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5-0146-03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種植、管理、收割,以及倉儲、物流、銷售等相關環節,會涉及農資農機、食品加工、病蟲害防治、批發零售等大量上下游產業,能夠影響農村地區的就業情況、推動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為此,促進農村就業需以發展水稻產業為核心驅動,發揮水稻產業就業容納能力強的優勢,充分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同時吸引在外求學、工作的年輕人返鄉就業,為農民開辟多元化的就業途徑,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活力,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旨在為相關企業和地方政府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期望能在鞏固糧食安全問題的同時促進農村就業,為推動鄉村發展貢獻力量。
1我國水稻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其對農村就業的影響解析
1.1 我國水稻產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種植成本的持續上升,我國水稻生產規模呈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相關數據顯示,2014~2023年,我國水稻的播種面積縮減了0.018億 hm2 ,降幅達 5.9% :水稻年產量也減少了0.03億t,降幅為 1.43% 。但總產量仍然維持在2億t以上,保持了產銷的基本平衡。2023年,我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為0.29億hm2 ,較前一年減少了 1.7% 。各主要水稻生產省份中,黑龍江、湖南和江西的產量位列前三,其中黑龍江省水稻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高達13.04% 。在種植成本與收益方面,由于土地、農資、機械等投入成本和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2013~2022年,我國水稻總成本上升了210.8元/667m2 ,增幅達 18.31% 。2022年每畝水稻總成本中,物質與服務費用占比高達 47.34% ,其中種子費用僅占總成本的 5.61% ,表明我國水稻生產成本以肥料、農藥和農業機械費用為主,而種子費用所占比重相對較低]。
1.2 水稻產業對農村就業的影響
水稻產業對農村就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供就業機會。水稻產業是農業經濟的核心,從播種、田間管理到收獲、存儲、加工,每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大力發展水稻產業,不僅有助于激活當地土地資源,還能通過建設稻米加工廠等方式拓寬就業渠道,從而有效降低當地失業率。第二,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水稻產業能使農民的收人更加穩定、來源更加多元化。無論是水稻種植環節,還是收獲后的加工、銷售等增值環節,水稻種植業均可通過高附加值的種子銷售,為農民開辟新的營收渠道。在水稻產業能為農民帶來穩定經濟收益的同時,農民可涉足米粉、米糕制作等水稻深加工領域,進一步拓寬收入渠道。第三,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水稻產業不僅能惠及農民,還能推動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4。水稻種植業與水稻加工、物流、存儲、銷售等環節緊密銜接,發展水稻種植業勢必會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從而逐步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條。這不僅能提升農村經濟規模和效益,還能通過產業升級增強對資本的吸引力,促使更多資本和人才向鄉村集聚,有助于實現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基于水稻產業發展的農村就業促進策略
2.1提高水稻產業附加值,創造就業機會
一是大力發展水稻深加工產業,引進和開發先進的加工設備,并不斷優化水稻深加工工藝。例如,開發稻米油、米糠營養素等附加值高的高端產品,滿足市場對水稻加工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提高稻米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二是精細化管理稻谷收購、儲存、加工、銷售的每個環節,確保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三是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通過建立完善的產業鏈條提高整體競爭力。四是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農產品展覽會、交易會,積極宣傳和推廣稻米深加工產品,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等新興營銷手段增強品牌影響力,從而拓寬稻米產品的銷售渠道。此外,水稻加工過程中會產生稻殼、米糠、碎米等副產品,這些副產品營養豐富且應用價值廣泛,農戶可通過開發和利用副產品實現水稻收益的最大化。稻殼是稻谷的天然保護層,其不僅能作為燃料供應能量,還能提煉出多種工業原材料。例如,可通過深加工將稻殼轉化為綠色環保的稻殼板材或砧板;從稻殼灰中萃取的二氧化硅可作為輪胎制造中的增強材料。
2.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升水稻產業效益
一是強化農業科技科研投入,積極選育環境適應性強且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水稻新品種。二是擬定優質高產水稻品種的推廣策略,分析新品種水稻在產量和經濟效益方面的優勢,并以數據結合實地示范的方式,說服農民改種新品種水稻。三是整合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科研機構和相關企業,構建完善的品種推廣網絡,深化與一線農民和農技人員的溝通合作,立足一線人員的需求和經驗,增強推廣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網絡社交平臺拓寬推廣渠道、提升推廣效率,再結合培訓班、專題講座和實地觀摩等線下宣傳方式,有效傳播新品種水稻的種植方法、注意事項和田間管理經驗,幫助農民提升其水稻種植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通過提供種子補貼、降低農業貸款門檻等優惠政策,切實降低農民的經濟壓力,使農民可以在解決后顧之憂后將資源投入新品種水稻的種植中此外,還需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分析消費者對水稻產品的購買偏好,以此為基準指導農民種植市場前景好的新品種水稻,同時通過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水稻產品的市場影響力,確保農民能在種植新品種水稻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實際收益。為提升水稻產業收益,還應積極引入智能化農業技術,實現對土壤濕度、溫度、養分等農田環境的實時監測。這不僅能為農民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還能推動農業生產從傳統的經驗導向轉變為數據導向,實現自動化和精準化種植管理。以智能灌溉系統為例,其能夠根據作物的水分需求和土壤熵情自動調節灌溉量以減少水資源浪費,同時通過調節土壤養分來保障作物生長。
2.3建立配套政策體系,改善農村就業環境
要通過大力發展水稻產業來促進農村就業,就需要政府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需要發揮政府穩定經濟的壓艙石作用,制定宏觀政策、優化資源分配,確保發展水稻產業的各項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需要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強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為水稻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o為切實保證我國糧食自給自足,實現糧食儲備的戰略目標,政府還應充分考慮水稻產業的自然和社會屬性,通過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體系,有效應對水稻產業發展帶來的正負外部效應。具體而言,政府應在良種研發推廣、優化水稻品種結構、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通過政策驅動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水稻產業,為水稻產業的持續發展注人強勁動力。在改善就業環境方面,政府應通過水稻種植補貼來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民的水稻種植收益。例如,政府可通過資金補助的方式,鼓勵農戶購買高產且抗病蟲害的高品質稻種,從而在根本上提高水稻產量與品質;對采用綠色種植技術的農戶給予額外補貼,推動綠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定期安排農業專家下鄉,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專業培訓,幫助農民提升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能力;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直觀展示優良稻種和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加深農民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了解。為進一步促進農村的就業情況,地方政府可設立支持水稻產業鏈深化發展的專項基金,大力發展稻米深加工、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等相關產業,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為農村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
2.4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種植能力
在培訓內容上,應采取走訪調查、問卷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結合當地的生態情況分析農民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面臨的難題與挑戰,確定農民技能培訓的主要內容和方向。培訓內容應覆蓋農業技術、市場運營、農產品深加工、存儲物流等多個方面,確保農民掌握現代化農業所需的相關知識與技能[13]。在培訓方法上,應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依托實地教學、案例分析和互動研討等教學方法,提升農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成效4。考慮到農民特殊的時間安排問題,應靈活調整培訓時間與地點,如在農閑時段集中培訓,并在村委會或農業合作社等場所開展培訓活動,以滿足農民參與培訓的需求[5。為確保培訓項目的長效性,應建立完善的培訓效果評估體系,通過定期考核評估、學員信息反饋和持續跟蹤調查,客觀分析農民技能培訓效果,并根據反饋結果優化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法。此外,應積極與農業院校、科研機構等開展合作,邀請業內專家到現場指導授課,為農民提供更具專業性的水稻種植知識。同時,還應依托政府頒布的相關政策爭取資金支持,盡可能為農民提供零負擔的培訓服務。除基本的農業技能培訓外,政府還應積極鼓勵農民投身農家樂、水稻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經營活動,加強對農民的信息服務與就業指導,幫助農民了解各行業的發展動態,從而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提升就業競爭力[。同時,還應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理念,鼓勵農民通過網課等方式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使其能在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競爭優勢。為此,政府應通過完善圖書館建設、提供網絡學習資源等方式,幫助農民打造優越的學習環境,以進一步提升農民的就業能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進而實現社會的和諧共融[18]。
3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水稻產業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就業,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要求地方政府主導設計實施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通過完善水稻種植的上下游產業,擴大就業規模、提高農民收人,同時通過吸收更多農村勞動力來提高農民整體的生活品質,縮短城鄉間經濟發展差距,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動力支持。未來,隨著水稻產業和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就業市場必將迎來良好的發展前景,期望本文能為相關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借鑒參考,推動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煒虹,肖淑娟,閔銳,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對小農戶的增收效應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5,39(5):33-44.
[2]楊柳.農業高職院校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路徑研究[J].公關世界,2025(8):51-53.
[3]韓婷,董高偉.以就業為導向的水稻種植產業人才培養機制優化研究[J].北方水稻,2025,55(2):93-98.
[4]王文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內在邏輯、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5,41(4):85-97.
[5]李鳳梅,劉丹彤.農業商業化轉型與農村青年返鄉就業:一種機會空間的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2025,53(6):247-251.
[6]許巖,付小鵬,楊振寰.市民化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質量變化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25(2):119-138.
[7] 楊春紅,凌志東,李小燕.農業機械化、非農就業與農村相對貧困[J].稅務與經濟,2025(2):70-78.
[8]劉琴.深化農業國際合作加強產業就業幫扶[N].廣西日報,2025-03-10(3).
[9]馮華,劉曉云.“實\"字當頭打造就業強\"引擎\"[N].黑龍江日報,2025-02-25(3).
[10]諸沐頤,毛秋紅,劉彩霞,等.就業多元化背景下“新型農業 + 青年就業”路線的探索和實踐:“BNF\"(BeNewFamer)“新農人\"培養平臺[J].福建茶葉,2025,47(2):161-163.
[11]王鵬豪,張育超,姚志.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高質量就業與人才培育[J.安徽農業科學,2025,53(3):267-272.
[12]付明輝,劉傳江.社會網絡、數字經濟與農業轉移人口高質量充分就業[J].勞動經濟研究,2025,13(1):131-159.
[13]王鳳.農業現代化助力農村就業[J].村委主任,2025(3):223-225.
[14]張鵬峰,顧海英.務農還是務工:農業保險背景下農戶就業選擇[J].農業技術經濟,2025(1):95-110.
[15]周凌云,閆師訓.農業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意愿調查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5,5(3):57-60.
[16]安崢.安州繪就業興民富鄉村和美新畫卷[N].綿陽日報,2024-09-18(6).
[17]魏曉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留守婦女農業產業技能提升的小組實務研究[D].吉安:井岡山大學,2024.
[18]梁佳欣.四川省水稻生產機械化特征及發展對策[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24.
課題項目:2024—2025年度柳州共青團工作研究課題(青年課題)\"建設壯美廣西視域下廣西高校大學生奮斗精神培育研究\"(項目編號:LGQ202412);202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項目A類)“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以《公司治理》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24JGA460);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重點項目)“廣西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視野下《面料再造創新應用》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JGZ183);2023年度柳州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以有組織科研推動柳州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研究\"(項目編號:LZJ2023C004)。
收稿日期:2024-12-24
作者簡介:洪翠笙(1983一),女,碩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