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6.11;F304.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5-0170-03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稻品牌化經營的本質是通過品牌溢價實現農業價值的重新分配。水稻品牌化經營成功的關鍵在于以標準化生產筑牢品質根基,以跨界融合拓展價值空間,以數字化營銷激活市場潛力,以利益聯結保障農民主體地位。這一路徑不僅推動農業從“賣稻谷\"向“賣品牌\"轉型,更通過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治理、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內生動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
1水稻品牌化經營的必要性
1.1適應消費者需求升級
水稻品牌化經營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消費者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當下,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品牌化經營通過全面提升水稻的品種選擇、生產過程管理、質量控制等環節,賦予產品獨特的差異化競爭力,從而使其有效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消費者如今對水稻產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食用層面,他們更加關注水稻的種植方式、產地來源、營養成分及對健康的潛在益處等細節信息。這種需求轉變使得那些缺乏品牌標識的傳統水稻產品在市場中難以凸顯其優勢。品牌化經營則通過明確展示產品的獨特價值,向消費者傳遞出可信賴、高品質的品牌形象。品牌化的水稻產品在消費者心中形成更為深刻的認知,不僅可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還可使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此外,品牌化經營還助力水稻產品實現精準的市場定位與推廣。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品牌化經營能夠細分市場,設計出符合特定消費群體偏好的產品系列。
1.2 提高水稻產業競爭力
在國際化市場環境和農業現代化時代背景的雙重驅動下,水稻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要想在競爭中占據優勢,水稻產業必須摒棄傳統生產模式,轉向更加創新和高效的經營方式,而品牌化經營正是提升水稻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品牌化經營,水稻產品能夠凸顯其獨特性和高品質,進而增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這不僅有助于提升產品附加值,還能使企業在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增強其在價格和質量競爭中的議價能力,避免陷入價格戰的泥潭。此外,提升水稻產業競爭力還需依托科技創新,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隨著農業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型水稻品種的培育、精準農業技術的應用及智能化生產設備的普及,都能極大地提高水稻的單產量和質量。采用先進農業技術,不僅能提升水稻生產的可持續性,還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使水稻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2水稻品牌化經營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契合點
2.1水稻品牌化經營對鄉村產業興旺的促進作用
水稻品牌化經營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尤其在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方面發揮著較大的作用。水稻品牌化經營在提升水稻產業鏈整體價值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為鄉村產業興旺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品牌化經營,水稻產品得以從傳統的農產品向高附加值的加工品轉型。這要求農業企業在水稻品種選擇、生產過程標準化以及質量控制等方面下足功夫,以確保品牌水稻能夠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并通過品牌效應提升產品的市場溢價。隨著品牌影響力的日益擴大,水稻生產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與銷售模式,而是向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延伸。這種以水稻為基礎的產業鏈拓展,可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融合發展是一項重要舉措。水稻品牌化經營能夠推動水稻配套產業(如農業機械制造、包裝設計、物流配送等)與水稻產業協同發展圖。同時,水稻品牌的推廣需要專業的包裝設計、廣告宣傳等配套服務,這為鄉村的廣告行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2水稻品牌化經營在生態宜居方面的貢獻
水稻品牌化經營在實現生態宜居方面扮演著愈發關鍵的角色,尤其是當綠色品牌理念與生態種植相融合時,不僅能顯著增強水稻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有效推動農業環境保護與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綠色品牌理念與生態種植的緊密結合,是水稻品牌化經營在生態宜居領域的一大重要貢獻。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健康、綠色生態關注度的持續提升,綠色品牌已成為水稻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品牌化經營使水稻企業能夠將生態種植理念融入產品之中,凸顯其綠色、無污染、可持續等特性。生態種植方式強調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推廣輪作、間作、種植多樣化等環保措施,實現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而綠色品牌理念則是這種生產方式在市場中的具體體現,其不僅象征著水稻的高品質,也彰顯了企業對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承諾。這種品牌理念的有效傳播,可增強消費者對綠色生態產品的認同度,激發他們的購買意愿,同時也可引導更多生產者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3 水稻品牌化經營對鄉風文明的影響
水稻品牌化經營在促進鄉風文明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水稻品牌化經營對鄉村文化的豐富與提升,體現在品牌不僅僅是水稻產品的符號,還承載著地方文化、歷史傳統及鄉土特色[。水稻是農村重要的農業資源和生活基礎,其品牌化經營能夠將水稻文化價值融人相關產業中,通過品牌的塑造,使其成為鄉村文化的傳播載體。每個成功的品牌背后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無論是品牌故事的構建,還是品牌形象的塑造,都能帶動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品牌化經營,不同地區的水稻產品可以與當地的民俗、傳統農業技藝、鄉村歷史等元素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這樣,鄉村不僅能在經濟上得到振興,也能在文化層面得到豐富和提升。
3水稻品牌化經營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 的路徑
3.1 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引導
在水稻品牌化經營發展規劃與政策的設置上,政府應依據地區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精心策劃水稻品牌化經營發展藍圖。這不僅是對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更是對鄉村文化、地域特色及生態資源的深度發掘與利用[3]。政府需站在較高的角度進行科學布局,助力農民和農業企業在品牌建設中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優勢,結合市場需求精準定位產品。水稻品牌化經營不僅關乎種植品種的選擇和產量的提升,更涉及產品附加值的增值和市場競爭力的強化。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通過規劃引領,幫助地方農業生產者深刻理解品牌化經營的內涵,明確品牌建設的目標方向,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和市場導向,形成長效的品牌經營發展規劃機制[4。此外,政府應加大財政與金融的支持力度,為水稻品牌化經營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可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減輕農業生產者和品牌經營者的經濟壓力,激勵他們積極投身品牌建設。
3.2水稻品牌的建設與推廣
水稻品牌的建設與推廣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拓展市場份額及增強農村經濟活力,具有深遠的意義。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稻品牌,首要任務是對地方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5。每個地區都擁有獨特的自然條件、氣候特征、傳統種植技術和文化底蘊,這些特色元素正是水稻品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寶貴資源。品牌塑造不僅關乎水稻品質的提升,更涉及與地域文化、農業歷史及生態資源的深度融合。通過深入挖掘和提煉這些地方特色,水稻品牌能夠凸顯其獨特的風味、品質和文化內涵,同時將地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巧妙地融入品牌形象之中,從而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并激發其產生共鳴。例如,某些地區的水稻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傳統的耕作方式而獨具風味,這些特色一旦成功轉化為品牌的核心優勢,不僅能使水稻品牌在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還能有效帶動地方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水稻品牌的打造,實質上是地方文化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也是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在品牌建設與推廣中,加強品牌宣傳與市場營銷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銷售方式已難以滿足市場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的需求。水稻品牌的宣傳不僅旨在提升銷售量,更重要的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這需要通過多元化、全方位的市場營銷策略來實現。
3.3水稻產業鏈的延伸與融合
水稻產業鏈的延伸與融合,對于提升水稻產業整體競爭力及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具有顯著作用。水稻作為主食作物,其深加工不僅限于大米生產,還涵蓋米酒、米醋、米粉、米餅、米糊等一系列衍生品。通過深加工,水稻的附加值得到顯著提升,可推動全產業鏈發展。這些深加工產品不僅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也可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此外,深加工產品的創新不僅有助于水稻品牌在國內市場占據優勢地位,還能推動水稻品牌走向國際,拓展海外市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有機大米、富硒米等健康米品得到有效開發,水稻產業向著契合市場需求的方向發展。這些創新性水稻制品,不僅能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推動整個農業產業向高質量、可持續的方向邁進。深加工的推進還有助于促進相關產業的技術革新和資源整合,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的整體效能。例如,水稻加工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加工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并研發出更多功能性產品,如米糠油、米粉制品等[8]。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市場選擇,也符合現代消費者追求健康、綠色生活的潮流。通過科技創新和加工技術的提升,水稻產業從傳統的單一種植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綜合性的產業模式,為鄉村經濟帶來了更為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4結語
水稻產業鏈的延伸不僅為農業生產注人了新的活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動力。通過技術創新、品牌打造和市場拓展,水稻產業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還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隨著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水稻產業將持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帶動地方經濟向更加多元化和高效益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農業、農村與農民的共同振興。
參考文獻:
[1]朱敏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經濟發達區域水稻產業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張家港為例[D].揚州:揚州大學,2024.
[2]耿言虎,王少康.“品牌化 + 數字化\"雙輪驅動模式下的農業綠色轉型實踐及其價值:蕪湖大米案例研究[J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3):34-46.
[3]瞿康潔.常州市金壇區黃金村稻米產業品牌化發展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3.
[4]王志超.溫宿縣稻農申請使用溫宿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的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D].阿拉爾:塔里木大學,2023.
[5]張志強.梅州市五華縣絲苗米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廣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23.
[6]李萍,李哲,牛蒙,等.舒蘭市水稻產業集群現狀及發展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1):76-78.
[7]黃煒虹,閔銳,齊振宏.農產品品牌化與稻蝦戶水稻綠色投入品使用行為[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6):689-698.
[8]李金文,曹林奎,曹燕,等.上海市稻田耕作制度演變與綠色高質量發展進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2,41(6):101-110
[9]丁荷芳.江蘇徐舍鎮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建設內容與成效[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26):7-8.
[10]楊軒文.江蘇省新沂市稻米品牌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22.
[11]朱鶴彪.婁底市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2.
[12]劉信,劉春青,王玉璽,等.我國優質稻品牌化發展現狀及建議[J].中國稻米,2022,28(2):12-15.
[13]劉志超.資陽市雁江區水稻產業發展的思考[J].四川農業與農機,2021(3):28-29,38.
[14]胡子越.規模種植戶參與品牌建設的生產行為與作用效果研究:以江蘇水稻規模種植戶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21.
[15]李丹,周宏,周力.品牌溢價與農產品質量安全:來自江蘇水稻種植的例證[J].財經研究,2021,47(2):34-48.
[16]懷燕,王岳鈞,王月星,等.浙江省“水稻 +' 綠色高效模式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稻米,2019,25(6):13-15.
[17]劉常珍,成春楓,龔抒.鎮江市稻米優質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分析及對策建議[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8,43(2):23-25.
[18]宋謹同,李強.發展低碳環保型水稻栽培技術體系推進水稻品牌化建設:參加全國第十五屆水稻優質高產理論與技術研討會心得[J].農場經濟管理,2013(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