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歷經二十載系統性推進,在政策體系、教育實踐、產業融合等方面成果斐然,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模式,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性,為工作指明了方向。現結合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的教育實踐,以及鄉村振興、數字化戰略等政策導向,在系統梳理我國非遺保護20年的主要成果基礎上,提出“制度創新—教育融合—技術賦能”的協同路徑,剖析當前面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為推動非遺保護高質量發展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參考。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不僅是各民族生產生活經驗的積累,更是維系民族情感、促進民族團結的關鍵情感紐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征程中,非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有感有效”的方式,凝聚人心,促進各民族在文化互動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筑牢文化認同的根基。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已走過意義非凡的20年,在諸多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示范基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入開展東西部地區“非遺美育進校園”公益活動,探索出獨具特色的“三位一體”活態傳承模式。在回望我國非遺保護20年主要成果的基礎上,現認真梳理了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的非遺保護實踐經驗,深入分析了當前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建議,以期為非遺保護與民族團結事業的蓬勃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心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20年主要成果
政策體系日臻完善,構筑堅實制度保障
2004年8月,我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全球第6個締約國,這一標志性事件使我國非遺保護事業全面融入國際體系,開啟了新的發展篇章。此后,我國逐步構建起“國家立法一地方配套一國際履約”的三維政策體系,為非遺保護工作筑牢堅實制度基礎。
自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以來,一大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非遺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截至2024年12月,我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557項(包含3610個子項);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春節”等項目的成功申遺,彰顯了中華文化保護的國際示范價值。
教育實踐創新深化,非遺傳承活力持續增強
自2015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以來,歷經初創、深化、創新三個重要發展階段,構建起“研培計劃+工作站 + 數字化”的立體教育網絡,為非遺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研培計劃實施十年間,149所高校參與其中,舉辦了1400余期研培班,覆蓋1300余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直接培訓傳承人5.1萬人次。形成“高校引領、傳承人參與、社區聯動”協同模式,呈現出“培訓一人,帶動一片”的良好局面。
生態保護協同化推進,構建活態傳承范式
“整體性保護 + 數字化賦能”形成保護新生態示范模式。截至2025年6月,我國共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24個,涉及20個省份,實現非遺與自然、人文環境的系統性保護,如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整合多項非遺資源,建設非遺特色街區,形成“非遺村落一文化場館一體驗基地”的保護網絡。與此同時,諸多非遺傳承示范區數字化教育突破地域限制,實現VR虛擬工坊跨校直播、AI技術轉化傳統紋樣等教學革新,推動非遺教學從單向輸出轉向多維互動。系列實踐不僅夯實了傳承基礎,更探索出“非遺 + 文旅”等可持續路徑,為非遺活態傳承與產業賦能提供了有力支撐。
各項措施的開展對推動各地形成文化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文化生態保護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特色文化的整體保護、活態傳承和持續發展。20年來,中國非遺保護從“搶救性記錄”轉向“系統性保護”,政策體系、教育實踐、產業融合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使非遺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非遺保護成果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作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活態化傳承平臺的高校代表,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自建校以來深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非遺活態傳承融合實踐,成為全國高校的示范標桿。2022年10月,學校被青島市委統戰部授予“青島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2023年10月,再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教育基地”稱號,成為區域內高校踐行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的重要陣地。近年來,學校以“三全育人”為統領,借鑒非遺保護“傳承一協同一創新”的實踐邏輯,構建起“高校 + 傳承人+中小學 + 社區”的多元協同機制。依托基地平臺,學校聯動萊西市委統戰部,積極對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十七團、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四川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地中小學,師生共同研發《蠟染遇見香囊》《同心共筑石榴情》等跨區域非遺美育課程,將民族技藝傳承與共同體意識培育深度融合,惠及2000余名各族青少年,讓非遺成為連接不同民族文化的紐帶。同時,學校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雙向互動,通過傳統工藝創新實訓室、非遺體驗工坊、傳承人駐校授課、師生共創民族主題藝術作品等形式,既活化了萊西木偶戲、萊西秧歌、大沽剪紙等本土非遺資源,又以藝術實踐強化了師生對“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認同,形成了非遺活態傳承與民族團結教育同頻共振的育人格局,成為青島萊西市高校非遺傳承與民族精神培育的鮮活范本。
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在深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非遺活態傳承融合實踐中,通過構建“高校+傳承人+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機制,開發跨區域非遺美育課程,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舉措,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實踐落地過程中,仍面臨諸多亟待破解的難題。
協作機制存在短板,資源整合效能不足
自2022年起,為豐富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中小學生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山區少數民族中小學生的藝術素養,學院聯動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黃瑯鎮中心校、新疆和田市第一小學、四十七團中學、廣西新州第三小學等西部地區中小學開展多場跨區域非遺美育進校園活動,但東西部資源雙向賦能存在壁壘,東部地區的技術優勢(如數字化教學工具開發、課程創新設計經驗等)未能有效下沉至西部地區,未能有針對性地解決西部非遺教學中的技術短板問題;西部地區豐富的民族非遺文化資源(如獨特技藝、傳統故事、民俗符號等)也未充分轉化為東部課程開發的素材,雙方資源的互補性未得到有效激活,導致雙向賦能的良性循環難以形成。
在實施過程中,盡管課程已采用“非遺教學材料包”,且有各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協助開展非遺進校園授課活動,但跨區域課程標準化建設仍存在明顯短板。具體表現為缺乏統一的課程開發標準與執行規范,既無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階段性目標,也無統一的內容篩選與編排邏輯,如技藝傳授與文化內涵講解的比例、案例選取的代表性等均未明確規定。各地在實際授課中,因傳承人教學風格、學校教學要求存在差異,課程內容深淺不一,導致學生無法形成整體認知。同時,非遺項目與中華文化內核的系統性關聯不足,未能深入挖掘不同地域非遺項目間的內在聯系,這使得學生僅能了解零散的民族文化元素,難以形成對中華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整體性認知。
教育轉化深度不足,評價體系亟待完善
課程實施中存在技藝傳授與價值引領失衡的問題。部分課程過度側重非遺技藝傳授,對其中蘊含的民族團結、文化認同等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深入。這種“重技藝輕思政”的傾向,使得青少年“共同體意識”培育缺乏有效量化評估工具,難以精準衡量教育成效。
同時,偏遠民族地區資源配置不足,多數傳承人與學校的協作停留在短期授課層面,缺乏教學共創與課程開發的長效機制,進而影響了教育的系統性、常態化與持續性。
數字化應用滯后,技術賦能成效有限
現有的大多數非遺相關平臺側重于文化展示,忽視教學互動功能,在實時答疑、實踐指導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難以滿足跨區域教學需求。而西部基層學校受限于資金、技術等條件,數字化基礎設施相對欠缺,使得VR虛擬工坊、AR技藝演示等現代技術難以在課堂落地應用,制約了非遺資源的跨地域共享與沉浸式教學的開展,未能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非遺教育的賦能作用。
針對性應對建議
構建雙向賦能協作機制,強化東西部協同效應
以“黃河文化”“絲路文明”等跨區域文化符號為核心,聯合東西部高校、傳承人、中小學共同編制《非遺美育課程標準化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三階遞進”課程框架:小學階段側重文化認知(如非遺故事繪本、簡易技藝體驗),初中階段強化技藝實踐(如跨民族紋樣共創),高中階段聚焦創新應用(如非遺元素文創設計)。《指南》中細化技藝傳授與思政滲透比例(建議6:4),明確不同學段案例選取標準(如低年級選用“民族團結”主題故事,高年級融入“共同體意識”深度解讀),確保課程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的適配度。
依托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非遺技藝數字基因庫,建立西部非遺資源轉化中心。組織東部師生赴新疆、廣西等地挖掘民族技藝(如彝族刺繡紋樣、苗族蠟染工藝),轉化為東部課程素材;同時將東部數字化技術(如3D紋樣建模、VR技藝演示)打包成“技術工具包”,下沉至西部學校,由東部師生遠程指導應用,形成“西部文化反哺東部課程、東部技術賦能西部教學”的雙向閉環。
深化“雙融雙促”教育模式,提升育人實效
創新師資協同模式,提高非遺教育的質量。推行“雙導師制”,實施“1名非遺傳承人 +1 名思政教師”結對機制。即傳承人負責技藝實操教學(如剪紙技法、彝族刺繡針法),思政教師同步解讀技藝中的文化內涵(如剪紙中的“團結紋樣”象征、刺繡中的“族群共生”故事)。每月開展1次聯合備課,每學期共同開發1個融合課程模塊(如《蠟染中的民族團結密碼》),確保技藝傳授與價值引領同步落地。
同時,科學衡量非遺教育的成效,設計“共同體意識成長檔案”,跟蹤記錄學生在文化認同度、民族情感親近度等指標的教育成效。通過問卷調查、作品分析、實踐表現等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非遺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構建“三維評價”體系,量化育人成效
設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長檔案”,在文化認知評估模塊,平臺整合非遺微課、虛擬仿真實驗等資源,分學段構建梯度化測試題庫。具體而言,小學階段以萊西木偶戲歷史、苗族蠟染紋樣寓意等基礎常識為核心,通過趣味問答、圖像匹配等形式強化認知;初中階段側重跨民族文化關聯,如解析膠東剪紙與彝族刺繡中吉祥符號的共性內涵,引導學生發現文化交融軌跡;高中階段聚焦深度解讀,如探究黃河流域非遺中“共生互助”的共同體精神,通過論述題、調研報告等形式考察對中華文化整體性的理解。平臺自動統計測試通過率、知識點掌握率,并結合學生提交的“非遺文化思維導圖”“跨民族技藝對比報告”等作品,綜合評估其對“多元一體”文化的認知深度,為課程優化提供數據支撐。
同時,通過構建“非遺實踐一產業轉化一教育反哺”的閉環生態,為評價體系注入實踐維度的量化依據,實現非遺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向賦能。構建以“非遺工坊+電商直播”為核心載體,組織學生深度參與非遺產品全鏈條開發,從傳統技藝研習到現代文創轉化,再到電商直播銷售,全程追蹤學生的參與度、創新設計貢獻值及產品市場轉化率(如直播銷量、復購率),將這些數據納入“實踐轉化”評價維度,量化考察其將文化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
此外,將產業收益按比例反哺教學研發,一部分用于升級“非遺美育云平臺”的評價功能(如開發AI自動評分系統、拓展跨區域數據比對模塊),另一部分投入非遺課程開發與雙師型師資培訓(如資助傳承人參與數字化教學技能研修),形成“教學培育人才一人才推動產業一產業反哺教學”的正向循環。這種閉環不僅為評價體系提供了真實可感的實踐數據支撐,更通過經濟效能的轉化,保障了評價工具的持續優化與育人成效的長效提升,讓非遺保護在量化評估中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同彰顯。
非遺作為中華文明的活態傳承,是連接東西部、凝聚民族情感的文化紐帶。站在新時代的坐標上,需以政策協同筑牢保障、以教育創新激活路徑、以技術賦能打破壁壘,推動非遺保護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深度融合,讓“多元一體”的文化基因在傳承創新中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復興注入深厚文化動能。
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的探索為這一命題提供了生動注腳,其“非遺美育進校園”實踐,通過跨區域課程共建、多元主體協同,生動印證了非遺作為文化紐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核心價值。面向未來,更需以政策協同凝聚合力、以技術賦能拓寬邊界、以評價創新提質增效,持續完善東西部協作機制,深化教育融合,推動非遺保護工作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唯有如此,才能讓非遺真正成為聯結東西部青少年情感共融、文化共生的時代紐帶,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持久文化動能。
(作者單位: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