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41(2025)04-0048-06
1引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數字技術與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已成為數字化轉型與社會包容的重要議題。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既是縮小老年群體數字鴻溝、促進信息公平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全齡友好、包容發展的價值追求。當前,國內外圖書館界已開展了豐富多樣的適老化服務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但系統性的比較研究與理論提煉仍顯不足。本研究聚焦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的實踐圖景、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通過對比分析中外案例,力求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適老化服務理論框架,為推動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2發展脈絡:適老化服務的迭代演進
2.11.0時代:物理空間基礎改造(1980—2005年)
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發展的初始階段聚焦于物理空間的基礎性改造。美國1973年頒布的《康復法》第504條首次將無障礙設施納入法定義務[1],這一階段國際圖書館界適老化服務的核心特征體現為對老年群體生理需求的被動響應,改造措施集中于輪椅坡道等基礎硬件設施的安裝與建設。國內實踐則呈現出顯著的滯后性,直至1990年《殘疾人保障法》頒布,公共圖書館才開始推進無障礙改造工程,但多數項自停留于功能補缺,缺乏對用戶行為特征的精細化考量[2]。這種以“物理適配”為核心的改造模式,本質上是對傳統圖書館服務缺陷的補救性修正,其局限性在于將老年群體視為特殊化服務對象,尚未觸及適老化服務體系的系統性構建。
2.22.0時代:數字資源初步適配(2006—2015年)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與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加速推進,圖書館適老化服務進入2.0時代,核心特征是數字資源的初步適配。北歐一些國家的地區圖書館在此階段表現突出:瑞典皇家圖書館開始系統性地為老年人提供數字素養培訓課程,幫助其掌握基本的信息檢索與利用技能;丹麥皇家圖書館推出“數字導師”計劃,通過代際協作機制探索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的融合[3]。國內實踐雖起步較晚,但也在2010年前后迎來突破期,以上海圖書館“老年數字門戶”為代表的試點項目嘗試通過字體放大、語音朗讀等基礎功能縮小數字鴻溝[2]。然而,這種“界面簡化\"策略雖提升了老年用戶表層操作的便利性,卻仍局限于工具理性層面的功能修補,忽視了對老年群體數字素養的培育。
2.33.0時代:智慧服務系統整合(2016年至今)
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的日趨成熟,推動適老化服務進入系統性重構的新階段。國際前沿實踐中,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的“銀發數字服務項目”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其通過智能推薦系統、虛擬現實閱讀空間等技術手段,構建了全方位的老年用戶服務生態[2]。我國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在這一階段也迎來了快速發展期。以天津中新友好圖書館的全場景適老化改造為例,其創新性不僅體現在AI語音導航、智能書架等單點技術突破,更在于通過數據中臺實現了老年用戶行為特征的動態感知與服務資源的精準匹配[45]。同時,深圳圖書館、杭州圖書館等也積極探索數字技術賦能適老化服務的多種路徑,但總體上仍存在技術導向過強、人文關懷不足的問題,智慧服務的溫度仍有待提升。
3實踐圖景:全球服務的多維對照
3.1硬件適配:設備設施的適老化改造
智慧圖書館的適老化硬件建設呈現出從傳統無障礙設施設置向智能環境整體營造的演進趨勢。2019年,紐約公共圖書館推出“全齡賦能”適老化服務空間,該空間引入了環境智能感知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并自動調節圖書館內的光線、溫度、濕度與噪聲水平,為老年讀者創造舒適的閱讀環境。同時,該館還采用了“隱形適老化”理念,所有智能設備都被巧妙地融入家具與設施中,緩解了老年用戶的技術焦慮[6]。而上海浦東圖書館于2021年開放的“銀齡友好空間”雖配備了面向老年人的智能觸控書架、健康監測座椅等大量前沿科技設備,技術含量極高,但這些高科技設備的實際使用率卻不盡如人意,部分老年讀者表示“不會用”,也“不敢碰”[7]。可見,只有在配備適老化硬件的同時提供相應的使用引導,幫助老年人養成使用習慣,智能設備的服務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此外,適老化硬件應秉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技術巧妙地融入老年人熟悉的環境中,使技術為服務賦能,而非成為干擾因素。
3.2軟件優化:數字鴻溝的跨越路徑
數字鴻溝是阻礙老年群體融人智慧圖書館環境的核心障礙,如何跨越數字鴻溝逐漸成為國內外圖書館界討論與關注的焦點。丹麥奧爾胡斯公共圖書館創新性地開發了“數字階梯”學習體系,將老年人的數字學習過程細分為認知、嘗試、熟悉與創造四個漸進階段,并為每個階段配套不同的軟件工具與學習方法[8]。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的“關愛夕陽”老年課堂公益培訓服務則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發展路徑。該項目制訂全國統一的老年人數字素養評估標準與培訓大綱,并通過“國圖公開課”平臺向全國圖書館輸出標準化培訓課程包與教學資源庫等培訓內容,力求在短期內快速提升老年群體的整體數字能力[9]。對比以上兩館在數字鴻溝跨越策略上的差異可以發現,前者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數字素養基礎,可以更加注重個性化、深層次的能力培養;后者則面臨更為緊迫的普及任務,需要通過更加規范化、集約化的方式快速提升老年群體的基礎數字素養。
3.3場景重構:社交功能的嵌入式設計
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的場景重構,尤其是社交功能的嵌入式設計,反映了圖書館從單純的信息提供者向社區文化賦能中心的角色轉變。新加坡淡濱尼圖書館于2018年開啟的“智慧銀發社區”項目為這一轉變提供了典范性案例。該館設計了一套融合了智能書架推薦、共讀空間預約、興趣匹配等多種功能在內的“社交觸發”系統,能夠自然地引導具有相似閱讀興趣的老年用戶相互認識并展開交流[10]而杭州圖書館自2023年投入使用的老年健康分館采取了不同的服務設計路徑。該館開辟了專門的老年社交空間,并配備了智能桌面等設備,定期組織老年讀書沙龍、老年手工活動等活動,引導老年人圍繞特定主題展開交流互動[11]。以上兩館的實踐都表明,社交功能已不再是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的附加項目,而是融入服務全過程的核心元素。淡濱尼圖書館的經驗啟示我們,技術應服務于社交而非取代社交,智能化設計應尊重老年人社交的自主性與多樣性;杭州圖書館的經驗則表明,社交功能的嵌入應考慮本土文化特點與老年人的習慣偏好,通過有組織的引導激發老年群體的參與熱情。
4現實困境:本土化實踐的服務挑戰
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在實踐過程中遭遇了技術懸浮、制度碎片、主體缺位等一系列結構性難題,
這些現實困境不僅影響著適老化服務的效果與老年用戶的體驗,更制約著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體系的健康發展。
4.1技術懸?。褐悄茉O備的使用壁壘
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在國內實踐中呈現出明顯的“技術懸浮”現象,即智能設備與老年用戶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嚴重脫節。通過對國內29家各級公共圖書館智慧適老化服務的網絡調查與實地調研發現,雖然大多數圖書館已配備了智能導覽系統、大數據推薦終端等現代化設施,但老年用戶的實際使用率卻普遍偏低。深圳圖書館為適老化服務改造投入大量資金,購置了博看有聲一體機、喜馬拉雅聽書機等前沿技術產品,然而問卷調查顯示,僅有不足10% 的老年用戶能夠相對熟練地使用這些設備[12]。廈門市圖書館的智慧閱讀助老服務雖為老年讀者配備了功能齊全的智能終端,但問卷調查顯示,老年用戶實際只使用了其中不到 30% 的功能,大部分高級功能淪為界面上的裝飾。功能冗余與服務錯位不僅浪費了圖書館的技術資源,更增加了老年用戶的認知負擔與使用障礙。在圖書館適老化服務3.0時代背景下,如何銜接技術應用與用戶體驗之間的斷層,實現智能技術的有效著陸與深度融合,已成為圖書館適老化服務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4.2制度碎片:政策協同的供給不足
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在國內發展進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制度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現為相關政策缺乏統籌規劃、標準體系不健全、部門協同機制不足等多種問題。在國家層面,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衛生健康委、科技部等多個部門均出臺了涉及老年人文化服務與智能技術應用的政策文件,但各部門政策側重點不同,協調機制不暢,導致圖書館在推進適老化服務時面臨多元標準[13]。而在地方層面的政策執行上同樣存在斷層現象,省級圖書館與基層圖書館在智慧適老化服務的標準理解與資源獲取上差距明顯。調研數據顯示,在國內29家開展智慧適老化服務的公共圖書館中,近 65% 的基層圖書館表示“很難明確具體政策要求”,僅憑經驗推進相關工作;超過 70% 的圖書館認為“缺乏可操作的實施指南是制約適老化服務質量提升的主要障礙”。制度碎片化致使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呈現出“供給分散、質量不均、發展不平衡”等現狀,嚴重制約了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的服務水平提升。
4.3主體缺位:多元參與的機制缺失
當前我國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面臨明顯的主體缺位問題,主要表現為服務供給中政府主導色彩過重、市場主體參與不足、社會組織力量薄弱、老年群體自主性不強等多重失衡現象。圖書館與企業合作多停留于設備捐贈層面。譬如,一些圖書館與科技企業聯合舉辦“數智設備展覽”,展示AI咨詢機器人、智慧閱讀屏等設備,但合作限于展品提供與技術演示,未涉及系統開發或服務模式創新。在基層服務中,多元主體協同缺位有可能直接導致服務斷層,如因企業技術維護缺失、社會組織支持不足等原因,一些基層圖書館內的自助設備在出現故障或損壞后被迫撤館,用戶提出的分區管理需求也未被采納。主體缺位最終導致智慧圖書館適老服務缺乏創新活力,服務模式趨同,難以充分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5發展路徑:協同創新的三維框架
困境與機遇往往相伴而生,當前的挑戰恰恰為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構建既符合國際趨勢又契合中國國情的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體系,是當前圖書館界面對的重要課題?;谇拔牡姆治雠c思考,本章將從技術下沉、制度整合與主體激活三個維度提出協同創新的三維框架(見圖1),探索我國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的突圍路徑與發展方向,為構建包容普惠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助力。
5.1技術下沉:適老化設計的普惠化改造
面對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中的技術懸浮困境,技術下沉是關鍵破解路徑。技術下沉并非簡單降低技術含量,而是通過重構技術與用戶的交互關系,實現技術應用的普惠化。適老化服務的技術下沉需要在設計理念、應用場景與使用體驗三個維度進行系統性變革。在設計理念上,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技術的開發應基于老年用戶的實際使用習慣與認知特點,并將老年用戶納人服務全流程設計環節。在應用場景上,智慧圖書館應根據老年用戶的數字素養水平、健康狀況與服務需求,建立基礎型、進階型、專業型三級技術應用場景,并設計相應的過渡機制,引導老年用戶逐步提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在使用體驗上,智慧圖書館應配備專門的技術指導員,提供一對一的使用引導與問題解答服務,同時培養有經驗的老年用戶擔任志愿指導員,建立同伴共學網絡。廣州圖書館利用自身的服務優勢,聯合《南方都市報》發起“廣圖·藍馬甲公益行”系列活動,為技術下沉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該項目建立了老年用戶參與的全周期設計機制,從需求調研、原型設計到用戶測試,全程邀請不同年齡、不同數字素養水平的老年讀者參與,使技術開發更貼近用戶實際,有效降低了老年群體的數字技術使用門檻[14]
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協同創新中國方案
圖1智慧圖書館適老服務協同創新三維框架

最終目標:構建包容普惠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5.2制度整合: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
制度整合不僅是對現有政策資源的重組與優化,更是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針對政策分散、標準不一、協同不足等問題,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的制度整合應重點圍繞頂層架構設計、標準體系建設與協同機制構建三個關鍵環節展開。在頂層架構設計方面,可考慮由國務院老齡工作委員會牽頭,聯合文化和旅游部、民政部、科技部等相關部門,共同制訂《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責任分工與保障措施,為各地區、各層級圖書館適老化服務提供統一的政策指引。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應構建智慧圖書館適老服務標準體系,實現標準統一與規范協調。在協同機制構建方面,智慧圖書館的適老化服務須打破部門壁壘與數據孤島現狀,建立圖書館與相關領域的資源共享與服務協作機制。例如,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出臺《公共圖書館老年讀者服務規范》,形成了跨部門協同的政策合力;遼寧省圖書館參與起草的《公共圖書館適老服務規范》細化了適老服務的具體指標,包括無障礙設施、適老化設備配置標準等定量指標,為圖書館適老化服務提供了可測量、可評價的實施依據。
5.3主體激活:社會力量的參與激勵
破解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中的主體缺位困境,需要通過系統性的主體激活機制,調動多元社會力量參與服務共建共治,形成多維治理格局。針對政府主導過重、市場參與不足、社會力量薄弱、老年群體自主性不強等問題,主體激活應著力于政府角色轉變、市場主體引入、社會力量培育與老年群體賦能等關鍵方向。在政府角色轉變方面,政府部門應減少對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的直接供給與微觀干預,轉而加強政策引導、標準制訂等宏觀調控職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市場主體引入方面,智慧圖書館可設立適老化服務創新基金或專項補貼,支持企業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技術產品與服務方案。在社會力量培育方面,智慧圖書館可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等方式,吸引不同年齡段、不同專業背景的志愿者參與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志愿活動,形成專業志愿者與普通志愿者相結合的服務網絡。在老年群體賦能方面,智慧圖書館應轉變傳統的服務思維,通過設立老年用戶建議征集渠道等方式建立老年用戶參與機制,確保老年群體的聲音能夠真正融入服務設計與決策過程。例如,杭州市以“資格庫招標 + 動態監管”的模式推動適老服務社會化。2016年,該市遴選6家服務商與各城區按需簽約;2018年,該市強化績效評估,按服務類型進一步明確了智慧養老二類、三類服務積分表,同時將服務商的服務內容和服務質量(包括服務滿意率、服務商誠信度)納入考核機制,逐步實現政府從執行者向監管者的順利轉型[15]
6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發展歷程、實踐圖景與現實困境的系統分析,提出了技術下沉、制度整合與主體激活的適老化服務協同創新三維框架,旨在推動我國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研究表明,智慧圖書館適老化服務應秉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技術視為服務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應構建完整的政策標準體系,實現多部門協同與資源整合;應激發多元主體活力,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老年用戶融入的共建共治格局。唯有如此,智慧圖書館才能在數字化與老齡化雙重趨勢交織的時代背景下,成為聯結老年群體與數字世界的溫暖紐帶,為老年人提供平等、便捷、舒適的信息獲取途徑與文化體驗環境,讓智慧之光溫暖每一位老年人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肖菊英.美國《康復法》要點述評及其啟示[J].現代特殊教育,2011(6):42-44.
[2]余海寧.殘疾人保障法及其法律責任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簡介[J].人民司法,1991(5):45-46.
[3]姜燕輝.比較視域下公共圖書館參與老年人數字素養培育的路徑構建[J.圖書館,2025(3):78-86.
[4]時晨.日本公共圖書館老年服務的發展歷程、特點與啟示[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5,34(1):58-67.
[5]陳媛媛,謝娟玲.健康中國視域下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適老健康信息服務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25(1):43-50.
[6]周歡.技術·空間·身體:圖書館“數智適老”新質 發展論析[EB/OL].[2025-04-20].http://kns.cnki.net/ kcms/detail/43.1031.G2.20250416.1159.002.html.
[7]王鈺.淺析公共圖書館智慧助老的發展:以上海浦東圖書館為例[J].中國報業,2024(5):254-256.
[8]屠淑敏,瑪麗·奧斯特加德.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丹麥奧爾胡斯公共圖書館館長訪談[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7):5-15.
[9]金燕,劉子琦,畢崇武.信息無障礙背景下的App適老化改造研究[J].現代情報,2022,42(8):96-106.
[10]譚淑,周樹斌,吳艷飛,等.新加坡公共圖書館數字素養教育的實踐與啟示[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44(12):28-30.
[11]胡海榮.以高質量發展助力精神共富:浙江省公共圖書館“十五五”展望[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5(3):4-8.
[12]付克頂.社會老齡化視域下圖書館老年人信息服務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7):122-128
[13]曾粵亮,何星,朱明怡,等.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適老化建設政策研究[EB/OL].[2025-04-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448.G3.20250415.1622.006.html
[14]廣州圖書館.廣州圖書館普及數字培訓,升級助老服務:記“廣圖·藍馬甲公益行”系列活動[EB/OL].[2025-
08-16].https://www.gzlib.org.cn/hdActReport/191507.jhtml.
[15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監管考核暫行辦法[Z].杭民發[2017]371號,2018-01-11.
[收稿日期]2025-04-22
[作者簡介]于匯瀛(1988—),女,本科,館員,黑龍江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