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16-0220-03
0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 +, ”時代的到來,新技術不斷發展,高校教育也面臨重大變革。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藝術學科及時回應,提出全面建設“新藝科”,強調價值引領和守正創新的原則,推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以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藝術人才[1]。2021年的“新文科視域下新藝科發展論壇”,又為高校藝術教育提供了創新改革的思路。藝術概論作為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必修課,作為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新藝科”背景下的教學策略,培育新時代綜合型人才。
1藝術概論課程現狀
藝術概論作為藝術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三個部分,討論不同藝術門類中存在的共性規律。課程既囊括基本的藝術理論知識一—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文化系統中的藝術、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又結合具體的作品,闡述各種藝術門類的發展流變、美學與文化特質,并且詳細解讀了中外經典藝術作品[2]。通過藝術理論闡述與優秀案例剖析,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藝術,形成批判性思維和藝術審美能力,提升藝術創作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從而為未來的職業和學術發展奠定基礎。
2藝術概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模式單調,師生互動不足
藝術概論課程一直存在教學方法陳舊、師生互動不足的問題。藝術概論課程作為基礎理論課,教師在教學中常采用單向輸出模式,占據課堂的絕對主導地位,學生則被動接受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道家自然自由的藝術觀念”時,通常依靠PPT課件展示圖片,再配合文字內容講解。學生坐在下面機械地記筆記,很難參與到知識的探討中。這種“獨角戲”式的教學導致師生之間互動不足,課堂氛圍沉悶壓抑。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卻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未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節奏。時間一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大幅下降,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同時,這種填鴨式教學會讓學生逐漸形成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維意識。
2.2教材內容抽象,考核形式單一
目前高校使用的藝術概論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工程版《藝術學概論》。該教材主要研究藝術觀念,藝術的功能,藝術創作,藝術接受,藝術類型,藝術的發展,藝術的風格、流派與思潮,藝術批評,藝術的當代嬗變等等。上述內容涉及藝術學、哲學、美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這決定了其理論特質——抽象性[3]。同時受篇幅限制,書中所舉案例并不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傳統藝術概論課程的考核方式與教材內容呼應,也顯得較為單一,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考核的重點放在對教材知識點的記憶和背誦上。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突擊復習,未完全消化吸收知識。單一的考核形式同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與藝術教育的目標相悖。
2.3重視技能學習,輕視理論理解
藝術專業課程體系一直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問題,學生往往更重視專業技能類課程,如軟件操作、繪畫技法、圖形設計等,而輕視理論類課程,如設計概論、藝術概論、美術史等。因此,學生更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入技能訓練,而對藝術理論學習敷衍了事。例如,學生將絕大多數時間用在完成專業技能課程作業上,只有臨近考試,才抽時間背誦復習理論類課程的所學知識。這種傾向源于學生潛意識里將理論課程視為輔助類課程,故學習動力不足,帶著完成考試拿到學分的心態來應付。長此以往,學生的藝術認知會停留在表面,難以形成系統的藝術思維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很難滿足藝術領域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3“新藝科”背景下高校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契合“新藝科”發展理念需求。教育部在2020年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在此背景下,藝術教學改革可使藝術概論課程積極融人“新藝科”的發展框架,推動藝術與科技、人文、社會等領域跨界結合,引導學生從跨學科視角理解藝術的本質與發展規律,使學生在掌握藝術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多元思維模式。這是“新藝科”對藝術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推動“新藝科”建設的關鍵。
二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與多元發展的需求。當今的大學生成長在信息化時代,他們的學習需求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和交互化的特點。學生不僅希望掌握理論知識,還希望通過課程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合作能力。傳統藝術概論課程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會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降低,創新能力受到限制。
三是應對藝術領域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帶來的挑戰。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藝術領域經歷重大變革。數字繪畫、AI創作等新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藝術創作方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方式,給藝術概論課程帶來了挑戰:一方面,教師需要在藝術理論體系中補充數智藝術的新內容;另一方面,學生需要提高自身的數字素養來面對行業轉型的挑戰。
4“新藝科”背景下高校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4.1重構課程內容,融入跨學科知識
“新藝科”背景下,藝術概論課程內容需進行重構,打破傳統藝術理論的單一框架,主動挖掘跨學科知識內容,形成多維度、復合型的內容體系??梢詷嫿ǜ娴闹R體系,使學生的文化素養逐步提高,學術視野得到拓展。重構后的課程應從基礎理論、前沿領域、本土與地域文化三個維度展開,構建“藝術 + 科技 + 人文 + 社會 + 地域”的復合型知識網絡。例如,在藝術創作理論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主動引人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科技、藝術與心理學等多個交叉領域的案例,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看待藝術創作的規律與發展趨勢,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4]。同時,可以在課堂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知識,以豐富、充實藝術概論課程教學。例如,河北的教師在講授“藝術類型”時,可結合河北蔚縣剪紙、磁州窯燒制技藝等非遺,引導學生探索傳統手工藝中的形式美法則,以及其與當代設計融合的可能性。這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又能使其把握藝術的普遍規律。而在涉及文學藝術、戲劇藝術、中國藝術觀念演變等章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些品質精良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如《國家寶藏》《戲宇宙》《非遺里的中國》等。節目戲劇化的演繹、專家學者的解讀與生動的展示,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4.2創新教學方法,推行混合式教學
要解決傳統教學中單向輸出的問題,藝術概論課程需構建“線上一線下一虛擬”三維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教學可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藝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相關數據顯示,在線教學平臺和現代教育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改善課堂教學,讓教師能夠在線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能夠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進行學習[5]。線上教學借助學習通、MOOC平臺等智慧平臺,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思維圖譜、微視頻、拓展資料等學習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講述藝術的功能時,教師在學習通平臺上提前關聯了大熱的愛國影視劇,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其對藝術教育的功能產生更直觀清晰的認識。線下以互動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為主。教師借助小組協作、翻轉課堂等形式,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藝術風格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展開討論式、匯報式教學,讓學生自由結組,完成資料檢索、內容分析、成果匯總、項目匯報等任務。這既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虛擬教學需將AI輔助教學納入日常教學體系,憑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數據解析能力,AI能夠準確洞悉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性、知識掌握水準與個人學習進程。例如,在對學生日常小測、課后作業及課堂表現等數據進行收集與分析后,AI可以為每一名學生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同時,AI也可以分析教師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為教師提供改進建議,以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4.3搭建實踐平臺,推動理論實踐結合
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新藝科”背景下藝術概論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應搭建實踐平臺,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蓮男裙し?、校館合作、學科競賽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藝術成果,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例如,高??稍O立“非遺文化創意工坊”,在學到藝術的本土化部分時,學生可在工坊中學習扎染、掐絲琺瑯等非遺技藝,從而更直觀地感受到我國本土文化的魅力,并將所學知識理論逐步轉化為設計成果。學校還需與藝術機構、文化場館等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教師采用引導式和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去現場參觀名作,欣賞名勝古跡或手工藝品等,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此外,學校應鼓勵學生參與藝術設計相關賽事,營造積極向上的藝術氛圍,引導學生用藝術理論指導藝術實踐,形成“指導一實踐一反饋”的良性循環。
4.4完善評價體系,采用多元評價標準
傳統藝術概論課程評價以期末考試為主,很難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養,所以需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從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多維度考核學生。其中過程性評價包含考勤成績、課堂表現、小組任務、讀書筆記等多個方面。學生讀書筆記的評價是考察其理論深度與跨學科思維的一環。教師可要求學生一學期至少讀完一本與藝術概論相關或者交叉學科的專業書,如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唐納德·A.諾曼的《設計心理學》、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等,并結合課程所學的相關知識點,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讀書筆記,以考查學生對藝術理論的運用情況,關注學生是否有獨立觀點,評估其能否結合其他學科視角拓展思考。同時,客觀公正的期末閉卷考試也能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嚴格把關,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
5結語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如教學內容抽象且難以理解、教學模式枯燥單一、理論講解與實踐環節脫節、單一的考核形式制約著教學質量的提升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是藝術教育改革的關鍵。本文從重構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搭建實踐平臺、完善評價體系等多個維度人手,探索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策略,為打破困境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案,以幫助學生夯實理論基礎,提高藝術素養,增強綜合能力,為后續的藝術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翟志強.新藝科背景下的美術院校實踐教學新形態: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J」.美術,2022(10):12-16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5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5.
[3」白偉偉.高校藝術學概論教學改革的困境與對策[J].美術教育研究,2023(15):159-161.
[4」王偉,張譯丹,孟丹,等.藝術類本科生《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8,2(Z1):147-149.
[5」郭必恒.2020年中國藝術教育年度報告:高校篇[J].藝術評論,2021(6):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