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胃腸道疾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兒童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兒童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趨勢。約1/3便秘患兒會持續到成年后,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及身心發展。
功能性便秘是排除器質性疾病,找不到其他病因的便秘,是兒童最常見的便秘,可占兒童便秘的90%~95%。即俗話說的“啥檢查都沒問題,就是便秘”。而器質性便秘往往容易被相關檢查檢出,即“檢查出了問題”,如先天性巨結腸、隱性脊柱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占兒童便秘的5%~10%。
功能性便秘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專家推測可能與飲食習慣、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精神心理、食物過敏、腸道菌群失調及憋便行為等諸多因素相關。如膳食纖維攝入不足、飲食過于精細、飲水不足、運動量不足等。
主要表現為大便干、粗、硬,排便費力、疼痛,排出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此外,還有兩個經常被忽視的癥狀。①憋便。因害怕排便疼痛,出現故意不排便、憋便情況,大便在腸道內留存時間過長,腸壁反復吸收大便中的水分,導致大便更加干燥,排出更加困難,形成惡性循環,即越憋便,越便秘。②遺糞。當糞便大量潴留直腸內時,使直腸過度擴張、運動感覺功能受損,引起肛門括約肌的自發松弛,即俗話說的“把腸子憋壞了”。當糞便堆積超過肛門收縮壓力時,就會不自主流出肛門,形成便秘和遺糞癥狀同時存在,易誤診為腹瀉。
此外,功能性便秘還會導致食欲缺乏、口苦、口臭、腹脹、腹痛等消化系統表現,甚至生長發育遲緩、營養不良等。少數患者可引起肛門周圍疾病,如肛周膿腫、肛瘺、肛乳頭肥大、脫肛、肛管直腸癌等;也可能會引起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基礎治療(1)排便訓練。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定時排便,即“想不想拉,都得按時上廁所”。為輔助患兒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家長要做好以下幾點。①準備顏色鮮艷、外觀引人、位置便利、安全舒適的坐便器。②抓住3個重要的時間點。起始時間:1歲半開始;訓練時間:晨起或三餐后3060分鐘;持續時間:每次510分鐘。③引導兒童專注排便,拒絕看書、玩游戲、看電子設備。(2)調整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①多喝水。每天喝足夠的水,保持大便濕潤度。②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確保兒童每日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能增加糞便的體積,更容易通過腸道。蔬菜、水果和全谷類食品都是很好的膳食纖維來源。③適當運動。適當的體育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刺激腸道蠕動,也能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機體免疫力。(3)心理輔導。①和諧溝通。兒童出現大便失禁、遺糞的現象時,要耐心尋找原因,通過和諧溝通解除孩子的心理顧慮,千萬不可打罵、指責。②引導排便。對因排便疼痛而恐懼排便的兒童,可將便盆中放入溫開水,肛周涂抹潤滑油,再讓孩子坐至便盆上,逐漸訓練,正確引導,打破“越憋越干,越憋越疼”的惡性循環。③消除羞恥感。家長應該告訴兒童,排便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上廁所拉大便,所以不管是在學校、親戚家還是外出游玩,只要有便意,就立刻上廁所,避免排便羞恥。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各種瀉劑,需在醫師指導下用藥。首選容積性瀉劑和滲透性瀉劑,僅在必要時使用刺激性瀉劑。使用瀉劑后癥狀有改善者應維持最小劑量或逐漸減量,而不能突然停藥;如超過1周仍不能糾正便秘,應考慮器質性便秘,需仔細尋找病因。①滲透性瀉劑:如甘露醇、乳果糖、山梨醇等。這類藥物在腸道內吸收緩慢,阻止腸道內鹽和水分吸收,擴張腸腔,刺激腸蠕動,緩解便秘。②容積性瀉劑:如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麥麩、小麥纖維素顆粒等。主要是鎖住糞便的水分,增加糞便體積。用于輕度便秘,服藥時應補充足夠液體。③興奮性瀉劑:如番瀉葉。通過刺激結腸和直腸神經誘導腸蠕動,僅在必要時使用。④潤滑性瀉劑:如開塞露、液狀石蠟。不推薦長期使用,因其效果會逐步減弱。⑤益生菌。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失衡,促進腸道蠕動和胃腸動力恢復,改善便秘癥狀,可作為輔助性用藥。
生物反饋"生物反饋治療(類似小兒游戲),主要通過訓練盆底肌、腹肌及其協調性,改善異常排便動作,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具有安全、有效、耐受性好、依從性好的特點。
總之,功能性便秘是導致慢性便秘的最主要原因,但需要通過各種檢查排除器質性病因。早診斷、早治療,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治療以基礎治療為主,生活干預是最重要的,如教育、飲食、排便訓練、心理疏導等。藥物治療以各種泄劑為主,需要醫生指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