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233.71;H315.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5-0107-03
水稻收獲機械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業術語的英漢翻譯不僅是技術傳播的語言橋梁,更是國際化合作與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面對英語和漢語在語言結構與文化背景上的差異,科學的翻譯策略和質量管控體系能夠有效提升術語表達的專業性與文化適應性,為技術交流提供高質量語言服務。
1英漢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收集篩選原則與結構特點分析
1.1英漢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收集篩選原則
在進行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的英漢對比研究時,術語的收集與篩選構成整個研究過程的基石。在術語收集階段,應全面涵蓋水稻收獲機械的所有相關領域,具體涉及機械構造、工作原理、操作規程及維護保養等多方面內容。為確保數據質量,應優先從標準化技術文檔、行業準則、專業教材及國際會議論文等權威資源中萃取術語。此舉不僅能保證術語的準確性,還能體現其規范性。同時,鑒于技術的持續發展,術語收集工作還需保持前瞻性,及時捕捉并納入新興術語,以反映該領域技術的最新進展。術語篩選的首要原則是準確性,即術語的技術含義必須與實際應用嚴格對應,這是避免翻譯誤差的根本保障。此外,實用性同樣不容忽視,所篩選的術語應能廣泛適用于科研、教學及實際操作等多個環節。在篩選過程中,需對同義詞和近義詞進行細致甄別,優先保留那些使用頻次高且意義明確的術語,以規避術語庫的冗余。另外,英漢術語的對應性也是篩選時的重要考量因素。確保兩種語言在技術表述上的等效性,是實現準確翻譯的關鍵。
1.2英漢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結構特點分析
在英漢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的英漢對比探討中,對術語結構特點的深入分析是洞察兩種語言技術表述差異的關鍵環節。從構詞方式上來看,英語術語展現出復合詞結構的偏好,通過詞根與詞綴的靈活搭配來精確描繪復雜概念;相比之下,漢語術語則更傾向于使用單音節詞或雙音節詞的并列組合,追求簡潔直觀的表達效果,如“聯合收割機”便可直接概括設備的核心用途,彰顯漢語術語的直觀性與概括力。在詞性特征方面,英語術語大量運用名詞性結構,以確保技術描述的精確無誤與易于擴展;漢語術語雖同樣以名詞為主導,卻常通過添加修飾語或補充語義來豐富描述的細節,如將“稻谷分離器\"中的“稻谷\"作為修飾成分,進一步明確分離對象的具體性,展現漢語術語在描述上的生動性與具體性。關于術語的長度,英語術語往往更為簡短緊湊,這得益于復合詞與縮略語的廣泛使用;漢語術語則傾向于采用更長的詞組形式,通過多個詞匯的聯合來精確表達具體概念。這種長度上的差異,根植于兩種語言的結構特性及受眾對信息接收方式的偏好差異。在語義邏輯層面,英語術語呈現出鮮明的層級結構特征,通常圍繞核心概念展開,并輔以功能或技術屬性的修飾。
2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英漢對比與翻 譯策略
2.1 直譯與意譯相結合
在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的英漢翻譯實踐中,將直譯與意譯相結合是確保技術術語精確且地道表達的關鍵策略。直譯作為一種強調形式對應的翻譯手段,在術語翻譯中的適用性主要體現在對特定技術概念的直接映射上。例如,“threshingdrum\"直譯為“脫粒滾筒”,不僅能準確傳達該部件的功能和形態,還能確保其技術定義的一致性。對于具有國際標準化背景或行業通用性的術語,如“harvestindex\"譯為“收獲指數”,直譯能夠確保專業含義在英漢之間的高度一致。然而,直譯并非萬能的,特別是在源語言術語結構或邏輯與目標語言存在顯著差異時,過分依賴直譯可能導致譯文表達生硬或不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意譯的價值在于,它能在保留術語核心技術意義的基礎上,對其表達方式進行適當調整,以更好地適應目標語言的文化和語用環境。以“self-propelled combine harvester\"為例,若直譯為“自推進聯合收割機”,雖字面上對應,但不符合漢語表達的流暢性,而若通過意譯調整為“自走式聯合收割機”,不僅簡潔明了,而且更貼切地反映了設備的特點。
2.2術語翻譯的準確性與可讀性
準確性是術語翻譯的首要原則,它直接關系到技術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水稻收獲機械作為農業工程領域的核心組成部分,其術語體系蘊含著豐富的技術細節和嚴格的功能界定。例如,“reelspeedratio\"這一術語,在翻譯時務必精確保留其數學比例關系及功能特性,譯為“攪龍轉速比\"能夠準確反映其技術內涵和應用場景。可讀性同樣是術語翻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它影響著術語在目標語言環境中的接受度和傳播效果[。以\"cuttingmechanismassembly\"為例,若直譯為“切割機構組件”雖然技術上無誤,但是對于非專業讀者而言可能顯得過于專業且難以理解,而若將其調整為“切割裝置總成”或“切割部件組裝”,既保留了技術要素,又提高了表達的通俗性和易讀性。
2.3語境在術語翻譯中的應用
在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的翻譯實踐中,語境的考量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術語的意義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語境的變化展現出不同面貌的[]。以\"threshingsystem\"為例,在缺乏上下文的情況下,它僅被視作一個泛指具有脫粒功能的機械系統。然而,當這一術語出現在描述“high-capacity\"或“multi-crop”的語境中時,其內涵便得以豐富,特指一種具備高產能力或多功能特性的脫粒系統。這種語境的補充,可以有效消除術語的歧義,為翻譯提供清晰的技術指向[2。忽視語境的術語翻譯,極易導致意義的偏離,特別是在跨語言交流的背景下,誤解的風險更為顯著。語境在翻譯決策中的影響力體現在它對語言風格和技術表述的雙重規范上[3。在專業文獻的語境中,術語的翻譯需保持其嚴謹性和技術邏輯,如“separator”在機器手冊中,應精確翻譯為“分離器”,以體現其專業功能。然而,在面向非專業讀者時,用戶手冊的語境則要求翻譯更加通俗易懂,此時“分選裝置\"或許更為貼切,更符合目標受眾的認知水平和使用需求。
2.4特定翻譯技巧在術語翻譯中的運用
在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的英漢翻譯實踐中,特定翻譯技巧的合理運用對于提升翻譯的整體質量至關重要14。增譯作為一種信息補充手段,在源語言中的某些隱含意義需要在目標語言中明確時發揮了較大作用。例如,在水稻收獲機械領域,“header”一詞雖簡潔,卻承載著收割機切割部件的復雜功能。直接譯為“切割頭”可能不足以全面反映其用途。通過增譯,將其調整為“收割機切割頭部組件”,不僅能夠明確其在設備中的具體位置和功能,還能夠增強讀者對術語的全面理解。增譯的關鍵在于精準識別信息缺失點,避免過度增補導致的冗余。減譯則是對源語言中冗余或重復信息的合理刪減,特別是在目標語言中這些信息已不言而喻時。以“multi-crop threshing andcleaningsystem\"為例,在技術文檔的翻譯中,可簡化為“多功能脫粒清選系統”,省去對“crop”一詞的具體說明,因為漢語讀者在技術語境下能夠自然理解其涵蓋范圍[15]。減譯要求譯者深刻把握源語言的技術背景和語用特征,確保在信息精簡的同時,也不影響術語的完整性和專業度。詞性轉換是另一種重要的翻譯技巧,它通過改變詞類來適應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英語術語往往以名詞為核心構建短語,而漢語則更傾向于使用動詞或形容詞來表達功能和狀態。例如,“adjustablecutter”在翻譯為“可調式切割器”時,將形容詞“adjustable\"轉換為“可調式”,更符合漢語強調功能特性的表達習慣。詞性轉換不僅提升了術語的可讀性,還使其更加符合目標語言的邏輯結構,提高了表達的流暢性。
3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英漢對比翻譯 質量控制與評估
3.1 翻譯質量評估標準制定
在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的英漢對比翻譯過程中,翻譯質量的把控與評估是確保譯文能夠有效服務于技術交流與傳播的核心要素。準確性作為翻譯質量評估的基石,要求術語的原始含義在目標語言中得到精確無誤地再現。鑒于水稻收獲機械專業術語的高度專業性,譯者需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以準確理解并傳達這類術語的技術內涵。以“rotarythreshingdrum\"為例,其精確翻譯為“旋轉式脫粒滾筒”,不僅準確傳達了術語的結構特征,還保留了其功能屬性。若簡化為“旋轉滾筒”,則可能因信息缺失而導致理解偏差。評估時,需通過細致的對比分析,驗證術語翻譯是否嚴格對應源語言的技術定義,確保無遺漏、無誤解。流暢性則是衡量譯文是否貼合目標語言表達習慣的關鍵指標。漢語傾向于簡潔明了、語意連貫的表達方式,而英語術語則多采用名詞短語或被動語態。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需根據目標語言的邏輯結構,靈活調整語言形式,以確保譯文的自然流暢。
3.2 翻譯質量控制流程設計
在初譯環節,譯者需深入剖析源語言文本,充分考慮語境因素、目標語言習慣及術語的專業背景,以完成高質量的初步翻譯。此過程要求不僅譯者具備出色的雙語能力,還要求其具有深厚的領域知識,以及對術語細微差異的敏銳洞察力。復審階段則通過引入資深專家或團隊的二次審核,對初譯成果進行全面梳理。該環節的重點在于識別并糾正語言表達的不規范、術語翻譯的錯誤或語境理解上的偏差,通過細致的校對與優化,確保譯文的整體質量達到行業標準。復審過程不僅是對譯文的檢驗,更是通過多次交流與反饋不斷完善術語表達體系的重要途徑。術語庫的建立與持續更新在質量控制流程中占據核心地位。作為翻譯工作的核心資源,術語庫是確保術語翻譯一致性與標準化的關鍵工具。在水稻收獲機械領域,術語庫應全面收錄機械設備名稱、功能描述及操作流程等核心術語,并以雙語對照的方式為受眾提供詳細解釋與實例。同時,術語庫的更新需與技術進步保持同步。例如,隨著新型收獲機械的出現,相關術語應及時納人術語庫中,并對現有條目進行必要的調整與補充。通過定期收集技術文檔、征求行業專家意見,術語庫能夠保持其時效性與實用性,為翻譯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用戶反饋在質量控制流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推動術語翻譯質量持續改進的重要動力。術語翻譯完成后,用戶的實際使用體驗是檢驗術語翻譯質量的最直接標準8。機械操作人員可能會反饋某些術語在實際操作中難以理解,學術研究者可能會指出某些表達與行業標準不符。這些寶貴的反饋不僅能夠幫助譯者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還能促使翻譯團隊對質量控制流程進行反思與優化。
4結語
高效的專業術語翻譯是技術溝通的核心要素,需在準確性與文化適應性之間尋求平衡。通過創新翻譯技巧與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可在促進國際技術交流的同時提升語言的傳遞力與適用性,助推水稻收獲機械的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莊小燕.跨文化交際中水稻農耕文化的翻譯與傳播[J].北方水稻,2025,55(2):142-144.
[2]邢營軍.水稻大棚育苗產品說明書專業化翻譯研究[J].北方水稻,2025,55(2):110-115.
[3]李新宇,谷月,徐非非,等.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相關蛋白的翻譯后修飾研究進展[J].植物學報,2025,60(2):256-270.
[4]王翠.水稻生產機械化農機的專業術語翻譯研究[J].北方水稻,2025,55(1):44-49.
[5]郭婷.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水稻專業知識英語翻譯能力培養[J]北方水稻,2025,55(1):127-129.
[6]廉潔.水稻科技英語翻譯中的術語標準化與文化傳播[J].北方水稻,2025,55(1):133-135.
[7]姚宗林.稻曲病菌和稻瘟菌操縱水稻翻譯系統的保守致病機理研究[D].雅安:農業大學,2024.
[8]劉蕾輝.《水稻及谷類作物種植制度中的雜草科學與管理》(第五章)英漢翻譯實踐報告[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24.
[9]陳佳佳.YiCAT輔助農業科技文本英譯的局限及譯后編輯:《水稻豐產節水節肥技術研究及應用》節選)的翻譯實踐報告[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3.
[10]戴杏.水楊酸和茉莉酸在翻譯水平上調控水稻抗白葉枯病的機制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22.
[11]張勇.水稻硝酸鹽轉運蛋白基因 0sNRT2.3a/b 的轉錄與翻譯的調控機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21.
[12]官正興.水稻賴氨酸翻譯后修飾位點預測[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21.
[13]袁婷.水稻黑條矮縮病毒(RBSDV)的多層次翻譯調控[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9.
[14]黃瑤玲,李志奇.雜交水稻學術語特征及翻譯策略[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9(3):137-139.
[15]沈建強.水稻逆境應答小RNA篩選與3'非翻譯區微小反向重復序列抑制翻譯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7.
[16]陳婕妤.水稻磷酸鹽轉運體PHT1家族翻譯后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17]屠奇超.稻瘟病菌3端非翻譯區和水稻胚乳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分析[D].杭州:浙江大學,2008.
[18]李子銀,陳受宜.環境因子脅迫下水稻翻譯延伸因子1A基因的誘導表達(英文)[J].植物學報,1999(8):8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