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憑借其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制度型開放的先發優勢,服務貿易發展態勢強勁,量質齊升,持續引領全國服務貿易發展,在規模體量、結構升級、數字創新及開放發展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
服務貿易是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和融入全球大循環的“主窗口”,通過深化“兩區”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加強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等舉措,北京服務貿易已形成以數字貿易為引領、生產性服務貿易為主體的結構特征,推動全市服務貿易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隨著全球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貿易壁壘明顯增多,北京與上海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差距有所拉大,服務業高端人才有向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轉移的趨勢,給全市的服務貿易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北京應進一步激活服務貿易新動能,打造全球開放樞紐新高地。
北京服務貿易發展領跑全國
近年來,北京憑借其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制度型開放的先發優勢,服務貿易發展態勢強勁,量質齊升,持續引領全國服務貿易發展,在規模體量、結構升級、數字創新及開放發展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發展位居全國前列。2003—2023年,全市服務貿易從162億美元增至1535億美元,增長9.5倍,年均增速 11.9% ,高于全國水平。2023年,全市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為 22.8% ,高出全國9.2個百分點,占全國服務貿易比重的 16.5% ,僅次于上海。
二是加速向生產性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型升級。2022年,北京的生產性服務進出口額約占全市服務貿易的一半,其中保險服務約占 22% 、金融服務約占 21% 、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約占 6% 。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全市服務貿易的比重較高,2023年,全市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達698億美元,占全市服務貿易的比重達 45.5% ,高于全國水平。
三是數字貿易引領優勢突出。近年來,北京的數字貿易增長迅速。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編制的《數字貿易發展與合作報告2023》,2018—2022年,北京市數字貿易年均增長達 4.8% ,占全市服務貿易的比重從 38.1% 升至 49.3% ,高出全國7.4個百分點。數字貿易呈順差,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數字貿易順差達593億元,其中,出口額達2740.1億元,占服務出口額的 63.4% ,進口額達2147.1億元,占服務進口額的38.4% □
四是高水平開放推動發展。作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近年來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對標國際服務業發展水平。依托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平臺發揮數字資源優勢。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舉辦期間,45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線下參展,推動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相關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廣“中國標準”。
亟待破題構筑競爭新優勢
北京服務貿易發展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競爭力指標下滑、對外開放深度不足、區域協同效應薄弱等問題日益顯現,亟待破解。
在競爭力方面,規模占比下降與結構升級遲滯并存。一是“兩個占比”下降,與上海的差距拉大。數據顯示,服務貿易占全市對外貿易的比重從2016年的 34.8% 降至2023年的 22.8% ;全市服務貿易占全國服務貿易的比重從2016年的 22.8% 降至2023年的 16.5% 。2022年,北京服務進出口總額為1497億美元,與上海服務進出口總額2454.5億美元相比,差距近千億美元。二是服務貿易長期逆差。近20年來,北京服務貿易進口平均增速高于出口。2008年,全市服務貿易由順差轉逆差。2003—2018年,服務進口額平均增速為 20.2% ,比服務出口額平均增速高出7.7個百分點。服務進口額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3年的 40.8% 上升到2018年的 65% ,服務出口額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3年的 59.2% 下降到2018年的 35% 。三是競爭力指標下滑。貿易依存度指數從2016年的 38.8% 降至2023年的 24.9%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從2015年的峰值5.6降至2023年的4.5;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在2008年轉負,與全國的貿易競爭優勢指數相比,從2014年為全國貿易競爭優勢指數的1.5倍降至2023年的約1.1倍。四是北京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與上海的差距拉大。2023年,北京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為698億美元,與上海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達946億美元相比,低了248億美元。此外,2023年,全市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為89.3億美元,僅為上海的 50% □
在對外開放方面,制度引力弱化疊加跨境流動承壓。一是外資引力減速。全市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由2017年的232.5億美元降至2023年的72.3億美元。2024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占全國的 6.4% ,與2019年相比下降了3.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上海相較北京吸引外資的優勢由2019年的1.3倍擴大至2024年的2.4倍。二是對外開放的相關指標出現下降。自2016年以來,全市服務貿易依存度指數持續下降。2023年,全市服務貿易依存度指數為 24.9% ,僅略高于2003 年水平。
在區域協同方面,區域能級落差與產業聯系割裂共存。一是全域發展能級落差顯著。京津冀整體的服務貿易規模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存在明顯差距。究其根源,京津冀的服務業發展失衡直接導致服務貿易水平分化,而沿海地區依托地理區位、政策紅利及經濟基礎優勢,形成了服務業高地效應。二是知識經濟鏈接效能薄弱。這表現為知識密集型服務及離岸外包動能不足,2024年,京津冀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僅為長三角地區的 30% 、珠三角地區的60% ,凸顯高端要素集聚與價值創造環節的明顯斷層。
破解制約北京服務貿易發展的深層因素
北京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減弱、開放深度不足與區域協同滯后三大問題的根本癥結在于制度創新、產業生態、區域協同3個維度的矛盾交織作用,所形成的七大短板成為制約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因素。
一是行業發展短板。主要體現在近年來北京的制造業占比下滑過快,導致全市對高端生產性服務需求不足。津冀地區以傳統產業為主,與服務貿易的區域協同需求錯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供給需求錯配導致知識產權使用費逆差。法律、會計、投資等高端專業服務的國際影響力弱。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臨空經濟區存在要素短板,制約了跨境電商等發展。
二是營商支持短板。主要體現在保險、電信、法律等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仍高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市場監管的透明度、效率、包容性有待提升。數據跨境規則對接不足。對醫療、文化等產業數字產品的開放度不足。辦公房屋租金、人力資源等企業運營成本較高。
三是企業外遷短板。主要體現在部分央企總部遷出,削弱了北京的傳統服務貿易優勢。一些大型貨物貿易企業遷出北京,連帶減少了對相關服務的需求。大健康、科技、軟件信息等領域的知識密集型企業外遷至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在京企業面臨著生產制造場景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困擾。
四是區域協同短板。主要體現在京津冀產業發展不協調,例如,北京的服務業較強但輻射力弱,天津的制造業輻射力不強,河北的產業承接能力弱。同時,京津冀的服務業開放水平差距較大,三地的營商環境差異顯著。
五是數字化與標準化短板。主要體現在北京存在著數據監管缺位、交易規則不明,數據“黑灰地帶”等問題。全市的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水平有待提升。北京的服務貿易規則標準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間差距較大。
六是人才培養與國際合作短板。主要體現在北京的高素質、多語種、精通服務業的人才緊缺,這類人才向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轉移的趨勢明顯。高校的服務貿易課程中國際合作項目不足,欠缺全球化視野。
七是統計評估體系短板。主要體現在北京的服務貿易細分數據不足或發布較少,“數據孤島”現象嚴重。相較上海會定期發布服務貿易發展的相關報告,北京的服務貿易統計監測滯后,缺乏系統化評估分析機制。
五大支撐體系凸顯服務貿易競爭力
緊扣核心制約瓶頸,北京應以制度創新為牽引,聯動制度賦能、產業筑基、開放協作、數字躍遷、機制護航五大支撐體系協同發力,全面激活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第一,深化“兩區”制度創新,加大生產性服務業開放力度。
首先,推動更高水平開放。北京應聚焦金融、科技、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深化負面清單管理,充分發揮好“兩個市場”的積極作用,加速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容并與國際接軌,加速服務業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其次,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動力,依托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國際一流雙樞紐機場等重大開放平臺,聚焦臨空經濟區、商務中心區、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等,吸引專業服務機構集聚,提升總部企業的全球資源配置力,打造全球高端商務服務中心,發揮北京的數字資源優勢,聚焦數字貿易發展,賦能數字經濟創新。
再次,積極申請專項試驗政策。北京應積極向國家申請更多的服務貿易便利化措施,包括數據出境咨詢服務、數據跨境流動便利化服務平臺等,探索建設面向特定地區的離岸數據中心和離岸數據服務外包試驗區,促進數據服務出口。申請擴大免簽證政策,以吸引更多國際游客和商務人士,完善航空雙樞紐服務能力提升機制,落實入境免簽和過境免簽政策,便利境內外人員往來。
最后,積極探索對接高標準經貿規則。北京應圍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CPTPP、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面向RCEP成員國擴大服務進出口和服務業雙向投資,主動承擔起開展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規則對接及先行先試的責任,積極參與制定數據跨境流通國際規則和數據技術標準。
第二,持續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夯實產業基礎。
首先,推動服務業產業創新。北京應積極推動服務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高端化發展,牢牢把握數字時代的歷史機遇,大力扶持服務業新業態,降低服務業生產成本,提升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減少低效的高耗能供給,為服務業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其次,積極培育培植市場主體。北京應建設若干享有全球聲譽和品牌的大型服務業集團,打造一批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小微服務業企業。改善融資條件、提供勞動力培訓、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適度的稅費優惠和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提升中小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數字賦能服務業企業成長,形成多層次市場主體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再次,推動服務業與不同產業深度融合。北京應進一步激發服務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和賦能效應,引導服務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服務、技術、流程和平臺整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業附加值。鼓勵企業利用大數據和分析工具整合供應鏈,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和效率,構建產業互聯網平臺,連接不同產業和相關企業。通過跨界合作,開發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重點加強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把握制造業服務化作為價值鏈升級的重要驅動力,提升特色優勢領域競爭力。
最后,以專業化、品牌化為方向構建服務業的競爭優勢。北京應創新業態服務模式、厚植專業服務機構蓬勃發展的根基,加快推動法律、仲裁等專業服務機構實現集群發展,聯合銀行、證券、保險等開展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構建高質量、專業化的金融服務體系。打造旗艦型服務品牌企業,支持各類企業跨國別、跨領域經營,鼓勵服務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上市等方式進行資本運作,增強品牌影響力,形成一批專業化、品牌化企業。
第三,深化創新驅動與國際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
首先,引導服務貿易企業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北京應支持服務貿易企業通過新設、并購、合作等方式,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市場。建設境外營銷網絡和國際合作產業園區,推廣“中國標準”和“北京服務”。完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信息網絡與對接服務機制,鼓勵京津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抱團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共享境內外合作資源。
其次,建設服務貿易重點示范園區。北京應立足自身的服務貿易資源優勢和發展特色,打造一批服務貿易重點示范園區,提升發展能級,形成示范引領。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國際合作基地(北京),構建知識產權服務出口新局面。依托全國首批、全市首個國家級人力資源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探索優化人力資源服務貿易結算方式,提升便利化水平。圍繞加強基地標準化建設和制度化建設,引導人力資源服務貿易機構“走出去”“引進來”。支持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和北京市中醫藥服務貿易示范區內的重點企業與機構開拓國際市場,推動中醫藥文化“出海”。
數字化有助于推動建筑、航運、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轉型升級。

再次,激發臨空經濟區活力。北京應支持天竺綜合保稅區打造成為具有服務貿易特色的綜合保稅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重點發展航空物流、航空科創、生命健康、數字經濟四大產業,加快構建高端高新產業集群,并通過引進順豐華北智慧物流總部基地、京東智能產業園等重點產業項目,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創新通過簡化離岸貿易手續、優化通關流程等舉措,縮短企業通關時間,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從次,鍛造文化貿易出口優勢。北京應支持在中國(懷柔)影視產業示范區建設國際影視攝制服務中心,為境內外合作制作電視劇和攝制電影項目提供服務便利。支持隆福寺地區打造高質量的藝術品服務平臺,開展藝術品快速通關及相關倉儲等服務。圍繞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區建設,探索開展冬季和戶外裝備器材的國際貿易業務,集中打造國際體育賽事、體育文化推廣等品牌體育文化活動,建設首都體育開放合作交流示范區。鼓勵舉辦國際性文娛演出、藝術品和體育用品展會、交易會,探索允許外商投資文藝表演團體,可由中方控股。優化營業性演出許可審批,打造新型文體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
最后,推動提升綠色服務貿易比重。北京應推動服務貿易企業、行業和產業綠色化發展。依托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充分利用北京的綠色環保產業優勢,積極開展節能技術、低碳技術綠色設計、環境服務、節能環保等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出口,開拓新興市場,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合作。在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下,進一步擴大綠色貿易合作領域。
第四,加快服務貿易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
首先,數智驅動供需高效適配。北京應依托智慧商圈、跨境撮合平臺等數字基建,打通境內外服務需求與供給鏈,強化大數據分析精準匹配能力。打造標桿性跨境交易場景,如健康醫療、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釋放高品質服務消費潛力。賦能中小服務商實現“一鍵直達”全球市場,激活多層次需求升級。
其次,數字化引導傳統服務產業升級。北京應利用數字化,有效降低服務貿易營銷、談判磋商、交付、運輸等環節的成本支出,擴大服務貿易中不同主體的效益空間,推動建筑、航運、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在發展中轉型升級,推動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AI)、區塊鏈等技術應用,增強跨境服務的交付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再次,推動數字化催生服務貿易領域的新業態和新模式。北京應推進數字化賦能生產性服務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延伸,推動要素資源的高效、精準和優化配置,鼓勵相關行業探索利用AI提升生產力,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和多元化發展。
最后,推動數據跨境流動、知識
北京應探索建立服務貿易清單管理制度,全面梳理服務貿易領域行政事項,形成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進一步完善優化服務貿易管理流程,修訂國際服務貿易統計監測制度,完善服務貿易全口徑統計方法,推進部門間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研究建立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
產權和個人隱私安全方面進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北京應深化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安全管理試點,以建設數字貿易示范區為抓手,借鑒上海高標準建設“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和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的先進經驗,建立數據流通準入標準規則,制定數據安全評估標準,并推動數據流通的可溯源、可審計。為企業數據流通的安全性、合規性提供重要的保障。
第五,完善服務貿易促進體系,注入發展新動能。
首先,深化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北京應推動京津冀企業注冊登記、營業執照遺失補領換發等業務“跨省通辦”,實現企業登記檔案數據網上異地遷移和互查,推動電子證照共享應用,推動高頻電子證照跨區域掃碼核驗和亮證應用。
其次,推動服務貿易“一核兩翼”聯動發展。北京應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設,在行政辦公、商務、文化旅游、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引導高端服務資源集聚。推動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區建設,支持臺湖演藝小鎮、宋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等發展對外文化貿易。主動對接、支持和服務雄安新區,發揮“北京服務”品牌影響力,推動北京高端服務業向雄安新區延伸轉移。強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的聯動協同,加強試點經驗的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區域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水平。
再次,優化完善服務貿易境外促進中心機制。北京應鼓勵有實力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建設跨境創新孵化平臺。設立境外服務中心為外籍人士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提升外籍人士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性。推動服務貿易相關商會、協會在行業信息交流、行業標準體系建設、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展會、推進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加強服務貿易中介組織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駐外機構作用,完善境外貿易促進網絡,提升境外服務水平。
從次,系統構筑國際化專業人才高地。北京應建立動態的緊缺人才清單,鎖定金融、法律、會計、信息和通信技術等重點領域的人才需求。強化政產學研用融合,推動相關職業資格互認,鼓勵頭部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培養實戰型服務業人才,補齊產業鏈的人才短板。
另外,創新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北京應探索建立服務貿易清單管理制度,全面梳理服務貿易領域行政事項,形成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進一步完善優化服務貿易管理流程,修訂國際服務貿易統計監測制度,完善服務貿易全口徑統計方法,推進部門間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研究建立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
最后,構建常態化多方協同評估與指引機制。北京應借鑒上海等城市的經驗,建立由政府牽頭、學界深度參與、企業反饋的服務貿易常態化聯合評估機制。定期開展規模、結構、競爭力、開放度等多維對標分析,動態追蹤企業核心訴求與發展瓶頸,并定期發布權威發展報告及政策建議白皮書,為精準施策提供依據。
[作者單位: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