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陶瓷文化是捐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實踐與創造所形成的關于陶瓷的文獻理論、制作技藝、審美觀念、藝術風格、精神內涵等方面的總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它不僅是物質文化的體現,更是精神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內涵,獨具民族特色。
一、為什么要提倡傳統陶瓷文化的活態傳承
要討論傳統陶瓷文化的活態傳承,需要明確傳統陶瓷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傳統陶瓷文化包含不可替代的文化信息
傳統陶瓷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能很清晰地觀察到我國作為唯一沒有產生文化斷層,流傳至今的古文明的歷史發展脈絡。傳統陶瓷包含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中社會、政治、經濟、民俗、國家民族集體意識等各方面的信息,是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證,有著不可替代性。但隨著社會發展,全球一體化的歷史趨勢使得各國都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進各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給各個國家與地區帶來發展的機遇,但同時亦潛藏傳統文化被同化甚至徹底丟失的危險。傳統陶瓷作為古代人生活的必需品,涵蓋了人們的日常用品、禮器、裝飾品、陳設用品等,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風尚、經濟、文化交流情況等。這些賦予了傳統陶瓷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無論是工藝的掌握和傳承,還是器型的起源和研究,都需要讓當代青年多接觸,才能產生熱愛、學習的動力。
(二)傳統陶瓷文化亟待保護
一方面,陶瓷工業沖擊傳統手工陶瓷行業,導致傳統陶瓷文化、技藝的丟失。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陶瓷產品大多以生產線實現生產,無論數量優勢,還是成本優勢,生產線陶瓷都大大超越了傳統手工陶瓷生產。因其完全可以滿足社會使用需求,這一點,對于傳統手工陶瓷的生產,本身就具有生產力的淘汰性,這和我們的文化保護具有一定的矛盾。但工業化陶瓷因為缺乏人的手工參與,千篇一律以及機械帶來的冷感,在人文氣息和獨特性方面就無法媲美手工陶瓷了,而人文氣息和獨特性是人類文明的精神追求而需要被滿足,這就為解決矛盾帶來了契機。
另一方面,傳統陶瓷的美感與所承載的文化無可替代,用職業教育的形式普及它,能普遍提高從業人員的審美素質和行業制造水平,對工業化陶瓷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是我們保護傳統與推進現代的平衡點。由于生產線的特殊性,對器型的設計會盡量滿足機械生產的要求,某些造型受設備的限制無法完成,便以舍棄的方式來處理,審美趨于包豪斯式的標準化、統一化,產品缺乏個性;傳統陶瓷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很好地彌補這一點,讓人文的意識去引導生產線,而不是生產線擠對手工業導致從業人員大量減少。
我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和地區,大江南北數以萬計的窯口燒制各種產品,藝術風格極為多樣化,不論價格高低,皆可買到具有高標準審美趣味的產品。很多陶瓷產品人文氣息濃厚,美學價值凸顯,這種文化氛圍與當代差別極大。當下雖然仍有不少人在堅持學習和從事手工制作陶瓷,比如在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湖南醴陵、江蘇宜興等,但站在全國的角度來看,它們算是一個較小的文化圈。傳統陶瓷文化正在遺失,而它承載著的民俗記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很有必要加大保護傳承力度。
當然,并非倡導完全回到手工業時代,排斥先進的生產方式,本文要表達的,是從國家教育如高校教育這樣的平臺出發,引導青年一代了解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出能傳承優秀傳統陶瓷文化的土壤,才會有更多理解傳統陶瓷語言的從業者、欣賞者和消費者,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延續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避免流于形式。
二、傳統陶瓷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活態傳承方式
傳統陶瓷文化需要活態傳承,需要為它重新構筑適合當代人生活的文化生態環境。在高校教育層面,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一)聯合社會有效力量優化師資
高??梢院妥约核诘氐姆沁z陶瓷文化單位或機構結合,在教學課程上開展校企聯合或者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現場教學活動,以及通過其他手段,如聯合非遺傳承人錄制視頻等教學方式普及和傳播傳統陶瓷制作技藝,讓學生了解、掌握、熟悉與該文化相關的知識。非遺傳承人和優秀從業者的豐富經驗和實操能力,能為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建立專業的陶瓷設計工作室
在沒有陶瓷藝術專業的院校,我們可以在校園里建立專業的陶瓷設計工作室,讓感興趣的學生,有一個學習和實操的環境,并在工作室里推廣師徒制教學。工作室既可以有專業教師參與教學和管理,也可以聯合校外的非遺傳承人或者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大師工作室,深度與社會結合,進行有效的傳承教育。
(三)“有機”開設相關文化選修課
在高校的傳統陶瓷文化教育課程體系中,需“有機”設置相關文化選修課,為傳統文化活態傳承培養“有機”土壤。何謂“有機”?我們可以舉例說明這一點。比如中國人愛陶瓷、愛玉,西方人喜歡玻璃、喜歡鉆石,這讓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結合兩種不同的文明理解就不難了。早期的中國與西方文明都燒制陶器,可能在一個機緣巧合的歷史時機,中國人發現了陶上落灰產生釉質的現象從而發明了釉,西方人卻錯失了發現釉的機遇,于是在這個時間段,我們走向了兩條發展道路,中國人燒造陶瓷,西方人吹制玻璃。
于是,東西方兩種文明在審美上也呈現出這兩種物品引導下的不同審美趨勢:東方人含蓄,西方人熱烈。陶瓷內斂的外表不難讓我們理解到中國古代對于玉器的審美——含蓄、大氣、端莊,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提倡“君子以玉比德”。這也反映在我們的文化里,對于用器、飾品、服飾、建筑,無一不映射出這一點。這就是不同文化系統所營造出的不同文化氛圍,里面的所有因素都是有機組成而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因此,要延續發展一種文化,就一定要有適合文化生根發芽的土壤。我們現階段就面臨傳統文化逐漸失去土壤的困境,因此,在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有機地設置課程,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開展茶文化修養課程對傳統陶瓷文化的傳承來講即為“有機”。茶作為我國獨有的文化,從神農初做藥引的傳說到有最早的出土文物為證,“漢景帝劉啟陽陵從葬坑出土”以及茶葉本身具有的特殊功效,促使它與陶瓷文化互相發展,水乳交融,很大程度促進了我國古代陶瓷向精細化發展。通過課程的選修,從茶文化史、茶種類別,各茶種需要不同的沖泡方式、需要使用怎么樣的器皿等多方面立體地了解這一重要的文化,進而能深入理解歷史上多個時期的文明發展史與社會形態、社會意識,學生會逐漸建構一個文化認知體系,達到對傳統文化的真正理解,最終轉化為對我們自身文明的理解、對自己的了解,轉化為學習內驅力,自發地熱愛。當然,茶文化只是傳統陶瓷文化的一個大項。
開設傳統生活與陶瓷設計的關系選修課,探討飲食文化與陶瓷文化水乳交融的關系,對傳統陶瓷文化的傳承來講也是“有機”的課程設置。比如名器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即古人飲食養身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黃酒在執壺里放入溫碗,開水適當加熱,能激發酒精的揮發速度,達到迅速讓人體驗高揚醇美的酒香的作用;并且祛除寒氣,溫酒暖胃,對身體不無裨益。蓮花式溫碗設計合理,美感十足,流露出古代中國人的養生理念。這是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思想在古代餐飲器具設計上的體現。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21件傳世汝窯器皿,既能充分體現生活與設計的關系,并能體會“文物畢竟經歷了世事滄桑,可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的含義,鏈接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更多方面,如中國的陶瓷魚缸設計與我國的審美習慣和魚品種的關系等,這些均可以由高校的課堂進行課程開設,構建更立體的貼合文化和社會的知識體系,將學生培養成不只具有技能,還兼具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與人文修養的人。
(四)結合當下生活,從設計思維上引導學生
當下的生活節奏普遍較快,年輕人很難有大量的時間坐下來和古人一樣品茶看書賞畫,我們在教育的環節,應該為年輕人打下國學的基礎,埋下東方生活方式的種子,這種生活不是形而上的,它能為我們的人生提供一種思考和沉淀的方式方法,是古代中國人的集體智慧。教育的潛移默化到社會群體認知的保持,再反饋給教育,這種良性循環的文化繼承發展模式,才能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知道當下的語境中該如何開展設計的人。這種傳承即活態。比如,引導學生做茶具設計,就需要了解傳統茶文化,融茶文化于現代生活中,該如何派生出既具有我們自身文化符號,又適合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的陶瓷茶具,引導人們既能飲茶,又能較快節奏地完成這個相對有技術要求的活動,如現在市場上的便攜陶瓷茶具,以及能在辦公室快速完成沖泡有著內嵌濾網的大茶杯,這些設計都能使泡茶飲茶這樣國粹而健康的傳統生活方式,水乳交融地活在我們當下的生活里。如前述提到的餐飲文化,餐具的設計也是要放在當下運輸、物流超級發達,東西方文化交流、國內各地的文化交流都很頻繁的語境下,對當下人們的食物類別、當地的飲食習慣等進行研究,結合我們傳統陶瓷文化去思考怎樣設計出美觀實用且具有文化印記的產品;再者,還可以引導對陶瓷飾品的研究與開發,這在我們傳統文化里,也極具豐富的研究素材,再聯合我們當代的文化語境,無論是設計的、技能的還是陶瓷材料的,都可以做深入的探討。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個方面,陳設用瓷的設計、純藝術陶瓷的設計等等,均能通過系統的傳統陶瓷文化教育而產生延展的課題,是能真正將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當代生活的方式。這才是在高校教育中,融入活態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五)對傳統陶瓷文化進行普及性教育
傳統陶瓷文化的普及教育,有助于我國一些優良的民俗回歸和延續,既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又固文化之本,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風俗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歷代統治者和士大夫往往將其提到安邦治國的高度?!表n國端午祭成功申請非遺,日本長崎的端午節賽龍舟搶大魚旗、長崎的中元節(水陸道場)祖先祭祀活動,這些都是我國習俗傳至其本土,被民間接受固化下來的習俗,成為他們的文化遺產之一,為這些國家帶來持續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所以我們需要從民俗方面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重視起來,保存優良民俗。其中,傳統陶瓷文化涵蓋了太多的民俗,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又是一個很好的當代人繼承祖先優秀文化遺產的切入點。高校堅持傳統陶瓷文化的傳承教育,隨著一代代人深入學習,掌握技藝和從事生產的職業人會逐漸增加,具備該文化修養的社會群體也會相應增加,相關的文化活動便可以有機開展,從學校到社會層面,會形成一個新的消費群體和創作群體的文化生態系統,必然會進一步由關注陶瓷,到關注國學,到關注我們自身文化的繼承,到啟迪思考我們文化如何發展。我們的傳統陶瓷文化是中華文明磅礴厚重的一部分,我們只有強化文化保護意識,健全文化生態鏈條,才能真正地繼承和發展我們的文明,走向光明的未來。
三、結語
傳統陶瓷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活態傳承是一項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工作。通過大師進校園或校企聯合優化教學資源、建立實訓工作室、優化課程設置,舉辦文化活動和展覽以及融合現代教育技術等多種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推動傳統陶瓷文化在青年人中的傳播、傳承。未來,我們會繼續探索和創新傳統陶瓷文化活態傳承的方式和方法,為培養更多具有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單位:河南輕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