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這座花園城市中,古樹以其獨特的姿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城市添彩,為市民帶來無盡的驚喜和感動。
在北京這座充滿現代氣息的國際大都市中,古樹名木以獨特的魅力,扮靚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些古樹是古都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見證者,是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也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和中軸線歷史文化的重點保護對象,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生態、科學價值,承載著廣大市民的鄉愁情思。多年來,為了讓首都的“古樹活起來”,北京高度重視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工作,通過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關注古樹、保護古樹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這不僅為城市的居民帶來了寧靜與美好,更為首都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扮靚首都花園城市。
古樹為城市帶來生機與活力
在延慶區大莊科鄉霹破石村,全市唯一的毛徠古樹成為一大亮點,為該村增添了豐富的綠色生態文化內涵;在偏遠的密云區新城子鎮蘇家峪村,一株580歲的古流蘇樹成為了“網紅”,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觀賞與打卡;懷柔區雁棲鎮北灣村因古丁香樹而聞名,成為北京最美的丁香村之一…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公園故居,隨處可見那些歷經風雨的古樹,它們枝繁葉茂,郁郁蔥蔥,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堅韌。北京作為名副其實的古樹之都,擁有著豐富的古樹名木資源。這些古樹名木不僅分布集中,而且底蘊深厚。2024年10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發布了全市古樹名木的基本情況,根據古樹名木資源調查數據統計,北京擁有古樹名木4萬余株,整體長勢正常。古樹名木分布于全市16個區,其中一級古樹(樹齡在300年以上)6100余株,占總數的 15% ;二級古樹(樹齡在100年以上)34000余株,占總數的82% ;名木1300余株,占總數的 3% 0同時,北京古樹名木樹種多樣,主要為側柏、油松、檜柏和國槐,占全市古樹名木總量的 93% □
千年古樹承載了北京發展的歷史文化,記錄了北京深厚的文化積淀,更彰顯了北京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首都功能。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年親自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多次對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北京4萬余株古樹名木,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默默見證著北京歷史變遷,講述著北京歷史脈絡,承載著廣大市民的鄉愁情思,是獨一無二的自然文化遺產,珍貴且難以復制。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空間布局,根據全市古樹名木分布特征,北京提出“一核、一區、四片、多點”的古樹名木保護格局。“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區;“一區”指“三山五園”及周邊片區;“四片”指位于昌平區的明十三陵、房山區的上方山、懷柔區的紅螺寺和密云區的白龍潭四片大型古樹群落;“多點”指除上述集中分布區域之外,散落于北京其他區域的古樹名木。
古樹保護非一朝一夕,關鍵要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為此,北京市園林綠化相關部門深入貫徹《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及時出臺和修訂了《〈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編制出臺《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規劃(2021年一2035年)》。同時,陸續出臺并修訂了古樹名木評價、日常養護、搶救復壯、快速診斷和防雷避雷等6部地方標準規范,形成較為全面的法規標準體系。與此同時,北京還積極將古樹保護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等對接,出臺了《首都功能核心區古樹名木保護行動計劃(2021年—2022年)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做到古樹保護與城市發展攜手并進。
現代科技賦能讓古樹煥發新生機
8月的北京烈日炎炎,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的技術人員正忙著給行道樹“做體檢”,在人行道上架起激光雷達設備,隨著設備一點點轉動,在屏幕上泛著藍光的樹權模型中,一根向馬路方向傾斜 45° 的枝干被判定為存在著風險,這根樹枝有“骨折”風險,行道樹一旦“骨折”,就有可能砸傷行人。隨后,通過建立三維模型,計算出了最佳修剪方案。2021年,北京開展了全國首次大規模區域性古樹名木體檢。通過采用高科技摸清了全市古樹名木資源家底和生長狀況,形成“一樹一檔”體檢報告,每株古樹名木均實現GPS定位,為精細化保護與管理古樹名木提供數據支撐。
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也正在改變古樹保護的樣貌。在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一個為古樹建立“孿生檔案”的項目正在推進。該項目通過引入激光雷達等多元遙感技術,采用“空地一體”模式采集高精度三維點云及高清影像數據,精準提取古樹的幾何參數、生境特征及生長環境數據,建立了古樹“數字孿生”檔案,用現代科技溫柔守護古老生命,為每棵古樹建立一個數字分身。
此外,“無損傷古樹樹齡測定”是北京的一項重要技術創新。確定古樹樹齡,是科學保護古樹的前提和依據。對于活體樹木,傳統的樹齡測定方法是“打樹鉆”取樣測定——在樹干胸徑位置處鉆取貫穿樹干的“樹芯”,取出直徑5毫米粗的年輪樣條,用顯微鏡計數樣條上的年輪。而“無損傷古樹樹齡測定”技術,可通過枯死的分枝推算古樹樹齡,完全不會影響古樹的正常生長。該技術為全國首創,已為國內多家單位提供樹齡檢測服務。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為古樹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采用新科技為古樹“做體檢”、建立“孿生檔案”“無損傷樹齡測定”就是最好的證明。近年來,北京積極發揮首都人才、資源優勢,建立了“古樹健康保護國家創新聯盟”,籌建了“國家林業草原古樹健康與古樹文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提高了全市古樹名木的保護研究水平。在古樹保護中,北京注重科技引領,聚焦解決技術難點問題。特別是在古樹復壯和健康診斷方面,北京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加強樹齡測定、空腐檢測、衰弱原因分析等科研攻關及新技術應用,為古樹健康生長制定科學有效的“一樹一策”保護復壯方案。
為提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信息化水平,北京還研發了“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智慧管理平臺”,包括古樹名木檔案資料管理以及日常巡護、養護、復壯、巡查問題反饋等管理模塊。該平臺服務于市區園林綠化主管部門、管護責任單位、日常養護及復壯工作人員,可實現對全市古樹名木資源的動態管理,使古樹名木的保護實現“發現一株,確認一株,登記一株,保護一株”。
此外,2024年9月,通過采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北京還建立了全國首個古樹數字博物館——北京古樹數字博物館(體驗版)。該館基于真實地貌和古樹地理分布,匯集全市16個區的代表性古樹,采用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技術助力,為古樹打造專屬“身份證”。進入博物館的古樹三維展示頁面,觀眾仿佛就站在古樹面前,通過選擇前進、后退,或圍繞古樹行走,了解古樹年齡、樹高、樹種、位置等信息。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北京4萬余株古樹名木的故事,身臨其境感受北京綠色文物的魅力和生機,激發市民參與古樹保護的熱情。
創新推進古樹名木整體保護試點建設
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重要的人文和自然遺產,被譽為“活文物”。保護古樹,不能限于保護單株古樹,也要保護其周圍整體生境。2021年以來,為進一步做好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北京市各區開始創新推進古樹主題公園、保護小區、古樹街巷、古樹社區、古樹鄉鎮、古樹村莊等“古樹名木整體保護試點”建設,在保護古樹本體的同時,對古樹的生長環境進行提升,努力拓寬古樹營養面積,拓展保護空間,讓“活文物”更加健康長壽。同時,結合古樹歷史文化和自身特點開展相關宣傳設施建設,讓人們在欣賞感受古樹美的同時,也了解古樹蘊含的歷史文化,學習關于古樹的科學知識,讓更多市民親近古樹、愛護古樹。
密云區新城子鎮的“九樓十八權”古柏是北京地區樹齡最長的古柏,有“京城樹王”之稱。

走進密云區新城子鎮新城子村,路邊挺立著的一棵巨大柏樹引人注目。這棵古樹據推斷樹齡有3500年,至今仍枝繁葉茂,林木參天,粗壯的樹干要好幾個人伸臂合圍才能抱攏。又因其巨大的樹冠是由18根枝權組成,所以得名“九樓十八權”古柏,這是北京地區樹齡最長的古柏,有“京城樹王”之稱。2021年,北京開始探索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的整體保護新模式,在全市范圍內建設20處古樹公園、古樹小區等。“九摟十八杈”古柏就是古樹公園的首個試點。為了復壯古樹,北京市園林綠化部門多次組織專家對古柏及生境進行診斷,并提出“護樹、移路、建園”的基本保期監測空氣溫度、相對濕度、風速風向、光照、降雨量、土壤溫度和土壤濕度等,了解與古樹生長相關的氣象環境條件,掌握其變化動態和規律,找到古樹適應環境的特點。此外,在古樹保護小區建設中,科研人員還架設了紅外相機,目前已經記錄到猴子和野豬,將為評估野生動物對古樹生長的影響提供依據。
護思路。為了讓古柏更好地生長,北京將省級公路松曹路東移了19米,使古柏生長空間擴大了約400平方米,達到1500平方米,從根本上解決了古柏長勢衰弱的問題。同時,圍繞古柏,北京市區園林綠化部門還建設了320畝的“九樓十八權”古柏公園,這是全市首個古樹公園。公園修建了蜿蜒的卵石步道,游客能夠循步道走近古樹,一覽“九摟十八權”的壯美。同時,還新植了近9000株喬木,蔥蔥郁郁,環繞古樹。
位于房山區韓村河鎮的上方山,以其獨特的地形和氣候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中就包括多棵千年以上的古樹。2021年,房山區以北京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為試點示范,在全市率先開展了古樹保護小區的建設。按照資源分類保護原則,將古樹保護小區分為東山寺廟區古樹群落、古青檀群落、天然原生古樹群落三個保護類型。通過對古樹群落進行實時視頻監控,掌握古樹生長動態。同時,在古樹群落設置了多處自動氣象站、土壤溫濕度監測設備,通過傳感器長
此外,密云區巨各莊鎮抓實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對鎮域內古銀杏樹進行復壯養護,并開工建設“銀杏王”古樹公園,為古樹創造良好的生長空間,打造農旅融合、古樹保護、科普宣教為一體的鄉村“新地標”;海淀區在八里莊街道世紀新景園小區37株古樹得到充分保護的前提下,將其林下空間開辟成居民活動場所,建設了古樹社區,探索古樹與居民和諧共生的新模式。這些古樹名木整體保護試點的建設,以樹木本體和生境整體保護的新模式,讓古樹煥發活力,守護城市的鄉愁。
在北京這座花園城市中,古樹以其獨特的姿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城市添彩,為市民帶來無盡的驚喜和感動。在未來的發展中,北京將繼續加大古樹保護力度,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推動古樹資源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讓古樹名木繼續在首都花園城市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