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轉型面臨復雜多變、不確定性高的背景,如何在不確定中把握確定性是我國能源轉型必須厘清的難題。以高比例(近)零排放能源為主將是未來轉型發展方向。
當前,國內外宏觀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更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在此大背景下,我國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也同樣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成為我國能源轉型和“雙碳”戰略必須厘清的重大難題。
一、我國能源轉型面臨的背景
筆者將我國能源轉型面臨的國內外政治經濟背景總結為兩個關鍵詞,一是復雜多變,二是不確定性高。并以“5個半多層”嵌套結構來對此加以描述分析,即:1個大圈、2個半中圈、2個小圈。
“1個大圈”即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這一大圈的主要特點就是不確定性。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支持下,未來全球技術進步將以過去十倍以上的速度快速迭代,全球科技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我國新質生產力概念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的四個關鍵詞: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也是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四大核心詞。在此大背景下,能源與“雙碳”技術的進步同樣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要準確把握未來發展大方向,深度分析與研判是重要前提。
“2個半中圈”即我國發展階段、“雙碳”戰略,以及美聯儲貨幣金融周期。
“中圈一”即我國當前正處于中等收入經濟階段,未來10至15年將邁進高收入經濟體行列,如果沒有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產業機構和社會結構變革將是基本確定的。但在技術變革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產業變革也將出現明顯的不確定性,一產的二產化,二、三產的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發展等均是其主要表現形式。筆者曾在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提及這種影響,即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將顯著提升一產和三產的勞動生產率,顯著改變二產勞動生產率增長明顯高于一產和三產的狀況。這對各主要經濟體的能源轉型,以及全球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進程,也將產生巨大影響與沖擊。
“中圈二”即我國“雙碳”戰略。我國已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戰略。2024年7月30日,國辦發[2024]39號《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明確提出碳達峰后,實施以總量控制為主、強度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建立省市兩級與重點行業碳中和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并在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中得以確認。在全球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碳排放總量控制難度最大的時期將是“十六五”和“十七五”階段,2040年后,全球能源和“雙碳”技術經過多年的加速迭代,很多關鍵性技術將逐步實現市場化,碳排放總量控制或將變得更為容易。
“半圈”為美聯儲貨幣金融周期。由于2024年9月美聯儲剛剛步入降息通道,未來6至8年將利好全球經濟和金融發展,因此,筆者將其算為半圈。按以往的周期規律看,國際油價等全球大宗商品在此周期中將出現明顯上漲,但因前階段美聯儲加息周期中,全區大宗商品價格并未出現明顯下降,國家油價降至80美元每桶后又出現反彈,黃金價格則一路上漲,因此,在美聯儲降息周期中,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出現明顯波動趨勢,并與“特朗普2.0”沖擊相疊加,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將變得錯綜復雜和更加難以預測。
“2個小圈”即“特朗普2.0”與我國宏觀經濟環境。
“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是西方媒體對“特朗普2.0”的主要評價。盡管“特朗普2.0”驅逐非法移民、對外發動關稅戰,對內實施“大而美”減稅法案,都會起到促進通脹的作用。但其上任之初就開始實施的與其“1.0時期”一樣的放松環境規制,大力開采頁巖油氣的美國優先政策,將起到明顯壓低全球能源價格的作用。新能源技術,特別是光伏技術會否如“1.0時期”一樣,在全球低能源價格的壓力下,出現明顯的技術突破,特別是以只有單晶硅多晶硅成本1/5至1/3的過氧化物光伏(2024年麻省理工學院評選的繼人工智能后第二大最具潛力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代光伏技術,使得可再生能源市場再次得到巨大發展,整個能源結構將會因此產生巨變。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正處于復雜時期。2025年上半年,我國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7.2% ,結果明顯超出預期,下半年將面臨“特朗普2.0”不確定性影響,中美經貿談判的結果將對下半年出口增長產生明顯影響。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5.0% ,促消費擴內需成效明顯。投資方面,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 11.2% ,盡管國家明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 4.6% ,制造業投資增長 7.5% ,但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87萬億元,僅同比增長2.8% 。雖然我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已基本擠掉,房屋銷售價格和銷售量在去年10份已基本觸底企穩,但房地產投資仍將長期處于負增長區間,因其與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品密切相關,必將對我國總體能源消費和碳排放走勢產生明顯影響。再加上“十六五”期間要由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轉向總量控制為主,其對“十五五”期間我國能源轉型的影響將更為復雜多變。
二、未來我國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上述“5個半圈層”的復雜國內外大環境影響下,我國未來能源轉型和低碳發展存在著若干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能夠確定的是高比例(近)零排放能源為主的轉型發展方向,未來將以高溫氣冷堆、快堆等新一代核能技術為主,核聚變能否在碳中和目標年之前實現商業化仍存在諸多未知數。與之配套的將是風電、光伏等可再生技術大規模應用,特別是以過氧化物光伏和鈣鈦礦為主的第三代光伏技術在2030年前后將進入商業化發展階段,屆時不僅我國能源結構將迎來新一輪巨變,新型儲能、煤電調峰等配套產業也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在第三代光伏技術市場化的基礎上,結合堿性電解水(AEM)、管道輸氫等技術的商業化可能,氫這一新型液體燃料的使用成本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傳統的燃料乙醇等生物質液體燃料相比能否具有市場競爭力,將基本決定其未來市場前景,也將決定我國未來能源結構及液體燃料發展方向。
車網互動同樣是一個重要方向,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進步,汽車作為智能終端和儲能單元的作用將日益凸顯,充電后的行駛里程也將由目前的三四百公里增長至1千公里左右, 95% 以上的電池容量將成為儲能與車網互動的重要資源,隨著我國相關試點示范項目的進行,未來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第三代光伏技術市場化后,家庭與企業都將成為重要的車網互動場所,儲能與煤電調峰的壓力也將大大減輕
智能社會對產業發展的要求是生產的柔性化和靈活化,個性化生產與定制也是重要方向之一。而生產的柔性化和靈活化也正是新一代光伏技術發展對負荷側的更大要求,更加注重在數字化智能化基礎上的“荷隨源動”,并采取各種政策加以推動,特別是新技術新工藝的柔性化和靈活化發展,將成為我國負荷側應對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2030年前我國實現碳達峰后,省市兩級與重點高耗能行業碳排放總量控制與考核。地方與企業在制定“十五五”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這一重大轉變的潛在影響與沖擊,否則將會嚴重影響“十五五”規劃的質量與可行性。
此外,綠色供應鏈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方向,產業鏈下游企業對中上游配套產品的碳減排將逐步有所要求,不僅有綠電直供、PPA等不同程度要求,而且對第三方核查認證機構也有不同要求,因此,我國在能源轉型與低碳發展進程中,必須對此予以高度重視,特別是在電網改革發展中,要以支持經濟和產業發展為第一要務,加快綠電直供等試點示范,為未來轉型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
作者簡介:崔成,民革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蔣天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