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5-0126-05
Exploring the Strategy of Empowering the Rice Industry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GAO Shan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Deyang Sichuan 618Ooo,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ulture,especiallyagricultural culture,containsrich wisdomandresources,and hasanatural conectionwith thericeindustry.Inordertobeterdevelopthericeindustryandprovidepracticalbasisandreference forruralrevitalization,researchisconductedonthestrategyofempoweringthericeindustrywithtraditionalcultureto promoteruralrevitalization.Deplyexploretheempoweringvalueof traditionalcultureandcombineitwith therice industry.Basedonthis,analyzetheroleofthericeindustryinrevitalizingruraldevelopmentfromfouraspects: inheritingriceculture,developingrural ecological tourism,andbuildingriceindustrybranding.Taking Zcityonthe southbankofthelowerreachesofthe YangtzeRiverasan example,thisstudyivestigates thespecificdevelopmentof rice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Empowering traditional culture;Riceindustry;Rural revitalizationstrategy;Ricecultivation culture; Ecotourism; Brand building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加。水稻作為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生產狀況對于糧食安全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稻產業的發展既關乎糧食的安全與社會的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鄉村經濟的繁榮程度。受到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沖擊,近年來水稻的種植成本逐年增長,但稻谷收購價格卻持續走低,這也在無形之中減弱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對于水稻產業而言,傳統文化主要表現在農耕習俗、儀式、精神等多個方面。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農民會遵循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和儀式,以確保水稻的順利生長。這些習俗往往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因素相關。傳統文化旨在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一理念在水稻種植中得以充分發揮。農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在大量種植水稻作物的同時,尊重自然規律,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維護生態平衡。這種和諧發展的思想不但有利于水稻的豐收,還能夠為鄉村生態環境提供保障。
鄉村振興是綜合性的發展戰略,意在引進合理的助力項目,從而實現農業強盛、農村環境改善、社會進步等目的。作為國家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核心目標-5。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但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還可以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基于上述發展背景,對傳統文化賦能水稻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策略展開研究。
1傳統文化的賦能價值挖掘
傳統文化涉及地理、水文等多方面內容,其中民俗故事與神話傳說賦予了水稻產業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如神農辨五谷、嘗百草的傳說不僅展現了先民對于農業的尊重以及對豐收的期望,也體現出了水稻種植的悠久歷史。這些傳說為鄉村水稻品牌的塑造注入了文化內涵,也促進了消費者對于水稻產品文化的認同與感知。通過對這些文化元素的傳承與挖掘,可以更好提升水稻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塑造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水稻產業。
古代農民在長期的種植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具有實用意義的諺語,例如“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等,這些也是傳統文化中農耕智慧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現代水稻種植中,這些經驗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8-10]。此外,傳統文化中有關犁耕、鋤耕、火耕等生產工具的記錄,也為現代水稻產業的智能化與機械化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鑒。
稻田畫、民間工藝(如圖1所示)等藝術元素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有助于為水稻產業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圖1傳統文化中藝術元素的表現

稻田畫以水稻為畫布,通過巧妙的種植技術和設計,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其中,形成了獨特的農業景觀。這些稻田畫不僅展示了水稻生長的美麗,還融入了各種傳統文化元素,成為了現代鄉村的亮麗風景,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1]。此外,以稻草為材料的草編工藝品也豐富了水稻產業的文化內涵,從而為鄉村的振興與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15]。
2傳統文化與水稻產業的結合
傳統文化與水稻產業的結合主要表現為農耕文化與水稻產業的融合、休閑文化與水稻產業的融合、農文旅與水稻產業的融合。
2.1農耕文化與水稻產業的融合
農耕文化是在長期農業生產實踐中衍生出的人類文化形態,水稻作為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中國,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習俗都與水稻種植直接相關,人們利用收獲所得的稻米制作年糕、糯餅、糍粑等食物,以用來慶祝豐收和祈求來年好運[。這些習俗不但傳承了農耕文化的精髓,也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于水稻的尊重與依賴。
2.2休閑文化與水稻產業的融合
將稻作融入人文歷史與自然山水中,形成獨特的稻作農耕景觀,不但展現出了水稻種植所獨有的觀賞性,也突出了傳統文化的歷史性和趣味性。例如,貴州黔東南地區的稻作梯田,如圖2所示,這些梯田不但具有極高的觀賞美感,也承載著豐富的民族風情與歷史文化[8。同時,也有一些地區通過打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魅力稻田,來拓展水稻的生態、生產與生活功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意性的農業旅游服務,從而在提供觀光旅游場所的同時,帶動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圖2稻作梯田

2.3農文旅與水稻產業的融合
近年來,一些地方積極探索農、文、旅相融合的發展模式,引領水稻產業向著鄉村旅游的方向發展,并將其與文化傳承作用相結合,進而推動水稻產業的升級與轉型。例如,云南等具有顯著區域性特色的省份,常借助稻田文化來帶動鄉村的振興,不但促進了農、文、旅的全面融合,更是打造出了具有綠色生態特性的水稻產業,這也為農業助力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設計思路[19-21]。此外,農、文、旅思想的融入,也有效提升了水稻產業的附加價值,從而促進了特色文化的傳承以及區域性經濟的發展。
3水稻產業助力鄉村的振興策略研究
3.1 傳承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是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稻作習俗、農耕技術等,其中蘊含著勤勞、堅韌的農耕精神,這些精神對于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打造具有文化傳承作用的稻作文化品牌,并通過品牌化運作,提高稻作文化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利用稻作文化資源,開發更多的鄉村旅游項目,再通過鄉村旅游,讓游客親身體驗稻作文化的魅力,感受農耕生活的樂趣。在鄉村地區打造具有稻作文化特色的景觀,這些景觀不僅可以美化鄉村環境,還可以成為鄉村旅游振興的亮點。
3.2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
水稻田作為典型的田園景觀,為鄉村生態旅游提供了獨特的自然資源[23]。水稻生長過程中,會呈現出綠色波浪、金色稻穗等景象,而這也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視覺享受。水稻的種植蘊含了大量的傳統農耕文化要素,這些農事活動作為鄉村生態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使游客深入了解農耕文化,從而感受鄉村生活的魅力。結合水稻產業與生態農業,不但可以推動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夠提高鄉村旅游的吸引力[24。此外,利用水稻田資源,還有助于打造集觀光、休閑、體驗于一體的水稻主題鄉村旅游景區,在此基礎上加強水稻田周邊的生態環境建設,充分提高鄉村旅游的品質,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3.3 水稻產業的品牌化建設
水稻產業的品牌化建設有助于提升水稻產品的附加價值,在增強其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品牌化建設,可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水稻品牌,從而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推動水稻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品牌化建設可以從品種優化入手,通過改良品種來提升水稻的品質。不同品種的水稻在色澤、風味、香氣、外觀和口感等方面存在差異性,而這些差異是影響消費者需求偏好的關鍵因素。借助網絡、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品牌營銷,打造獨特的優質水稻品牌形象,從而促進鄉村振興。
4案例分析
4.1Z市水稻發展概況
Z市地處于長江下游南岸,占地總面積接近1000 平方千米,其中近8成為陸地種植區,如圖3所示;長江水域面積為192.49平方千米,約占Z市總面積的 19% 。

水產、生態畜禽、綠色蔬菜、優質稻米、特色果品等產業是目前Z市農業的主導產業,符合三產融合發展的農業化標準。近年來,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各項種植技術的持續優化,使得Z市的水稻種植范圍不斷擴大,不但打造出了一批典型的示范性農用種植田地,也營造出了良好的種植氛圍。
分析表1可知,2023年Z市的農業總產值為337605萬元,其中谷物類的總占比達到了42.5% ,在Z市各類型作物總產值中位列第一,由此可見,水稻是Z市農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1Z市各類農業作物產值

4.2 稻作文化久遠
Z市地處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是較早發展鄉村農耕經濟的地區之一,該地區的稻作文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Z市民眾順應自然規律,開墾荒地種植水稻等谷類植物,不但發展出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耕種經驗。相關科研單位確認Z市最早的稻谷、稻草遺跡距今約八千年,是目前太湖流域最早的傳統文化遺址。據此,專家推斷Z市先民早在新石器時期就開始種植水稻,是長江下游地區最早從事農耕生產的地區之一。
4.3 水稻種植面積與品種
4.3.1乙市水稻種植面積變化趨勢根據表2可知,2015年開始Z市水稻種植面積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變化趨勢,其中2012~2019年的降幅最大,2019年的水稻種植總面積最小,僅為1.336萬hm2 。2019~2024年期間,Z市水稻種植面積基本保持在1.6萬 hm2 左右,相較于2015年,種植面積下降率為 14.7% 。
4.3.2乙市水稻品種布局情況隨著消費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水稻的要求不單單局限于高產,而是兼顧了味道、品質等多個方面,然而現階段Z市依然存在一部分適口性相對較差的水稻品種。為更好助力鄉村經濟與旅游的發展,Z市開始實施水稻良種購種補貼政策,以優化適口水稻品種的布局,進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表3記錄了近年來各品種水稻的實際種植情況,
表22015-2024年Z市歷年水稻種植面積變化

表3各品種水稻種植面積

Z市所種植稻米品種主要以蘇香粳、寧香粳、南粳系列為主,其中南粳系列的種植量最大,結合圖4可知,該系列水稻的總種植占比接近 90% 。
圖4各品種水稻的種植占比

相較于蘇香粳、寧香粳系列的稻米,南粳的生育期長度適中,總體產量較大且質量穩定,屬于較為優質的軟米。該類型稻米的口感優良,較為適合在Z市進行大范圍種植,對于振興鄉村發展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5結束語
在探究傳統文化賦能水稻產業以助力鄉村振興這一策略的過程中,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精神的瑰寶,更是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與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資源。通過將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不僅能夠提升水稻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能有效激發鄉村文化的內生動力,進而增強鄉村社會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李健雄,陳建酉,涂從勇,等.試驗基地建設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試驗基地為例[J]中國稻米,2024,30(5):136-140.
[2]朱士江,李凱凱,徐文,等.氣候變化對三湖連江灌區水稻生育期和灌溉需水量變化的影響[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23,50(2):191-198.
[3]李滿春,杜聰,姜朋輝,等.土地系統演變與氣候變化耦合的中國未來水稻潛在產量模擬研究[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23,53(8):1795-1807.
[4]段凌鳳,王新軼,王治昊,等.基于改進Pix2Pix-HD網絡的多品種水稻生長可視化預測方法[J].作物學報,2024,50(12):3083-3095.
[5]許用強,徐軍,奉保華,等.水稻花粉管生長及其對非生物逆境脅迫的響應機理研究進展[J].中國水稻科學,2024,38(5):495-506.
[6]擺小蓉,閔煒芳,石亞飛,等.干旱對不同水稻萌發種子中逆境生理及相應基因表達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23,38(4):101-111.
[7]景立權,李凡,趙一函,等.稻田伴生浮萍碳、氮匯及對水稻產量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學,2023,56(23):4717-4728.
[8]付書娟,吳建,劉龍威,等.基于RVoG模型的雙極化SAR水稻株高反演[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4,40(4):28-33.
[9]王璽洋,李亮,李曉暉,等.2009—2019年紅壤典型區水稻土有機碳組分庫時空變化[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3,42(3):589-598.
[10]韋新宇,張文靜,曾躍輝,等.水稻明恢826光身基因GL826的精細定位與候選基因分析[J].核農學報,2024,38(3):413-423.
[11]王琪,吳允哲,劉學英,等.類受體激酶調控水稻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研究進展[J].植物學報,2023,58(2):199-213.
[12]范彬彬.鄉村振興背景下水稻文化研學旅游的開發策略研究[J].北方水稻,2024,54(6):60-62.
[13]郭召.以水稻文化為主題的農業觀光園規劃與設計思路[J].北方水稻,2024,54(5):58-60
[14]高松.水稻種植區農業面源污染時空擴散特征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3,48(5):76-80.
[15]劉高品,劉炳霄,王琨,等.土壤-水稻體系鎘轉運機制及環境安全修復方法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2,47(08):46-50.
[16]王瑋棋,李婧怡,張宇婧,等.基于幼苗生理生化指標和礦質元素含量的不同水稻品種綜合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24,52(24):86-92.
[17]張超,鄭恩楠,顧鶴南,等.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對水稻光合特性、農藝性狀及氮素利用的影響[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24,46(6):945-955.
[18]楊丹,楊天昱,何娜,等.施用生物炭基肥對鹽漬型水稻土肥力及水稻產量的影響[J].土壤通報,2024,55(6):1676-1684.
[19]趙杰,王曉風,張余良,等.不同水稻品種萌發期與幼苗期耐鹽性鑒定[J].江蘇農業科學,2024,52(23):55-59.
[20]劉源,周放姣,張桐,等.小粒型水稻不育系及其所配組合的種子發芽率和活力研究[J].雜交水稻,2025,40(1):13-20
[21]孫鉻基,高文婧,丁磊,等.雜交水稻莖稈物理性狀與飼用品質相關性研究[J].草地學報,2025,33(3):879-888.
[22]單欣蘭,葛潘陽,江月,等.不同氮肥處理水稻籽粒品質性狀的轉錄組比較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 (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24,45(6):28-35.
[23]張澤霖,葉晴,胡霞菲,等.水稻環境敏感型雄性核不育相關基因研究進展[J].雜交水稻,2025,40(2):1-7.
[24]潘爭艷,楊鐵鑫,解文孝,等.基于代謝組學分析稻曲病發生對優質水稻稻米品質的影響[J].食品科學,2025,46(4):17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