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了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憑借其廣泛深邃、包容萬物的特性,在當今時代仍煥發著生機與活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內涵,對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建設文明中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豐富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智慧結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多元的思想觀念,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心中,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它不僅塑造了中國人民獨特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還為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積極探索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結合當下的發展趨勢,全面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把握我們黨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影響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從遠古時代的圖騰崇拜到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網絡文化,文化現象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何為“文化”?文化一詞內涵豐富,其概念的提出與界定,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周易》中指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為通過觀察天象來了解四季更替的次序,洞悉宇宙運行的規律;運用教育感化的方式實現對人類社會的治理,指出了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西漢劉向在《說苑·指武》中寫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由此,將“文”與“化”二字聯為一詞。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全部精神文化產品,從個體角度著,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知識修養;從集體角度看,展現的是一種集體的生活方式;從人類角度看,則是一種符號體系。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長期形成并傳承下來的文化模式、價值觀、信仰體系、生活方式和藝術表現等,它是一個民族歷史積淀和文化傳統的體現,也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傳統文化對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和社會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精神支柱,也是人們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依托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得以傳承和發展,保留其核心價值并融入當今時代,能夠推動社會進步,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邃圓融、博大精深,憑借其崇尚道德、注重禮教,和合共生、和諧統一,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獨特魅力,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凝練其內核,結合當今世情國情,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從“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民惟邦本、民貴君輕”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德刑相輔、儒法并用”到全面依法治國等,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力量之源,對蹄疾步穩推進文化創新、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價值意蘊增強文化自信的“奠基石”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堅定文化自信,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傳承,事關文化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同時強調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民群眾增強文化自信奠定基礎,為國家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打下堅實根基。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都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從歷史脈絡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綿延不絕、從未中斷,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無數中華兒女憑借勤勞勇敢的品質、自強不息的精神創造和延續了光輝燦爛、絢麗多彩的歷史文化。從涉獵內容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涵蓋領域廣泛,天文地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哲學思想等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治國理政思想的源泉,更是子孫后代寶貴的精神財富,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從文化價值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塑造人的品格、提升道德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持續激發人們內心的文化需要,進而增強文化創造力。從文化使命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加強文化交流互鑒,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力量。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非凡。它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激勵全體人民團結一心、奮勇拼搏,共同創造歷史偉業;能夠讓我們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使我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充分發揚斗爭精神;還能堅定人民的文化自信,踔厲奮發、自信自強,鑄就新時代的文化輝煌,共同奏響屬于中華民族的文明樂章。
建設文明中國的“催化劑”
文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發展的象征。只有國富民強,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人民群眾才有更多精力投身精神文明建設。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始終秉持崇尚精神文明的理念,與各民族進行平等友好交流,這既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延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發揮黨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各地積極響應號召,大力加強陣地建設,紛紛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同時,全力推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一系列文明工程建設工作有序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以文育人”的思想,具備育人功能,為當今文明中國建設貢獻了智慧與方案。正如《論語·學而》所言,“禮之用,和為貴”,強調以和為貴,凡事講究一個“和”字,如“和氣生財”“和睦相處”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這些思想非但沒有褪色,反而與時俱進,如今的“家和萬事興”觀念,為處理夫妻關系、鄰里關系等提供了基本準則,推動了文明家庭建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遇上“新時代”,結合的力量讓二者煥發新的生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吸收新的文明成果,結合時代國情豐富自身內涵;新時代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營造文化育人的社會氛圍,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國民素質得以顯著提升。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相互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催化劑”。
促進全面發展的“營養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在對物質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在民主、法治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力求做到全面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幸福指數不斷提高,文化活動日益豐富,思想觀念也隨之轉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人的健康發展提供精神滋養,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詩句為培養人們的愛國意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日常的愛國活動與之深入結合,讓人們在實踐行動中流露出真摯的情感,引導人們增強愛國意識,做堅定的愛國主義者。“百善孝先,兄友弟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促進了優良家風的形成以及高尚道德的養成。因此,應對孝親敬長的典型故事進行宣傳,鼓勵后人學習。“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接續奮斗,培養一批又一批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勵志青年。步入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不懈奮斗,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隨著物質生活條件逐步改善,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消費比重逐年攀升。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培養家國情懷、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辯證思維,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筑牢民族團結的“安全屏”
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在歷史演進中,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得以傳播、融合與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使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深入人心,各族人民的民族團結意識不斷增強。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我國西北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在西北地區文化建設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依托民族手工藝資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有利于形成別具一格、相互交融的文化發展格局。這不僅能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其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還能激發當地居民傳承和弘揚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同時,這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加強各族人民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讓各族人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感悟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諧共處,共同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
豐富文化思想的“動力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號召全體社會成員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科學理論引領文化強國建設,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升華理論,進而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擘畫了新時代文化工作的宏偉藍圖,為新時代文化宣傳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根本原則。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邏輯嚴密,從2018年8月提出“九個堅持”的規律性認識,到2023年10月明確“七個著力”的重要要求,這一思想與時俱進,并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發展,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自信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秉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盡顯文化特質。“親仁善鄰”“兼愛非攻”的外交理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等,都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傳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自覺抵御外來不良意識形態的干擾,增強文化自信,奮力建設文化強國。
2023年10月7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黨中央立足中華文化發展實際,擘畫中華文化發展藍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為我國各省域的文化創新以及各民族文化的求同存異、革故鼎新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對于增強文化認同,抵御各種不利于民族團結思潮的沖擊,筑牢少數民族意識形態安全防線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在中華大地營造濃厚文化氛圍,打造中華文化嶄新名片,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進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開啟文化強國建設新征程。文藝工作者應深刻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肩負起新的歷史文化使命,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根植中華大地,唱響時代強音,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價值意蘊。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