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有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正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與成果轉化轉變。很多國有企業的創新實踐顯示,數字化等舉措可打通研產融合堵點、激活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當前,知識產權管理正面臨著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與成果轉化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國有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但在知識產權管理問題方面還存著一些問題。根據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基本建立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中央企業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因此,聚焦研產融合視角下國有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創新,可為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提供參考與指導。
國有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
理論基礎與機制創新
國有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優化升級,需要理論支撐與機制重構。從理論維度看,創新基礎涵蓋三大方向。一是協同創新理論強調多元主體互動整合,打破組織壁壘,構建開放式創新生態。二是知識產權管理理論關注知識轉化,通過建立共享平臺促進技術成果資產化。三是制度創新理論聚焦產權界定與激勵機制,解決職務發明人的權益分配問題,激發創新動力。
在相關政策推動下,國有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已實現了多維度突破。例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對我國大力推動專利產業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做出專項部署,有助于國有企業探索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在國有企業實踐中,知識產權管理機制的創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管理架構重組。例如,吉林煙草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設置專職的知識產權管理人員,并在生產一線設置多名兼職的知識產權管理員,以“專職 + 兼職”配置方式開展知識產權與研發、銷售、采購、生產等工作,對知識產權的開發、保護、運營等各項工作進行統籌管理。二是質量管控強化,通過多環節審核提升專利質量。三是激勵體系重構。例如,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完善知識產權資本化運行機制,構建知識產權作價入股、股權激勵等長期激勵優先,項目分紅、崗位分紅等中短期激勵并重的成果轉化長效機制。
在地方實踐中,多地政府設立專項改革試點推動體制突破。例如,江西吉安探索“ 1+8+N′′ 模式,創建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當地以市級運營中心為核心樞紐,整合八大功能體系,布設多個公共服務網點,形成全域服務網絡,提升知識產權服務的覆蓋廣度與專業深度。
國有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創新的
實踐案例
在國有企業知識產權運營機制創新方面,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面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探索建立利益最大化的專利技術分享模式。2022年,該公司發布南方電網專利開放許可專版,促成蓄電池核容數據分析方法及裝置等多項開放許可專利成交,被許可單位包括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這是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引入開放許可制度以來,國內首單央企開放許可專利達成交易,打造了專利開放許可“試驗田”。2024年,該公司下屬的電力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組建的央企首個電力新能源產業專利池舉行了項目簽約發布儀式,成為推進央企產業鏈協作、央企與中小企業協同融合,推動產業技術共享與轉化,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又一新探索。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的知識產權資本化改革,開創了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該公司設計了對內許可、對外許可、轉讓、作價入股等4類轉化路徑,并建立科學的項目遴選機制,從技術水平、市場效益、保護力度等維度綜合評估。首批遴選了35個項目落地實施知識產權資本化工作,涉及200余項知識產權、450余名科研人員,個人分配比例最高達 80% ,從根本上扭轉了傳統“大鍋飯”分配模式對創新動力的抑制。
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構建科技成果分級管理體系,實現高價值專利的精準培育與轉化。該公司系統梳理科技創新成果,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建立了包含近百項成果在內的可對外轉化科技成果清單目錄。針對不同級別成果設計差異化轉化路徑,戰略級技術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實施自主產業化,商業級技術通過技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加快市場滲透,儲備級技術則通過創新創意大賽挖掘第二應用場景,拓展市場潛力。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該公司擁有的3000多項有效專利中,自主轉化率達到了 60% 左右。近3年,公司孵化了6家高技術企業,新增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速形成科研支持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在產學研協同方面,該公司探索專利實施許可規模化應用。旗下相關公司擁有的稀土綠色分離提取技術,通過專利組合許可方式授權給廣西、福建等地區的龍頭企業使用,建成示范生產線,推動稀土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
國有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創新的
突破路徑
首先,優化頂層響應機制是關鍵。應推動建立省級“技術需求直通車”專班,整合資源,構建從企業需求精準受理、多部門聯合研判到高效資源匹配的全鏈條快速響應機制,大幅降低跨部門協調成本。明晰收益分配規則也不容忽視,建議制定《國有企業職務發明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指引》,明確企業的科研團隊凈收益分配權不低于 50% ,基礎研究類成果可提升至70% 以上。開展賦權改革試點,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共享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同時,建立健全金融風險分擔體系。構建政府引導基金、銀行、擔保機構“三位一體”的風險分擔池,試點推行知識產權評估“白名單”制度,引導金融機構開發創新金融產品,打通金融支持創新轉化堵點。鼓勵國有企業開放應用場景,搭建產學研用融合平臺,以需求牽引技術升級。
其次,實施系統性專利導航工程。引導國有企業聯合專業機構,開展覆蓋核心專利庫構建、技術風險預警等在內的“專利導航行動”。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精準補鏈,依據導航結果,圍繞產業鏈上下游的關鍵環節進行戰略性專利布局,提升產業鏈韌性與控制力。構建產業專利協同運營生態,由鏈主企業牽頭整合上下游專利資源,建立專利池或創新聯合體,通過內部交叉許可等機制降低成本、規避風險、提升協同創新效率。推廣“企業出題一科研答題一市場驗效”模式,確保研發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提高專利市場適配性與轉化效率。
再次,打造層級化服務網絡,建立健全“高校(院所)成果運營中心—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臺一企業特派員服務”三級聯動體系,實現服務下沉與精準觸達。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培養復合型知識產權運營人才,建立專業資格認證體系,將專利運營成效納入職稱評價指標。提升高端服務能力與標準化水平,推廣《專利評估指引》國家標準,引導服務機構建立三維估值模型,支持其向高附加值業務延伸,為國有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支撐。
最后,構建多層次知識產權金融生態。在基礎層推廣優化質押融資模式,在中間層發展證券化業務,在頂層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同時,設立專項基金破解中試瓶頸,探索設立概念驗證基金或中試風險基金,采用“撥投結合”的方式提升技術成熟度,加速成果產業化。
當前,國有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正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與成果轉化轉變。很多國有企業的創新實踐顯示,數字化等舉措可打通研產融合堵點、激活成果轉化。未來,國有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創新應在多維度深化,破解跨部門協同等難題,為構建相關領域創新生態貢獻智慧。
(作者單位: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