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養生之道。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秋天養收,是說要有意識地順應天地的變化來收斂自己的精氣神,為即將到來的冬藏做準備和鋪墊。在中醫經典著作《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泄,奉藏者少”。中醫養生思想極為重視“天人合一”觀點,人唯有遵循自然規律生活,方可保養身體、維持健康。而在養生的諸多要素中,調神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黃帝內經強調順應季節變化的生活狀態,對秋季養生尤為注重,強調要順應自然,收斂養陰。根據《素問·四季調神大論》,秋季養生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要點。
秋三月自立秋始,歷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前終,橫跨農歷的七月、八月和九月。這個時期農作物已經完成“春生夏長”的積累,進入“秋收”的階段,植物將能量向根部回收,呈現“容平”之態。秋天的“容”,正體現這種承載與接收的意味。這段時間萬物的生長逐漸平穩,其形態平定下來,不再繁茂生長,是一種收獲成熟的狀態,所以稱之為容平。秋高氣爽,天氣清朗肅殺,草木凋零,大地明凈。涼意生起,起風緊急。《靈樞·九宮八風》警示: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與肺,外在于皮膚,其氣為燥。西風肅殺,具有燥邪特性,晝夜溫差增大,這個時候應注意保暖。而此時地氣處于一種陰陽轉換的過程,陽氣漸消,陰氣漸長,天氣變得躁動,地氣開始收斂。人們如何在秋季順應這樣的陰陽轉換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睡眠。睡眠是陽氣修整、陰氣舒順的過程,是人體陰陽順接的關鍵,與秋三月的容平相符。好的睡眠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方式,也是秋季是否能夠做到涵容、平和的重要檢驗指標。
立秋后自然界逐漸呈現出豐收平定的景象,秋風送爽,天高云淡,暑濕之氣一掃而空,天地間盡顯清朗澄明。隨著晝夜規律變化,白日漸短,黑夜早臨。人們應當順應自然調整作息,遵循“早臥早起”的養生原則。具體而言,建議清晨五點前后(雞鳴報曉之時)起床,此時正值肺經當令時段,早起有助于肺氣宣發通暢;夜晚宜在九至十點間入睡。這種“與雞俱興”的作息方式契合秋季人體需求,又能創造優質睡眠條件。若長期熬夜至子時(23點一1點)仍不入睡,容易形成頑固性失眠,導致免疫功能紊亂,增加各類疾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秋季涼爽氣候為人體提供了絕佳的修養時機。經歷夏季高溫帶來的淺睡眠困擾后,此時規律的早起早睡不僅能幫助恢復精力,更能通過深度睡眠補償夏日缺失的休憩,達到舒心爽身、調和陰陽的養生效果。順應時令調整作息,是秋季養護身心的關鍵所在。

順應秋季“收斂為要”的自然規律,人體應當主動收斂神氣,內守心神,以契合“秋主容平”的物候特征。具體而言,“使志安寧”強調通過保持平和、安定的精神狀態,避免神思過度外越,從而緩沖秋季肅殺之氣(即秋刑)對人體的傷害。所謂秋刑,既指秋季肅殺之氣,也暗合萬物成熟后逐漸凋零的自然法則。這種肅殺之氣雖能推動自然界的能量收攝,但若人體未能與之相應,心神持續外馳發散,則易受天地氣機斂降的“殺伐”之力影響,誘發悲秋、驚悸等情志失衡。正如《黃帝內經》所言:“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惫识锛攫B生重在形神共調:外則作息同步雞鳴以應肺氣開闔之機,內則通過靜坐、冥想等方式收斂心神,培養沉靜內斂的心境。如此既能借助秋涼補償夏耗,又能通過精神能量的畜養,為寒冬深藏奠定基礎,真正實現“天人相應”的養生精髓。
順應秋季“收養”的核心原則,怎樣做才能做到安靜、平靜呢?需要收斂自己的思緒,通過冥想、靜坐、書法等活動,減少外界信息刺激,將注意力內收,避免思緒飄散消耗心氣。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使志若伏若匿”,令心神如蟄蟲般潛藏。調控情緒,主動覺察并疏解焦慮、悲秋等情緒。遇事保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的淡然心態??膳浜细故胶粑ǎㄎ鼩鈺r腹部鼓起,呼氣時緩慢收腹),每次練習10分鐘以平復心緒。秋季屬金對應肺臟,肺主宣發肅降,恰與秋氣收斂特性同頻。若逆之則肺氣清肅,易出現干咳、皮膚瘙癢等癥狀?,F代研究證實,秋季日照減少會導致5-羥色胺水平下降,這與中醫“悲秋”機理不謀而合,更印證收斂神氣的重要性。
當金秋肅降之氣漸盛,收斂神氣以合秋季容平之道,則肺腑得養,營衛調和,為冬藏筑基。若違逆此道而行,肺為華蓋之臟,首當其沖受秋燥所傷;宣發肅降失司,則咳喘痰鳴諸癥叢生。更甚者,秋收不藏則冬無所蟄伏,正如《素問》所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主閉藏,當蓄先天之精、斂浮越之陽。若秋失收攝,至冬則陽氣難蓄,臨床多見五更瀉、畏寒肢冷、神疲健忘等元陽不固之候。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告訴我們養生的至高境界,非拘泥于膏梁之味,而在于使心神與四時之氣融合共振。當春生夏長之氣逐漸轉為秋收冬藏,人身于順應天道輪回中汲取天地精氣,非徒調飲食而重在調神機。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不受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從而達到“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