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痛、反酸、脹氣,醫生建議做胃鏡,但聽說很難受怎么辦?”這樣的顧慮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胃鏡檢查雖然是診斷胃病的重要方法,但它的確讓許多人感到恐懼和不適。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考慮通過幾項簡單的檢驗指標,利用檢驗醫學無創、便捷及檢驗指標重復性佳的優勢,對潛在的胃病風險進行早期的篩查,并對自身健康狀況進行初步的評估。
Hp是引發胃部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胃炎、胃潰瘍乃至胃癌的發病進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該菌定植于胃部后會釋放毒素,對胃黏膜造成損傷,破壞胃黏膜屏障,進而引發炎癥反應。若感染持續未得到有效控制,胃部病變可能會逐步進展,增加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Hp的檢測手段通常有以下幾類。
呼氣試驗C13/C14是目前廣泛應用且備受認可的檢測方法。受檢者口服含有特定標記(碳-13或碳-14)的尿素,Hp所產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生成二氧化碳。帶有標記的二氧化碳經血液循環至肺部后,隨呼氣排出體外。通過檢測呼出氣體中標記二氧化碳的含量,即可判斷胃內是否存在Hp感染。該方法具有無創、快速、準確性高的優勢。
糞便抗原檢測 主要適用于兒童以及部分無法配合呼氣試驗的特殊人群。其原理是收集糞便樣本,檢測其中是否含有Hp抗原,以此判斷受檢者是否感染Hp。
血清抗體檢測"人體感染Hp后會產生相應抗體,檢測血液中的抗Hp抗體,能夠了解個體是否曾感染Hp。需注意,抗體陽性僅表明既往感染史,無法確定當前Hp感染狀態,若檢測為陽性,需結合臨床癥狀開展進一步檢查。
Hp檢測結果呈陽性并不等同于確診胃癌,而是提示胃部存在"Hp 感染風險。此時若伴有胃疼、反酸、食欲缺乏等癥狀,應及時就醫,接受胃鏡、病理檢查等,以明確胃部具體情況。
胃功能三項包括胃蛋白酶原(PG)I、II與胃泌素-17(G-17)檢測,對胃部健康評估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PG檢測能夠精確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狀態。胃黏膜作為胃部的保護屏障,對維持消化系統正常運轉起著關鍵作用。胃黏膜萎縮或病變會直接影響消化功能。PG檢測通過監測胃蛋白酶原的變化,能提前發現萎縮性胃炎及胃癌風險,為及時干預提供依據。其中PGI反映胃底腺功能,與胃酸分泌關聯緊密,正常時穩定分泌,營造適宜胃酸環境助力消化;PGII反映全胃黏膜狀態,涵蓋保護性黏液分泌情況。PGI/PGII比值是檢測萎縮性胃炎的敏感指標。健康時,PGI水平高于PGII,二者比例協調。當胃部出現炎癥、病菌感染等問題時,胃黏膜萎縮,PGI分泌量減少,PGI/PGII比值降低,提示胃癌風險相應增加,應當及時就醫檢查。
G-17檢測用于衡量胃酸分泌狀態。胃酸在食物消化和抵御細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能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便于腸道吸收,同時利用酸性環境殺滅有害細菌。G-17作為胃酸分泌的調控信號,其水平變化與胃竇健康緊密關聯,有助于篩查胃竇萎縮及胃癌風險。若G-17檢測值高于正常范圍,提示胃酸分泌不足,通常與萎縮性胃炎有關;若G-17檢測值低于正常水平,表明胃竇可能萎縮。胃竇在胃部消化與內分泌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其萎縮會干擾整個胃部功能。一旦G-17檢測出現異常,需進行胃鏡、病理活檢等進一步檢查,查明病因,全面評估胃部健康狀況。
胃功能三項檢測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胃黏膜狀態、胃酸分泌調控等胃部功能,在胃部疾病早期篩查、病情監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這些檢測指標僅作為初步篩查,單一指標異常并不能確診疾病。一旦發現異常應盡快就醫,綜合其他檢查結果判斷病情,確保胃部健康。
在胃部疾病的監測與診療進程中,癌胚抗原(CEA)和糖類抗原72-4(CA72-4)作為關鍵的腫瘤標志物,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CEA屬于廣譜腫瘤標志物,在胃腸道腫瘤領域,尤其對胃癌的早期篩查具備極高的應用價值,是早期發現胃癌風險的關鍵要素之一。正常人體中CEA的血清含量通常處于相對較低且穩定的水平。然而一旦胃部發生癌變,胃癌細胞開始增殖,CEA的血清濃度大概率會呈現升高態勢。但CEA并非胃癌所特有的標志物,在諸如結腸炎、胰腺炎、肺部感染等良性疾病狀況下,受機體免疫反應、炎癥刺激等多種因素影響,CEA水平也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小幅上升。因此,當檢測發現CEA值異常升高時,切不可驚慌,應立即前往正規醫療機構,積極配合醫生,及時開展全面系統的檢查,以綜合排查胃部乃至全身范圍是否存在腫瘤隱患。
CA72-4在胃癌的診斷流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胃癌具有顯著較高的特異性,是胃癌早期診斷的核心依據之一。特別是在胃癌處于隱匿階段,尚未引發明顯的身體不適癥狀,患者難以自我察覺時,CA72-4往往能夠率先出現異常升高,為盡早啟動診斷與治療程序爭取寶貴時間。在胃癌發病初期,CA72-4便有可能出現數值升高,提示胃部存在病變風險。病情進展過程中,患者接受手術、化療等系列規范化治療手段后,CA72-4又可作為反映療效的關鍵指標。若檢測數值持續下降,意味著當前治療方案有效,病情得到控制;反之,指標持續上升則是危險信號,提示腫瘤可能復發、轉移擴散。
需要強調的是,CEA和CA72-4僅僅構成胃部健康綜合評估體系中的部分關鍵環節,單純依靠某一指標的檢測結果不足以確診胃部疾病。在面對胃部相關病癥時,醫生會依據患者的癥狀表現、既往病史資料,將腫瘤標志物檢測數據與胃鏡、上消化道鋇餐、腹部超聲等多種檢查手段綜合,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病情剖析,方能給出精準、科學的診斷結論。
①不能完全替代胃鏡。現有的各類檢驗指標主要功能集中于胃部疾病的篩查以及風險評估層面。雖然能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揭示胃部潛在問題,但它們存在一個共性短板,即不能像胃鏡檢查那樣將胃內的病變情況直觀地呈現出來。這種直觀性是其他檢驗指標難以企及的,所以胃鏡至今仍是當之無愧的診斷胃病的“金標準”。②假陽性和假陰性。檢驗結果并非絕對準確,易受多種外界因素干擾,飲食和藥物影響突出。比如檢測前食用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或刺激性飲品,會致胃蛋白酶原、G-17等胃部功能指標異常波動,出現假陽性;服用特定藥物,其成分與檢測試劑反應或影響代謝,會掩蓋病變,造成假陰性。因此,醫生解讀報告不會單看一項結果,而是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如胃痛、胃脹等,以及其他檢查,如腹部超聲、上消化道鋇餐等,綜合判斷,確保診斷準確。
①有胃部不適癥狀者。長期受胃痛、反酸、脹氣等癥狀困擾的人群,身體已發出胃部可能有問題的信號,急需通過檢驗篩查了解胃部健康狀況,以便及時防治病情惡化。②有胃癌家族病史者。因胃癌具有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胃癌病史的個體,患胃癌風險比普通人高很多,像有顆“定時炸彈”,所以要重視定期胃部篩查,依據檢驗指標早發現風險,防患于未然。③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的患者,藥物會刺激胃黏膜,如同在胃黏膜上“磨刀”,易致胃黏膜損傷,增加胃部疾病的發病概率,需借助檢驗篩查密切關注胃部健康變化。④胃鏡心理抵觸者。部分人對胃鏡檢查極為恐懼,一想到細長管子經口腔探入胃部便極度焦慮,甚至拒絕檢查,導致病情延誤。對他們而言,檢驗篩查可作為初步替代方法,能在輕松心態下了解胃部狀況,緩解焦慮,為后續檢查爭取時間。⑤身體不適宜者。患有嚴重心肺疾病、高齡體弱、凝血功能障礙等患者,胃鏡檢查風險大,甚至危及生命。此時檢驗篩查成為首選,借助無創或微創檢驗指標獲取胃部信息,為治療提供依據。
胃部相關檢驗檢查后若結果異常,切莫慌亂。先冷靜回憶自身有無胃痛加劇、頻繁反酸、黑便等癥狀,結合醫生專業建議,判斷是否需要胃鏡等診斷性檢查,并提高復查相關指標的頻率。依據指標波動及時調整方案,力求胃部疾病早發現、早診治,全方位守護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