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社會,糖尿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慢性疾病,困擾著眾多患者。然而,除了血糖控制等常見問題外,還有一種與糖尿病密切相關卻常被忽視的病癥——肌少癥。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長期高血糖可引發多種并發癥,如視力模糊、腎功能下降、傷口難以愈合等。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老年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糖尿病已經成為老年人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肌少癥是一種2016年才被正式編碼的疾病類型,主要特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肌肉越來越少,力量越來越弱,身體越來越不靈活。肌少癥主要發生在6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這些人群的身體肌肉量和力量會逐漸下降,穩定性變差,容易跌倒骨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糖尿病和肌少癥常常一起出現,且相互影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肌少癥,且導致發病年齡提前。同時,肌少癥也與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密切相關。當這兩種疾病同時存在時,給患者帶來雙重的健康威脅,所以需要特別關注。
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是人體的一種重要激素,幫助肌肉細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還能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但如果出現胰島素抵抗,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會顯著下降,葡萄糖吸收減少,蛋白質合成也受影響,肌肉就會逐漸萎縮。此外,胰島素抵抗還會使肌肉供能不足,導致肌力下降。研究發現,胰島素抵抗嚴重的人肌肉流失風險增加,身體力量也會變差。
血糖穩態失衡"血糖穩態失衡是導致肌少癥的重要原因。血糖過高會使蛋白質分解增多、合成減少,加速肌肉流失。比如,糖化血紅蛋白(HbA1c)升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肌少癥的危險因素,HbA1c≥8.5%可以導致老年人肌肉減少、膝伸肌力量下降,增加跌倒風險。血糖升高還會導致神經病變和肌肉微循環障礙,使肌肉力量下降。此外,代謝產生的糖基化終末產物也會抑制肌肉蛋白合成,進一步加重肌少癥。
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糖尿病患者體內常常存在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長期高血糖促使身體產生過量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攻擊肌肉細胞,干擾線粒體功能,造成肌肉能量供應不足。同時,氧化應激還會激活炎癥信號通路,釋放炎癥因子;這些炎癥因子會進一步加劇胰島素抵抗,還會分解肌肉蛋白,導致肌肉萎縮。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相互促進,形成惡性循環,加速肌少癥的進程。
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以及肌肉功能減退。①肌肉量減少。患者的四肢肌肉會變得瘦弱,尤其是上臂和大腿部位的肌肉萎縮比較明顯。肌肉彈性變差,皮膚也會變得松弛、有褶皺。②肌肉力量下降。患者會感覺身體乏力,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比如提重物、上樓梯、從椅子上起身等動作都變得吃力。手部握力也會減弱,精細動作(如系扣子、寫字)也會受影響。③肌肉功能減退。患者的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和步態穩定性下降,容易步履蹣跚、步態不穩,增加跌倒的風險。同時,呼吸功能也可能受影響,體力活動時會感到氣短。
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血糖控制困難。肌肉是身體重要的葡萄糖代謝器官,肌少癥導致肌肉對葡萄糖的攝取能力降低,血糖更難控制,糖尿病病情也會加重。②跌倒與骨折風險增加。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下降,患者容易跌倒,跌倒后又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髖部、腕部和脊柱等部位的骨折。骨折給患者帶來劇痛和身體殘疾,增加醫療負擔。③生活質量降低。糖尿病患者身體功能減退,無法正常進行日常活動和社交活動,生活自理能力受限,需要依賴他人照顧。這會使患者心理負擔加重,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進一步影響生活質量。
營養干預 合理的飲食對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合并肌少癥非常重要。患者要多吃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魚、雞蛋、豆制品等,每天蛋白質攝入量占總能量的15%~20%。同時要保證足夠的維生素D和鈣的攝入,維生素D能促進鈣的吸收,鈣能維持肌肉正常收縮。此外,多吃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堅果等,可以減輕氧化應激對肌肉的損傷。
運動鍛煉"運動是改善糖尿病合并肌少癥的關鍵。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制定運動方案,包括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肌肉耐力,建議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鐘為宜。抗阻運動如舉重、俯臥撐、彈力帶訓練等,可以增強肌肉力量和體積,可保持每周2~3次,每次2~3組,每組8~12次的頻率進行。運動時注意循序漸進,避免受傷。
血糖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糖尿病并發肌少癥的基礎。患者應遵循醫生建議,合理使用降糖藥物或胰島素,定期監測血糖水平,將血糖控制在目標范圍內。同時避免血糖波動過大,因為血糖的急劇升高或降低都可能對肌肉組織造成損害,加重肌少癥癥狀。還應積極控制與糖尿病相關的其他代謝異常,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間接改善肌少癥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