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財務共享服務系統是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規范經營的重要途徑,其核心是推動財務工作標準化、集中化、自動化,促使財務職能朝著流程化、平臺化的方向轉變。而財會監督是保障企業經濟活動合法合規、防范財務風險的關鍵機制。依托真實、完整和可追溯的信息基礎,財會監督可以對企業的財務行為進行全過程檢視和制度性約束。在共享經濟時代,構建財務管理體系時,財會監督職能會出現弱化,財務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也會隨之減弱。企業要實現財會監督與財務共享服務兩者協同,需打通數據壁壘、重構組織職責、構建嵌入式監督機制,從而實現效率提升和風險防控的有效統一,促進企業財務治理體系朝著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財會監督與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的融合基礎
一是財會監督的職能定位與運行機制。財會監督是企業財務治理的關鍵環節,肩負著保障會計信息質量、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推動資金規范運用等諸多責任。財會監督是以財經相關法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及財務流程執行規范等為支撐,以制度控制、
企業要實現財會監督與財務共享服務兩者協同,需打通數據壁壘、重構組織職責、構建嵌入式監督機制,從而實現效率提升和風險防控的有效統一。
流程約束及信息反饋為主要內容的監督體系。其中,制度監督重在財務行為的合規性,流程監督重在財務活動的全過程控制,信息監督通過報表、數據和業務分析等手段,發現并解決潛在的風險。財會監督是否有效,取決于會計信息是否及時,體系是否聯通,監督機制的嵌入是否深入。只有以財務數據真實、完整和可追溯為前提,才能確保財會監督職做到閉環管理和風險預控。
二是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的核心邏輯與運行特征。財務共享服務系統是企業財務集中化、流程再造與信息自動化相結合的平臺,其實質是通過標準化流程與集約化操作來提高財務管理效能。財務共享服務系統通過統一的標準,對財務的報銷、支付、核算和發票處理等財務活動流程進行重新構建,實現財務數據集成處理、業務操作過程的閉環。從運行機制來看,財務共享服務強調服務導向與效率導向并重,并注重信息的處理速度和準確性。值得注意的是,財務共享服務系統雖然提高了財務工作的效率,但是在客觀上對財務風險識別等監督活動構成挑戰,這使得財會監督與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的協同變得更為重要。
綜上所述,財會監督與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的融合勢在必行。財會監督和財務共享服務雖然功能定位和目標導向不同,但二者對企業財務治理體系的互補性較強。財務共享服務系統以集中式平臺提供監督活動的數據基礎、流程接口及實時監控,在財務信息集成及處理可視化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而財會監督的納入可以以系統標準化操作為基礎,強化財務風險識別能力與內部控制深度。財會監督和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的整合并非功能上的簡單疊加,是監督機制在系統流程上的重新設計和定位,核心是建構貫穿整個業務流程的嵌入式監督邏輯。它突破了過去“事后補救”監管方式的限制,能夠實時審視財務行為并進行系統干預。
財會監督與財務共享服務系統融合面臨的挑戰
一是監督機制弱化與流程自動化之間的矛盾。財務共享服務系統主要依靠流程自動化來促進業務處理,并借助規則配置及技術手段進行標準化操作。該模式雖然促進了財務工作效率,但減弱了人工判斷對復雜業務的把關作用。財務共享服務系統注重形式合規的判斷,而缺少對業務本質的深度辨識,很難發現虛構事項和關聯交易的隱藏性風險。一些企業在報銷和支付過程中,完全依賴財務共享服務系統而忽略了交易背景的實質性審查,造成財務監管功能空轉甚至缺失,弱化了財務監管的風險防控能力。
二是因職責劃分混亂而導致監督落地受阻。財務共享服務系統在組織上將分散的財務職能集中處理,這使得原有的相關部門對財務業務的審核與監督的責任鏈發生變化,導致業務部門和財務共享服務系統之間的流程接口處容易產生邊界模糊和職責交叉等問題,部分業務出現監管空白。因此,如果監督責任在組織架構上沒有被清晰地分割出來,就會造成審批流轉和風控配置的脫節,以及制度安排和實操的錯位。
三是系統割裂與“數據孤島”制約了財務監督的協同。財務共享服務系統大多以模塊化的方式構建,財務、預算、審計和內控等模塊通常由不同的廠家研發或者不同的業務團隊自主調配。數據缺乏統一標準以及接口不暢等問題構成了“數據孤島”。監督部門很難在統一界面上調取到完整的業務鏈條數據,且關鍵控制節點信息不可溯源和認證。同時,財務行為和預算執行、合同履約、資產管理等邏輯聯動得不到展現,極大地制約了監管的精準度。
財會監督與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的融合路徑
首先,應構建嵌入式監督機制。建設嵌入式監督機制,關鍵是要在財務共享流程中深度融合監督邏輯,并對關鍵業務節點進行把控。這就需要從監督的視角重新設計財務共享服務流程,將業務規則、審批權限及風險提示條件固定化,并將控制要求嵌入流程。通過配置智能識別模型對發票重復報銷、超標準支出,以及合同條款異常等情況進行自動預警條件設置,從而實現財務共享服務系統對財務活動各個環節的動態校驗和提示。同時,財務共享服務系統以數據驅動實時監測多維度異常指標的聚合呈現,可實現財務風險趨勢追蹤的即時響應,促進監督機制由事后審計轉向事中干預。
其次,應推動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組織架構調整與財會監督職責的清晰界定。財會監督能否在財務共享模式中有效發揮作用,取決于其組織職能是否劃分明確。企業的財務監督崗位需要由“外圍輔助”向“流程內嵌”轉變,應建立具有獨立監督職能部門,融入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的組織架構,保證其在財務業務處理鏈條上的審核和干預權限。同時,對于各業務單位,財務共享服務系統和財管部門之間的職責邊界應通過制定相關制度來加以明確,并在初審、復核、監控和評估過程中明確具體職責歸屬。此外,還應建立監督評估機制,將監督發現的問題和整改效果與部門的績效考核相結合,確保監督的責任明確到每個人,從而構建“發現一反饋一追責一改進”的完整工作流程。
最后,應推動財務共享服務系統與監督平臺的智能化建設。促進財會監督和財務共享服務系統技術架構深度融合是財務協同監管實現的基礎。這需要企業開放財務、預算、合同、資產和審計等系統數據接口,并建設統一的數據標準和傳輸機制,以實現財務監督平臺關鍵業務數據的實時讀取。同時,應以業務場景為基礎,搭建智能監督引擎,并借助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完成非結構化數據分析,提高監管效率。此外,財務監督平臺應支撐審批鏈條、異常行為和關鍵指標等可視化分析,且具有業務穿透、行為溯源和責任追蹤等功能,這樣才能在技術上打造具有縱深監管能力的“數字化監督中樞”。
財會監督和財務共享服務系統的目標導向和運行機制的不同,決定了二者在整合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通過建立嵌入式監督機制、厘清組織職責邊界、優化系統架構整合、加強制度和文化協同等多項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財務監督效能。總之,財會監督與財務共享服務體系深度融合是增強企業治理能力、促進財務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關鍵。企業應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優化治理機制,加速形成數字驅動、風險導向和動態響應的智能化財會監督格局,最終構建安全有效的財務運行生態。
(作者單位:中國華電集團財務共享北京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