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033-05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空間地理要素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及區域特征的交叉學科,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屬性,教授內容包括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和政治地理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是地理學科特有的思政元素,包含人地關系、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等內容[1]。而鄉土地理課程資源不僅具有直觀性和生活化的優勢,而且蘊含著家國情懷和環境保護等思政價值,是促進思政元素與地理學科教學有效融合的“黏合劑”。用好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可以使學生從熟知的地理事物出發,真正理解思政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于優先發展農村教育。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塑造的黃金期,也是思政教育的關鍵期。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高中鄉土地理教學,是貫徹《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的“鼓勵地方和學校開設與地理相關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引導學生自主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重要教學理念的實施途徑,也是上好新時代思政課的基本遵循2。教育可謂鄉村全面振興的“根”與“魂”,在民族地區重點發展教育,特別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生態文明、民族團結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等知識[3],從而為培養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及維護國家安全與統一奠定基礎。
一、民族地區鄉土地理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價值
(一)豐富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理論
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忽視了鄉土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運用單一的教學資源將知識機械地灌輸給學生,導致地理教學涉及的思政元素單調且融合效果差。教師應深入了解鄉土地理知識,認真研讀教材和新課標,找到地理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在新課標、新教材指引下,教師結合本土民族特有的地理資源挖掘鄉土地理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高中地理教學中設計鄉土地理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可以為民族地區鄉土地理課程思政提供參考,豐富高中地理課程思政理論。
(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近年來,高考地理試題中頻繁出現“鄉村脫貧致富”“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等案例,意在考查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掌握,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加強學生對國家大政方針和未來發展趨勢的關注[4。民族地區面臨著環境與發展的雙重挑戰,而地理學科涉及資源、經濟與人口等多方面問題的教學。鄉土資源是學生學習和實踐地理知識的重要內容,在民族地區將思政教育與鄉土地理教學相結合,能夠引導學生從本土地域特點出發認知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既有助于彌補民族地區地理課程思政的不足,又順應了新高考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培養的要求。
(三)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民族地區特色鄉土地理資源眾多,其根植于學生的成長環境,通過整合家鄉自然、人文地理資源,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能夠使學生了解家鄉歷史演變和發展現狀,分析鄉土資源影響民族地區歷史與現狀的地理背景,能夠對地理環境與本民族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形成具體、清晰的認知,逐步培養區域認知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二、挖掘民族地區鄉土地理資源思政元素的途徑
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雙目標”引領下,教師對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先梳理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依據地理教材和《課程標準》選取鄉土地理案例,進一步解讀鄉土地理案例蘊含的地理知識,并將其與教材內容進行銜接;再將鄉土地理案例重新整合為適用于教學的案例,結合課標要求深度挖掘其背后蘊含的思政內容,最后將思政內容提煉為思政元素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一)分析課標教材,尋找鄉土案例
《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地理教材是教師挖掘思政元素的重要來源。教師應研讀地理教材,梳理教材中重難點知識和案例資料,并依據學生學情和自身經驗,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中的案例或知識點,積極開發課外教學資源,特別是注重鄉土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運用[5。針對民族地區獨有的飲食習俗、耕種制度、邊防駐守等地理教學資源,教師可將教材中的案例替換為更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案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中的思政內涵。例如,在“常見地貌類型\"這一節課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貴州諺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分析喀斯特地貌對貴州經濟發展的影響,并思考相應的致富措施。在篩選鄉土案例時,教師應遵循生活性、典型性和實踐性的原則,篩選符合《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要求的鄉土地理案例,使課堂更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鄉土情結[6]。
(二)解讀鄉土案例,銜接教材內容
課程中所選取的鄉土地理案例往往涵蓋多方面、深層次的地理知識。教師應以地理教材和《課程標準》為導向,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并遵照其身心發展規律,判別鄉土地理案例中所蘊藏的地理知識是否符合學生需求和課程內容要求,將鄉土地理案例自然銜接到地理教學當中[7]。以貴港市交通運輸布局為例,貴港市位于廣西東南部,是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樞紐,隨著南廣高鐵和柳梧鐵路經過貴港,貴港正式步入大灣區“2小時生活圈”,且貴港是我國西部地區內河第一大港,推動了貴港相關特色產品的出口,助力區域協同發展。教師可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一課為例,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貴港的實例,說明交通布局、運輸方式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利用當地交通運輸現狀設置情境,介紹當地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等方式,引領學生探討交通運輸如何推動區域發展和擴大輻射范圍,從而引發學生思考南廣高鐵和柳梧鐵路的建成對貴港客貨運輸的影響,以及帶動了哪些相關產業的發展。教師對鄉土地理資源進行二次加工,選取符合教學內容的材料編輯形成鄉土地理教學實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三)整合鄉土案例,挖掘思政元素
在解讀鄉土地理和梳理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對所選取的鄉土地理案例進行編寫或二次加工,需要按照知識點呈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設置鄉土問題情境,按照內容的邏輯順序和知識的難易程度整合鄉土地理案例,以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創造從案例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8]。由于民族地區具有地域性、特殊性等特點,可以從不同民族地區的鄉土案例中挖掘出不同的思政元素。針對鄉土地理案例,教師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問題導向法、情景模擬法等挖掘思政元素,并根據思政元素六維度對這些元素進行劃分歸類,從而不僅能豐富思政教育內涵,還能讓學生領悟地理的生活性問題。例如,在“氣象災害”這節課教學中,教師可選取發生在廣西的極端干旱和洪澇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極端氣候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防范措施,將學生的關注點從自然災害成因分析,升華為深層次的人地協調觀培養。
三、以“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教學為例將思政元素融入鄉土地理教學的實踐
(一)梳理教學內容,構建思政目標
教學內容是制定課程目標的載體,也是教學實施的重要依據。在開展鄉土地理課程思政教學前,教師應充分利用民族地區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梳理《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分析章節知識結構和重難點知識,挖掘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相關的思政元素,構建核心素養與思政目標的雙向價值聯系[9]。教學目標的構建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基礎,能將學科知識、核心素養、價值意義融為一體,指向具體明確。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教學為例,依據《課程標準》中“2.3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的要求,可將河池市南丹縣白褲瑤歌婭思谷景區的歷史變遷作為教學實例,挖掘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審美情趣、科學態度等思政元素,構建核心素養與思政價值的雙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表1核心素養與思政價值的雙教學目標

(二)創設情境問題,融入思政元素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構建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師應找準思政內容與知識的契合點,以民族地區為依托,創設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情境,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創設情境問題,就是將學生帶入真實的民族特色生活情境中,再根據鄉土地理教學內容,結合思政教學目標設計由淺入深的問題鏈,引導學生用舊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獲取解決一類地理問題的方法,同時通過舊知識遷移帶動理解新知識。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可直觀理解融入的思政元素,由此產生情感共鳴,將其中蘊含的思政要素內化于心,并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0]。例如,在“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教學中,教師可以河池市南丹縣白褲瑤為例,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視頻等展示鄉土地理真實情境,融合辯證思維、審美觀念、民族團結等思政元素,設計關于“地域文化和城鄉景觀內涵及其關系”的問題鏈,激發學生對民族鄉土情境的探究興趣。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以下鄉土情境:
1.鄉土情境一:由于白褲瑤民族文化保存完整,南丹縣白褲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河池地區的地形圖(圖略)和民族構成圖(圖略)。
2.鄉土情境二:歌婭思谷景區的特色美食街有旱藕粉、煎豆腐、五色糯米飯,以及當地特有的溶洞丹泉酒;民俗工藝展示區有絲巾扎染、陶藝、銅鼓敲擊等非遺代表體驗項目。此外,還有白褲瑤群眾身著民族服飾,進行民族語言類表演。
3.鄉土情境三:歌婭思谷景區泥巴酒店—由白褲瑤木骨泥夯建筑改造而成,與徽派民居的建筑不一樣。徽派民居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院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以堂屋為中心,高墻封閉、馬頭翹角、黑瓦白墻,以天井解決內部采光和通風問題,建筑錯落有致,明凈中透露出質樸之美。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鏈:
1.從地理角度辯證分析白褲瑤文化被稱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的原因,進一步闡釋地域文化的內涵。2.歌婭思谷景區中哪些屬于物質文化,哪些屬于非物質文化?其地域文化分為哪些類型,有什么特點?3.從自然地理條件和地域文化兩方面,探究白褲瑤民居與徽派民居景觀差異的原因。請進一步概括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對白褲瑤文化保存完整原因的探討,培養學生從多角度辯證分析事物成因的能力;通過觀看視頻、展示民族手工藝品、改造后的傳統民居圖片,以及學習里湖瑤鄉傳統文化,引導學生了解家鄉非遺代表技藝,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形成尊重和保護民族文化的價值觀。
(三)強化地理思維,領悟思政內涵
地理思維是指通過解決一類地理問題,深入分析該類問題的產生機制,通過建立新舊知識間的相互推導模式,促進地理思維縱深化發展[。地理思維是無形的,能夠幫助學生思考周邊地理現象的成因,影響學生對其他事物的判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以顯隱性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識,構建地理知識結構體系,闡釋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學生利用地理思維依托對鄉土地理情境的理解生成“新知識”,進而領悟思政內涵[12]。尤其在民族地區,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觀念等價值觀念,以抵制極端民族主義對青少年兒童思想的滲透。例如,在“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教學中,教師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滲透集體主義精神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出示鄉土情境:
鄉土情境四:游客在泥巴酒店附近發現一張早期白褲瑤傳統民居圖(如圖1所示),還通過網絡定位到了該地,于是將這個地方的衛星遙感影像圖(圖略)保存了下來。游客從中讀取許多關于白褲瑤傳統民居的布局、結構、朝向等信息,很好奇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傳統民居,他打算詢問導游。導游根據自己對該地地理條件的了解,和游客一起探討問題的答案。
教師出示以下任務:
1.結合早期白褲瑤傳統民居圖和該地衛星遙感影像圖,讀取傳統民居的布局、結構、朝向、風格、功能等信息。
2.結合中國氣候圖和地形圖,讀取該地的地勢地形、盛行風向、降水等信息。
3.結合地理條件和地域文化,歸納地形地貌對房屋布局的影響、氣候條件對房屋風格和結構的影響,地域文化對房屋功能的影響等。
4.構建地理條件、地域文化與建筑特點的關系模式圖(如圖2所示)。
學生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活動:
1.游客組:從傳統民居的布局、結構、朝向、風格、功能等歸納并回答讀取到的信息。
2.導游組:從地理條件和地域文化兩個方面分析提供的信息。
3.所有學生將游客和導游的信息聯系起來,得出白褲瑤傳統民居的成因。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角色扮演活動分配小組任務、探討傳統民居和傳統民居特點成因,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責任感和鄉土情懷。
(四)實踐理論知識,踐行思政價值
圖1白褲瑤傳統民居[13]

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地理實踐是地理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14]。地理實踐可以根據鄉土地理資源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而實踐活動要反映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突出地理課程特點。學生通過地理實踐活動,觀察現實中的地理現象,感悟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將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踐行思政價值,先觀后感、先行后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的教學中,可通過實地考察本土傳統民居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傳統民居的保護與改造措施。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白褲瑤傳統民居,了解民居的變遷過程,同時讓學生實地探究民居存在的問題并拍照留存下來,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保護與發展措施(不少于三點)。
設計意圖:通過實地考察白褲瑤傳統民居現狀,引導學生切身感受瑤族民居變遷歷史、自主發現問題并提出保護措施,感悟家鄉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古建筑保護觀和人地協調觀。
總之,鄉土地理資源是開展地理課程思政的教學素材,蘊含著家國情懷、全球意識、審美情趣等思政元素。教師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地理學科課程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資源著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豐富地理實踐教學理論,實現隱性思政育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曾潼.課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策略研究[D].晉中:太原師范學院,20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胡蓉,郭銳,宋海菱.核心素養視角下新舊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比較研究[J].地理教學,2022(3):8-12+23.
[4]任明岡,王文生.高考試題中思政要素的體現及教學啟示:以2023年全國甲卷為例[J].教學考試,2023(45):46-50.
[5]張鎮洋,海全勝.課程思政理念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落實[J].中學教學參考,2022(4):88-90.
[6]魏治華.高中地理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應用研究[J].吉林教育,2024(4):62-64.
[7]周海婷,席維,郭麗,等.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案例的開發與應用:以“農業區位因素”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2):16-19.
[8]周海婷,肖培朗.高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發探析:以“長江流域協作開發與環境保護\"為例[J].地理教育,2022(S2):175-177.
[9]龔琳.地理教學中融合哲學原理的路徑探索:以“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為例[J].地理教學,2022(12):24-26.
[10任明岡,王文生.立德樹人背景下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實施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5(4):
[11]谷曉紅.論地理思維[J].地理教學,2011(24):4-5+15.
[12]謝運韜,孟麗紅,張建.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高中地理課程思政路徑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4(26):30-33.
[13]蘇文良.南丹白褲瑤建筑文化挖掘與傳承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8):210-211.
[14]陳仕濤,張明禮,張志剛,等.地理研學旅行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與實踐[J].地理教學,2021(9):35-37+56 業
注:本文系202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項目(2025JGB149)2024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教一學—研—賽一用'五位一體的地理學多元化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GY2024076)、2024年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國家安全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路徑探究\"(XYCSR2024069)的研究成果。
(責編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