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北京時裝周組委會與意大利中國理事基金會學院聯合舉辦的“Future Moda中國意大利時尚之夜”活動。

北京時裝周即將迎來十周年慶典,今年9月將在等多個首都地標舉辦。本次時裝周將融合秀場、展區、論壇等系列活動,與公眾共赴十年之約。
本次時裝周的時間為9月10日至17日,主題為“潮塑新生”,取意潮起東方,萬象生發,旨在創造一個國潮精粹與國際視野交融的時尚場域,通過激活消費勢能、賦能新銳設計,構建北京開放共融的時尚生態體系。開幕大秀將由國際知名高定設計師郭培擔綱,以“鎏光”為主題為本季時裝周拉開精彩序幕。同時,時裝周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
《北京市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要求北京市時尚產業開展“服務型制造拓展行動”,包括打造一批“精于制造又擅長服務”的標桿示范企業,鼓勵企業面向產業鏈上下游共享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服務等資源能力。
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合作,將非遺銅雕藝術帶入閉幕式。
WEEKUP潮流展煥新再升級
2024年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上首次亮相即大獲成功的WEEKUP潮流展區再度升級,今年,將集創意展覽、時尚消費、商務對接及主題活動為一體。據北京時裝周組委會提供的信息,展會將聚焦商貿資源整合與文化科技創新,致力于推動京津冀時尚產業協同發展,搭建國內外服裝品牌交流的合作橋梁,展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的融合魅力。除了展覽和秀場,本次北京時裝周還將推出“國際時尚影像大展”,展出數十位平面藝術家和時尚短片導演的作品,并舉辦時尚影像論壇、國際青年導演交流沙龍、產學研融合工作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據主辦方北京時尚控股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北京工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段體玉介紹,WEEKUP潮流展不僅是時尚品牌的展示窗口,也是設計師與觀眾互動的平臺。今年,北京時尚控股公司旗下的銅牛、雪蓮、大華、京工等品牌,將集中展示科技面料、新中式設計等最新潮流設計,創新表達時尚態度。
一些優秀的新銳設計師品牌也將與時尚愛好者面對面,提供個性化的互動體驗。北京服裝學院等藝術機構也紛紛參展,向觀眾展示前沿設計理念和研究成果。
開啟時尚國際化新篇章
自2016年第一屆時裝周盛大啟幕以來,北京時裝周陸續在太廟、前門大街、王府井、水立方、首鋼園、隆福文化中心等首都地標舉辦系列時尚活動。其專業品質、社會影響力、國際化程度逐年攀升。2020年,北京時裝周被納入《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在提升城市時尚指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推動北京時尚之城建設的重要引擎之一。
2025年3月,在北京時裝周十周年之際,北京時裝周組委會與意大利中國理事基金會學院聯合舉辦的“FutureModa中國意大利時尚之夜”活動大獲成功,秀場當日一票難求,各平臺單場直播觀看量超過1500萬。活動期間,意大利時尚學院的中方學生與擁有60年歷史的品牌VICEDOMINI同臺亮相,北京時裝周組委會與意大利中國理事基金會學院簽署戰略協議,計劃未來在人才培養、品牌孵化等領域深度合作。活動聯合主辦方、意大利中國理事基金會主席馬里奧·博賽利稱,“活動的成功搭建起一座連接中意時尚文化的橋梁,讓不同的設計理念在此交匯融合,碰撞出精彩火花。”
該項目發起人、意大利中國理事基金會學院中國院長李云濤表示,FutureModa項目對推動中意兩國時尚產業創新、文化深度融合,以及構建全球時尚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一次次溝通、碰撞甚至試錯,讓兩種時尚生態找到‘相互理解的語言’,這既不是中國品牌簡單迎合西方審美,也不是意大利品牌生硬移植本土模式,而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構建起能讓雙方價值都被看見的橋梁。”
不僅如此,北京時裝周組委會與意大利中國理事基金會學院將進一步深化合作,持續推動中意兩國時尚產業在加速中國品牌與國際市場的深度對接。2025年9月15日,SS2026“FutureModa中國意大利時尚之夜”將繼續在北京隆福寺舉辦,包括LudovicaGualtieri、PhoenixAureus、VICEDOMINI、康鶴鳴(KangHeming)等在內的多個中意知名品牌設計師將聯袂登場,呈現多元視角下的時尚表達。馬里奧·博賽利認為,“時尚之夜”活動不僅呈現了美學交匯,更構建起涵蓋設計理念、供應鏈整合與人才培養的可持續合作生態。他表示,“FutureModa正在開創國際時尚合作領域具有范本意義的實踐。
政策引領實現從“織造”到“智造”
2025年6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門印發了《北京市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北京市時尚產業開展“服務型制造拓展行動”,包括打造一批“精于制造又擅長服務”的標桿示范企業,鼓勵企業面向產業鏈上下游共享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服務等資源能力。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助力企業實現網上接單與協同制造、敏捷供應的無縫對接,促進全產業鏈貫通達標。組織建設一批以設計為驅動的

2016年以來,北京時裝周陸續在太廟、前門大街、王府井、水立方、首鋼園、隆福文化中心等地標舉辦時尚活動。
“小而精”“小而美”時尚新工坊,匯聚設計人才,打造從研發到小批量試制的全流程精益生產示范,加強設計與需求的匹配,發展用戶參與設計和制造的生產模式。
此外,《實施方案》還強調開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行動”,包括引導企業與高校院所研發生產生物可降解、可循環、全天然和可再生材料,拓展可持續材料的應用。推動企業培育綠色創新設計能力,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生產環節綠色化,組織創建時尚產品生產的綠色工廠和花園工廠。支持發展基于“互聯網 +, “智能 + ;的回收利用與共享服務新模式。鼓勵企業獲取國際可持續發展評估權威認證、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與碳標識認證等。
《實施方案》的出臺,為北京時尚產業構建起以創新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鏈。專業人士認為,到2027年,北京時尚產業規模將顯著提升,產業輻射力不斷增強,創新活力持續進發,新品、名品、精品、潮品競相涌現,品類引領力、品質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但同時,北京時尚產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品牌國際化、產業鏈協同、人才生態等方面的問題。
在品牌國際化方面,北京本土品牌國際影響力仍待提升。根據《全球時尚影響力指數2025》數據,北京位列第9位,本土品牌海外營收占比僅19% , 80% 的跨國合作集中于代工,國際頂級時裝周官方合作品牌不足5家。為突破這一瓶頸,政府已出臺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券、數字化營銷券等一系列創新政策,鼓勵企業加速應用前沿技術,發展科技潮品。
為此,北京時裝周組委會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加強與國際時尚界的交流與合作,為本土品牌提供更多的國際展示機會。近年來,北京時裝周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2024年WEEKUP展商北京銅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銅牛集團”)就展出了虛擬數字人“小錦”,身著不同款式的華麗漢服,吸引了大批觀眾圍觀,展現出強大的紡織科技實力。
作為北京老字號品牌企業,銅牛集團具有行業領先的科技研發水平。早在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所搭乘的兩位航天員所穿的生理信號背心、保暖內衣、航天手套等產品就是由銅牛設計研發的。現在,銅牛集團將“航天品質”推廣到了日常售賣的產品中,例如,今年夏天熱銷的“液氨黑科技”家居服,這種抗菌液氨棉面料不但絲滑親膚,而且柔軟抗皺,在炎炎夏日能夠長時間抗菌不產生異味,讓穿著者保持體感涼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銅牛集團的科技服裝團隊為工作人員、技術官員和志愿者設計生產了霞光紅、長城灰、天霽藍、瑞雪白等“中國風”元素的冬奧制服,成為賽場內一道流動的風景線。該項目的負責人是北京銅牛集團科技分公司副總經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姜釗。據她介紹,在北京冬奧會的工作人員、技術官員和志愿者中,有很多人需要長時間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工作,這就要求身著的服裝既要時尚美觀又要輕便保暖。為此,姜釗團隊歷經無數次打磨,完成了16版冬奧賽事制服樣衣的設計研發制作,并首次引入數字化虛實交互技術,把“時尚 + 科技”融入作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時尚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技術創新和服務已成為服裝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就說制服面料吧,它其實蘊含著滿滿的科技含量。我們采用的尼龍材質,在超低溫環境下仍能保持衣服質地柔軟,不會發硬發脆,避免了穿著者像穿上盔甲那樣笨重。它既滿足了工作場景的嚴苛需求,又確保了外觀的時尚感和穿著的舒適性。”姜釗介紹道,過去要把圖紙上的設計轉變為能夠穿在身上的衣服,制作樣衣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然而,這一過程不僅耗時費力,還會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面對這一制約行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大概從七八年前開始,她帶領團隊著手研發數字化服裝平臺,以數字服裝代替實體樣衣。在這段艱難的探索中,團隊不僅在技術上遭遇重重挑戰,還面臨著來自外界的諸多質疑。
2021年,由姜釗主導的數字服裝資源創新平臺項目獲得北京市級科技創新項目支持,并迅速在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面料的真實感一直是數字服裝領域的關鍵難題,姜釗團隊通過一種數字服裝多層次面料實時解算技術,最終使面料真實度達到了 99% 。一舉攻克了行業瓶頸,實現了國內服裝數字設計服務鏈條的閉環。
姜釗介紹說,這一創新平臺將3D建模技術與數字化服裝管理系統相結合,讓原本四五十天才能完成的研發環節,縮短至四五天,幫助企業降低了 70% 的研發成本。該平臺投入使用后,不僅帶來超過3億元的實際創收,還為企業積累了海量數字數據,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我們的數字工廠里,所有的生產指令都來自于AI的學習和發送,比如,我們會收集近10個相同崗位工人的工作數據,對它進行加工,讓軟件去學習,然后我們可以把每一個不同的工序發送到生產線上,提高生產效率。”
“其次,我們會收集上萬個相同服裝版型,然后用AI學習,讓它看到每一個版型的優點和長處,這樣我們可以把版型的標準制定得更加清晰,提高了服裝制作的正確率。”例如,最考驗師傅技藝的袖子縫合部分,傳統生產上高度依靠師傅的經驗,現在通過AI制定標準,保證了產品的良品率,減少了修改和浪費。
據姜釗介紹,在銅牛集團打造的AI服裝的數字技術創新平臺上,吸引了很多老裁縫、新裁縫分享自己的經驗,這些經驗作為AI進行深度學習的“糧食”,讓銅牛可以把數字服裝做得更加的真實飄逸,“吃得好才能長得壯”。
姜釗表示,“現在技術創新平臺上已經吸引了國內外非常多的品牌主動來尋求合作,并且已經合作成功,落實實際訂單超過70萬件。這也是我們為國家提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而做出的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創新
在本次北京時裝周展活動中,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予尋YUXUN是2023年創立的面向新消費人群的商業品牌。品牌基于“共創、共享、共贏”的品牌理念,挖掘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工匠大師和藝術家,探索非遺技藝的藝術性、時尚性及創新性轉化,推動非遺技藝從文化符號向消費IP轉化,打造兼具藝術價值與商業潛力的藝術非遺“中國禮物”新平臺。
2025年3月,予尋京喜—藝術非遺“中國禮物”旗艦店落地王府井工美大廈。實體空間集“非遺好物 + 手作體驗 + 快閃臨展 + 茶咖休閑”四大功能為一體,打造“可逛、可玩、可買、可休閑”的復合式文化購物體驗,以多元化業態開啟老字號與新消費群體的深度對話。
此外,品牌還推出了“老字號藝術+”系列,例如“予尋 × 一得閣·見字系列書法禮盒”等,以非遺 + 藝術賦能的方式,發揮平臺在藝術非遺新消費方向的聚合能力,為老字號賦予更具年輕氣息、更加藝術化的表達方式。
展望北京時裝周的下一個十年,馬里奧·博賽利坦言,中國設計要在國際舞臺贏得持久話語權,必須建立清晰的品牌戰略與一致的視覺體系。他認為,要將東方文化以現代語言講述,將創意轉化為穩定的品牌認知,將文化底蘊轉化為可持續的品牌資產,才能擺脫“曇花一現”的困境。
馬里奧·博賽利提到“米蘭經驗”,即穩定性與系統性。他建議北京時裝周在“國潮范、國際化”定位下,超越符號化,深挖文化故事性、工藝性及當代轉譯力,在保持文化獨特性的同時,持續構建時尚生態,探索出一條“從北京到世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