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130-04
京族節慶文化歷經歲月沉淀,在歷史長河的綿延流轉中,形成了獨具特色且相對穩定的文化基因。這些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在思想層面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無論是節慶文化中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等傳統美德的傳承,還是對家國情懷、民族精神的弘揚,都如同精神紐帶般緊密聯結個體,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匯聚社會力量的重要的文化要素,為社會和諧穩定與文明傳承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將京族節慶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一方面能豐富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拓展育人場域,提高教學實效性,改變傳統教學的枯燥感,以鮮活的文化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對于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鑄牢高中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也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京族是我國瀕臨海洋、打漁為生的少數民族,也是既沿邊又瀕臨海洋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東興市江平鎮的萬尾島、巫頭島、山心島等地,同時也分布在周邊村莊和城市[1]。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中國境內京族總人口為33112人[2]。京族節慶日以哈節、春節、中元節、食新米節等為代表,承載著“團結協作、敬畏自然、尊老愛幼”等優秀傳統美德。憑借獨特的地緣文化特征,京族節慶文化在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方面具有特殊意義,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京族節慶文化與高中思政課的契合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為《課程標準》)強調“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力求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通過一系列活動及結構化設計,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3]。京族節慶活動中的蔡海儀式、節慶集市、家庭團聚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資源空間。
京族節慶文化與高中思政課的融合,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實踐教學等多個維度上展現出顯著的契合性與互補性。首先,在教育目標層面,京族節慶文化與高中思政課具有一致性。京族節慶文化蘊含著深厚的自然倫理、社會倫理、家庭倫理等觀念及家國情懷,其價值取向與高中思政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相契合。其次,在教育內容方面,京族節慶文化與高中思政課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京族節慶活動蘊含的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最后,京族節慶文化的實踐性與高中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需求相契合。
二、教學實踐
(一)目標導向的內容整合
教師是推動京族節慶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堂的關鍵力量,其對教學內容的把握能力,將顯著影響最終的教學成效。教師應立足《課程標準》,系統梳理教材知識體系,深度挖掘京族節慶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的內在關聯。教師在對京族節慶文化資源進行加工處理時,應注重提煉關鍵信息、梳理文化脈絡、解析精神內核,將零散的文化素材轉化為系統化的高中思政課程教學資源。
1.緊扣教材內容,精準融入課程要點
教師需建立教材知識點與京族節慶文化的對應矩陣,依據《課程標準》中“文化傳承與創新[3]22”“政治認同[3]4”等教學要求,精準定位文化融入點(如表1所示)。例如,在《哲學與文化》“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的教學中,可將承載京族歷史記憶、道德規范與價值觀念的“哈節”作為教學案例,與教材中“文化是實踐的產物,通過載體呈現出來”“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等理論相結合;在《政治與法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專題中,則以“哈節”凝聚族群力量、促進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的實踐為例,闡釋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通過這種“理論 + 案例”的精準對接,深化學生對教材核心概念的理解。
2.強化價值引領,深挖育人精神內涵
《課程標準》倡導高中思政教師立足本土文化,構建特色育人體系。教師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遵循,從多維度系統挖掘京族節慶文化的育人價值。
首先,從生態維度看,哈節“封?!眱x式蘊含的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念一脈相承,更是生態保護戰略在民族文化中的生動映射,進而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其次,從發展維度看,京族地區的脫貧致富是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普惠實效的縮影,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團結協作的結果。教師借助新編哈歌《美好生活全靠黨》《京族三島變化大》等載體,結合翔實數據與影像資料開展教學,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各民族的發展依托國家的整體布局與支持,而每個民族的進步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版圖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強化“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共同體意識[4]。最后,從傳承維度看,京族對傳統節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既是對本民族文化的堅守,又是對中華文化的豐富與發展。組織學生開展相關實踐活動,本質上是引導他們充分認識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傳承、發展本民族文化與守護中華文化根脈、增強中華文化整體影響力是統一的。簡言之,挖掘京族節慶文化的育人價值,應始終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靈魂,讓學生在認知、情感、實踐層面都深刻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智慧是共通的,發展命運是相連的,未來愿景是一致的,從而將個體成長融入民族復興的洪流,真正踐行“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二)優化教學形式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方式不斷進步,這種變化在節慶文化中也表現得尤為明顯,年輕人對節慶文化的認同感逐漸弱化。為此,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講授法和演示法,除了傳授理論知識,還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運用體驗式教學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構建活動型學科課程。
表1京族節慶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的內容

1.立足課堂陣地,豐富教學方法
課堂是知識傳播的核心場域,也是價值塑造的關鍵陣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在教學實踐層面,教師需以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為基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議題式、情境式等教學方法,推動京族節慶文化資源向教學素材的深度轉化與生動呈現。
首先,情境式體驗,讓京族節慶文化可感可觸。建立課程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從學生可感知的生活經驗中萃取具有啟發性與代表性的真實情境。教師可還原京族“哈節”的核心場景,如布置模擬的“哈亭”(節慶活動場所),擺放紀念品、樂器等,讓學生分組扮演哈哥、哈妹、鼓手、觀眾等角色,再現祭神、唱哈歌、舞蹈等環節。學生在角色扮演活動中能直觀感受“哈節”對海神的敬畏、對豐收的祈愿,理解其在凝聚族群情感、傳承民俗技藝中的作用,將抽象的節慶文化轉化為具象的生活體驗。其次,啟發式引導,深挖京族節慶文化的內涵。以歌曲《山心史歌》中“祖先利用海溝多,放完竹箔四處‘嗨’。圍箔在海風浪多,大風大浪沒停過;退潮之時人出海,生活來源靠圍箔。7”所描繪的傳統捕魚場景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在傳統“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中,蘊含著尊重自然、取之有度的生態理念,這與新發展理念中“綠色”的內核相契合,二者皆強調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可持續利用。最后,探究式研討,拓展京族節慶文化的當代價值。教師設定探究主題,鼓勵學生通過資料搜集、小組討論等方式自主探索。例如,圍繞“節慶中的多元一體”,讓學生搜集京族“食新米節”、佤族“新米節”、仡佬族“嘗新節”等節日資料,開展小組探究。一組分析它們在維系族群認同中的獨特作用,二組梳理節慶中蘊含的團結互助、勤勞向善等共同美德,三組探討如何通過節慶文化交流促進民族交融。
2.深化實踐教學,促進知行合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8\"這一論斷為高中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方向指引,思政教育不能止步于理論知識的單向傳輸,更要在知行合一中培育核心素養。
首先,搭建文化體驗平臺,深化文化認知。學校將京族節慶文化融入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沉浸式體驗機會。例如,廣西物資學校每年5月份定期舉辦京族文化傳承活動和京族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廣泛開展京族非遺傳承的宣傳;邀請蘇春發、蘇海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傳授技藝、分享京族哈節活動項目等;通過文藝表演、手工藝品制作、民俗游戲等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進一步感受京族文化的魅力。其次,開設特色實踐課程,強化傳承自覺。學校可依托京族節慶文化開設專屬課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文化傳承。如東興市京族學校開設京語課、京族歌舞與獨弦琴興趣班,組建獨弦琴隊參與跨區域文體展演[10]。學生在學習獨弦琴技藝、排練哈節歌舞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非遺技能,而且在反復實踐中理解了節慶文化的精神內核,從“認知”轉向“踐行”,強化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自覺。最后,拓展交流傳播渠道,凝聚共同體意識。無論是廣西物資學校的“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活動,還是東興市京族學校獨弦琴隊的展演活動,都讓京族節慶文化走出校園、走向更廣闊的平臺。學生在展示京族文化的同時,也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中認識到京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理解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道理,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聚焦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強調:制訂具體教學目標與選擇評價方式時,應該聚焦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整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42。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教學評價應突破傳統知識本位的單一維度,建立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的多元評價體系。
1.評價主體多元化,形成育人合力
思政教師作為思政課堂教學目標與過程的設計者、管理者,在評價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主體,對自身思政課的學習態度、行為及成效有最直接認知,應成為評價主體;同伴是學生學習的監督者,納入其評價意見才能真正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首先,教師作為專業評價的核心,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與能力應用情況進行全面、科學的診斷。例如,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與生活中的表現、分析他們寫的調研報告、評估他們的實踐成果等方式,為后續教學策略調整提供依據。其次,學生自我評價則賦予學生自我反思與總結學習的機會,培養其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可以填寫自評量表,從知識理解、實踐參與、情感態度等三個層面展開反思。例如,學生可反思自己在調研過程中的表現,如是否主動收集資料、能否有效整合信息完成調研報告。最后,學生互評則促使學生之間積極交流、相互學習。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制訂包含內容準確性、表達流暢度和創意創新性等標準的評價表?;ピu過程中,學生需要依據標準客觀評分,并給出具體改進建議,例如“可以增加更多哈節與當代生活結合的案例”“在闡述文化功能時邏輯可以更清晰”。此類互動評價模式讓學生在交流碰撞中拓寬了認知,同時學會傾聽不同觀點,使評價成為促進群體共同進步的橋梁。
2.評價過程動態化,深化素養培育
美國學者杰克遜提出的動態教學評價理念,強調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捕捉學生行為與認知變化,通過即時判斷、反饋,調整教學方法,讓評價和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12]。這一理念突破傳統結果性評價的局限,把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形成覆蓋整個教學過程的評價體系。
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聊天等方式,提前了解學生對京族節慶文化的了解程度,然后據此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讓教學更有針對性。接著,教師將形成性評價貫穿教學過程中,并靈活調整學習節奏。課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查看小組合作情況和檢查學生的學習筆記等方法,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變化,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始終與學生的學習節奏相適配。課后,教師通過讓學生寫專題作業、做節慶文化調研報告、展示實踐成果等方式,綜合評估學生對京族節慶文化的掌握程度,匯總學生反思和同學互評,并對教學效果作出整體性評估。
在此基礎上,建立及時有效的動態評價反饋機制是保障教學質量持續提升的關鍵。教師需定期進行教學反思,深入審視教學自標的達成情況、教學方法的適配程度及教學素材的合理性,結合學生反饋與自我反思,持續優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這種雙向互動的動態反饋機制,能形成教學相長、評價與教學協同優化的良性循環,促進京族節慶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呂海鋒,苑長軍,傅賢杰,等.京族三島,籽籽同心奔富路[N].廣西日報,2024-10-07(01).
[2]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2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5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
[4]廖鑫欣.哈節唱詞蘊含的京族當代精神內涵[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12):141-143.
[5]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導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6]余仁生.中小學思政課體驗式教學的內涵意蘊、現實困境與進階路徑[J].人民教育,2025(1):57-59.
[7]陳增瑜.京族喃字史歌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9.
[8]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30(02).
[9]盧俊林.基于京族文化傳承的“五體共育、四課聯動”美育模式[J].廣西教育,2022(8):44-48.
[10]陳思妍.京族獨弦琴文化的學校傳承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28.
[11]劉雁.高中思政學習評價應走向多元化[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2(6):73-75.
[12]彭愛波.“大思政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評價[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8):45-47.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項目“廣西民族節日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微視頻資源的開發與運用\"(2021JGA257)的研究成果。
(責編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