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141-04
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中職語文課標)強調中職語文課程“以專題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同時,明確繼承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核心素養目標。落實革命傳統教育、弘揚革命文化是中職語文教育的重要使命。語文專題教學應打破單元組合的傳統,以同類作品的鑒賞為核心,以類似情感培養為主線,將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下冊有關革命文學的篇目整合為“革命文學作品專題”。基于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功能,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把教書育人任務落到實處:一是堅持以文本分析為基礎,從具體可感的故事和真實動人的語言入手體悟革命傳統精神;二是整合教材中的革命文學作品,適當補充政治、歷史、時事新聞類材料,讓學生在多向度比照中深入挖掘革命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汲取精神養分,激發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實現語文學科與革命傳統教育的密切結合[1]。本文基于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全面性,以“讀懂英雄人物、傳承革命精神”為主題,以高等教育出版社《語文(基礎模塊)》(上、下冊)革命文學作品篇章學習為例,深入挖掘革命文學作品蘊含的價值,探索中職語文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的設計思路和教學實施[2]。
一、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設計思路
(一)重整內容,“專題研習”走向深度
本專題篇目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基礎模塊)》(上、下冊),以“理想信念”為人文思政主線,以“讀懂英雄人物、傳承革命精神”為主題,重構教學內容,整合形成“中國革命文學作品選讀”專題。專題從各個革命階段中遴選文質兼美的典范作品,包括5篇課文和1個語文綜合活動(如下頁表1所示),共安排12個課時,按照時間順序及作品蘊含的價值,分為“理想篇(《與妻書》《沁園春·長沙》) $$ 學思篇(《荷花淀》《百合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 篤行篇(綜合實踐活動)”三大篇章,創設浸潤式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語文原味學習中提高學科核心素養,體會革命傳統精神,實現語文知識教學與價值觀引領的深度融合。
(二)三階六環,“八式教學\"貫穿專題
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以專題為引領,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以及課堂教學、活動實踐、網絡學習三維度,設置教學“六環”(導文本一析背景一理脈絡一品語言一感意境—抒情懷),采用“專題研討、紅歌傳唱、紅劇表演、家書傳讀、祭掃陵墓、重溫誓詞、國防實踐”等八種教學形式,構建“全時空專題教學、全過程人文互動、全課程思政育人”的“三階六環,三全八式”專題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充分調動學生對革命文學作品的情感體驗和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理解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藝術形象,把握作品豐富的內涵,感受作品的精神力量和語言魅力。
(三)設定目標,“雙線引領\"教學相長
基于中職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全面性,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從知識、能力、素質等三方面確定三維教學目標,制定“雙線引領”的教學方向,即以“學科知識”為語文教學主線,以“理想信念”為思政教育主線3,充分挖掘革命文學作品蘊含的革命精神,提升學生對革命文學同類作品的鑒賞與審美能力,使中職語文教學與革命傳統教育實現巧妙融合。開展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又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從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目標與革命情感教育目標。
表1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內容整合表

圖1“三階六環,三全八式\"教學設計圖

二、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實施策略
(一)“三階”實施教學流程
本專題教學依據情境教學理念,通過“課前探索一課中求索一課后追索”三階段,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微課、Flash、視頻等信息化資源庫創設浸潤式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融情想象,感受革命文學的磅礴力量。
1.課前探索(線上)。分微課自學、視頻跟讀、線上討論三個環節。課前學生通過“超星學習通”查看任務書、明確學習要求。然后在“超星學習通”上觀看微課、名家朗誦視頻、PPT課件等,進行課前自學,師生在線上平臺交流討論、質疑解惑。例如,在《百合花》課前探索環節,教師在學習通平臺發布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及《花語小知識問答》習題;發布視頻《百合花》(“借被”片段),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和觀看視頻,討論“你眼中的小通訊員”的性格特點。
2.課中求索(線上 + 線下)。設置教學“六環”,在不同的環節綜合運用語言四讀法和四步賞文法,采用“專題研討、紅歌傳唱、紅劇表演、國防實踐”等八種教學形式,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打造學生對革命文學作品情感提升的深度體驗。例如,在《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課中求索環節,教師可設置融合國防實踐、紅歌傳唱、紅劇表演等形式的四個研學活動:參觀全民國防教育園,帶領走進崢嶸歲月,講述“紅船之光”黨史故事;開展“紅色家書”朗讀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先烈事跡,學習革命先烈大無畏的精神;開展“長征精神”紅劇表演活動,讓學生在表演中了解長征歷史,進而堅定理想信念;開展唱響“革命號角”活動,師生齊唱國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3.課后追索(線上+線下)。突出“線上鞏固學習+線下拓展延伸”的有效融合。課后線上鞏固學習,學生結合口語訓練,每個小組選擇革命作品中的經典段落進行誦讀,然后上傳到QQ群進行分享和評價,提高誦讀技巧與水平。例如,在《沁園春·長沙》課后線上鞏固環節,教師可設置誦讀打卡活動,讓學生誦讀詩歌并在QQ群發視頻打卡分享,提升詩詞鑒賞能力。課后線下拓展延伸,教師可圍繞紅色藝術作品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朗誦、調查訪談、參觀考察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深化理解,從而達到知行合一。
(二)“四讀”落實教學重點
依據革命文學作品專題篇目體裁特征,教師可構建“初讀一細讀一感讀—悟讀\"語言四讀法。一為“初讀”,找出最喜歡的句子;二為“細讀”,抓住關鍵字詞;三為“感讀”,帶上輕重、快慢的朗讀技巧,讀出句子的情感;四為“悟讀”,邊讀邊想象句子中蘊含怎樣的感情。四讀法可以科學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品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情感,有效提升學生對散文、詩詞、小說的鑒賞能力。例如,在《與妻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四讀品析”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初讀語句“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細讀抓關鍵詞“至愛”“一念”“勇于就死”,感讀時運用重音、下降調讀出勇于就死的情感,悟讀時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作者有了愛妻的力量而勇于就義的情境,從而讓學生愛上朗讀,提升語言品讀能力,有效突破教學重點。
(三)“四步\"突破教學難點
感受散文、詩詞、小說等不同體裁作品的表現手法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四步賞文法能一步步引導學生有效鑒賞。四步賞文法即從“找疑句一抓要點—明手法一談效果”四個層面,由淺入深進行手法分析,使學生學會賞中質疑、疑中抓要,賞中明析手法、感悟手法作用。第一步是找疑句,找出文本中感到疑惑的句子;第二步是抓要點,細細品析,抓住語句中難理解的要點;第三步為明手法,明確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第四步為談效果,說說該修辭有什么作用。四步賞文法充分融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投屏分享,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暢所欲言,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從而突破教學難點。例如,在《與妻書》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按照四步賞文法進行分組討論,并把每一步的關鍵點寫在學習通平臺上。在分享時,“找疑句”環節,學生找到了“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抓要點”環節,學生抓住了“腥云”“狼犬”“司馬青衫”“太上之忘情”等關鍵詞;“明手法”環節,學生發現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和用典的手法;“談效果”環節,學生能夠說出文章用“腥云”“狼犬”比喻反動派和侵略者,說明當時社會民不聊生,用典突出作者關注百姓困苦的赤子之情。
(四)“八式\"創新教學方式
革命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背景、社會現實和人文精神,強化課堂實踐環節能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認同感[4。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革命教育資源,將專題教學與革命教育實踐相結合,開展“紅歌傳唱、紅劇表演、家書傳讀、祭掃陵墓、重溫誓詞、國防實踐”等八種教學形式,創新育人方式,豐富育人內涵,帶領學生從多角度、多渠道領悟革命先烈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崇高的愛國情懷。例如,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筆者選取早教中心為教學地點,邀請早教中心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奧爾夫音樂演繹《紅星歌》,其中師生合唱《英雄贊歌》環節,將語文學習活動推向高潮,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又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不僅展現了作者對湘江壯麗秋景的描繪,更飽含了濃烈的革命情懷與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多形式、有感情地誦讀,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節奏的快慢變化來感受詞中的情感波動與意境流轉。同時,還可以設置紅劇表演環節,播放背景音樂營造情境,組織學生進行演繹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體驗,提高革命文學作品的感染力[5]。
(五)“四層”打造深度教學
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可從“深度內容滋養—深度文本品析一深度情感體驗一深度思政踐行”四個層面回歸語文本色,打造深度“大語文”課堂。一是“專題”供給學生深度內容滋養。用專題的形式整合各個革命時期文質兼美的典范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詞等,通過豐富的革命內容滋養學生。二是“四讀”歸還學生深度文本品析。通過“初讀一細讀—感讀一悟讀”品析四讀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語言、在讀中培養語境、在讀中體會情感。三是“四步”提升學生深度情感體驗。通過“找疑句一抓要點一明手法一談效果”由淺入深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感悟入乎其內的情味、入乎其中的美趣、出乎其外的志趣。四是“三全\"引領學生深度踐行理想信念。專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挖掘中國革命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將“理想信念”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目標、融入專題教學、融入實踐活動、融入教學評價,全時空、全過程、全課程把革命文學作品專題的育人價值落到實處。例如,研學實踐活動設置了以“紅船之光、紅色家書、長征精神、革命號角”為主題的學習情境,把語文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融合起來,大大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思政實效性。
(六)“三維”落實增值評價
本專題以學生能力發展為主,緊扣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和理想信念教育目標,將“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納入學習評價,貫穿“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階段,將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相結合,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平臺評分、導師評分、在線測試、作業完成等記錄學生的學習成長動態,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精神、職業素養等核心能力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實施動態立體評價,將革命文學作品專題的學習、實踐體悟與當代精神追求和價值觀有效結合,助推教學目標的達成。
中職語文革命文學作品專題教學綜合各篇目的內在情感邏輯,以“理想信念”為人文主線,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愛國精神和崇高品質,深入了解中國革命過程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跡,感受其大無畏的革命氣概,體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刻領悟一代又一代的革命人在各個革命時期偉大的革命抱負、堅定的革命信仰、無私的奉獻精神、崇高的愛國情懷,進而弘揚與傳承革命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專題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順應時代對教育的要求,面向學生成長成才需求,重構教學內容,深挖中國革命文學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融語言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價值觀教育于一體,從而實現語文課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文超.中職語文專題教學的設計思路與實施策略[J].亞太教育,2024(13):167-169.
[2]張艷.中職語文教學改革中專題教學的應對及策略:以中外文學作品選讀專題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0(18):76-80.
[3]陳靜敏.中職語文核心素養專題教學實踐:以“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專題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23):107-109.
[4陳霄鳴.高中語文中國現當代革命文學作品課堂教學問題與對策[J].亞太教育,2025(1):61-63.
[5]陳靜.新時代背景下中職語文專題教學初探:基于“中國力量”的詩歌專題教學路徑探析[J].職業,2022(2):38-40.
注: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雙向突破、三全混合’中職語文專題教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GXZZJG2021B171)的研究成果。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