024(14):40-42.
[3」王彬.基于3D打印技術的刺繡文創產品設計應用研究[J].塑料工業,2025,53(3):179-180.
[4]陳凌峰,覃會優.“非遺”視角下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探究[J].設計,2021,34(3):38-40.
[5]韋猛,王東,魏康月.布依族傳統村落與建筑的地域文化探析:以“苗疆走廊”云上村為例[J」.中外建筑,2024(9):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