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23-0107-04
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高中語文教育目標更加聚焦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在此背景下,讀寫融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契合了教育改革趨勢。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中通過意義建構獲取的。讀寫融合緊密關聯閱讀與寫作兩大核心技能,為學生營造豐富的語言實踐場域。它不僅旨在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而且著重于“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閱讀輸入為寫作輸出夯實基礎,實現雙向賦能。本文旨在探討讀寫融合的實施路徑,分別從寫作技法習得與寫作內容深化兩個維度,探尋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協同發展、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
一、研習經典文本技法,夯實寫作形式基礎
(一)追隨教材經典,深入鉆研議論文的結構精髓
“優秀作品是成功寫作的范例,是習作者模仿的標桿”,教材中的經典議論文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范例,這些文本不僅展示了議論文的寫作藝術,還為學生提供了如何開篇立論、構建論據、深化主題的寶貴經驗。
1.開篇立論:直擊要害,明確立場
議論文的開篇是文章的靈魂,需要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并明確表達作者的立場。例如,《諫逐客書》開篇即指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這種直擊要害的表達方式,不僅明確作者的立場,還為后續的論證奠定基礎。從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角度來看,在學習新知識時,最先接觸到的信息會對后續的理解和記憶產生重要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這種開篇立論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如何在文章開頭迅速亮明觀點,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快速了解文章核心,為后續信息的有效接收和處理做好鋪墊。
2.主體論證:論據堅實,論證嚴密
議論文的主體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需要通過堅實的論據和嚴密的論證來支撐論點。例如,《六國論》中蘇洵通過分析六國賂秦的歷史教訓,從多個角度論證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論證方式,不僅使文章具有說服力,還展示了作者的思維深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這種論證方法,讓學生明白如何通過多種論據和邏輯推理來支撐自己的觀點,使論證更加完整、合理。
3.結尾深化:高屋建瓴,升華主題
議論文的結尾往往起著升華文章的作用,“好的結尾往往會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拓展延伸,使其更加深刻,從而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鮮明、突出”2],進而引發讀者的思考。例如,《勸學》的結尾“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既總結了全文的觀點,更借由生動的比喻升華了主題,引發讀者深刻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此結尾方式,理解如何在文章結尾處升華主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促進讀者與文本的深度互動。
(二)研讀教材經典,掌握高度概括佐證材料的技巧
《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增強形象思維,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能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3]。教材中的經典文本在運用佐證材料時,往往精煉而富有說服力。這些文本不僅展示了精煉文字與精準選材的魅力,更為學生提供了如何高效運用佐證材料以增強論證力度的寶貴經驗。
1.精煉文字:簡潔明了,直擊要害
議論文中,文字的精煉是增強說服力的關鍵。例如,《諫逐客書》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的表述,以簡潔明晰之語直擊核心,既增強了論證力度,又提升了文本的可讀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此種文字精練技巧,幫助學生理解如何在寫作中以簡約語言傳達復雜思想,進而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
2.精準選材:典型有力,支撐論點
議論文寫作中論據的典型性與說服力是支撐論點的關鍵,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經典論述能在觀點與論證間搭建嚴密邏輯橋梁。如韓愈的《師說》以“孔子師郯子”等史實及“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的現象批判“恥學于師”流弊,既用權威典故又關聯現實情境,讓論點有力;魯迅的《拿來主義》以“大宅子”設喻,借“孱頭”等三類人對文化遺產的極端態度具象化呈現錯誤傾向,使文化批判深入淺出。此類策略啟示我們選材需兼顧歷史縱深與現實觀照,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教材提煉“權威典故+現實案例\"等組合邏輯,在寫作中精準選取與論點契合的論據,提升論證的可信度與說服力。
(三)精煉教材精髓,積累高質量寫作資源
“素材豐富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寫作能力水平的高低,擁有豐富的素材對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4”教材所呈現的典型人物、情感觀點、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等,均為極具價值的寫作資源。學生通過深度研讀教材,可系統積累高質量寫作素材,進而提升寫作水平。
1.人物素材:提煉精神內核
教材中的典型人物是極具價值的寫作素材。《陳情表》中李密“夙遭閔兇”仍為祖母盡孝的拳拳之心,對親情的珍視與守護,展現出傳統孝道的深厚內涵;《項脊軒志》中歸有光筆下家庭瑣事所蘊含的家族溫情,勾起人們對往昔歲月、親人間溫暖的點滴回憶;《與妻書》中林覺民在革命大義與兒女情長之間的抉擇,他對妻子滿懷深情,卻又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舍生取義,這種悲壯情懷令人動容。這些人物的經歷和情感極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展開深入思考,主動探索人生價值,為寫作提供持續而深厚的情感動力與思想源泉。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度挖掘人物的精神內核,習得在寫作中巧妙運用典型人物傳遞情感、闡發思想主題的技法。例如,在寫以“責任”為主題的作文時,學生可借鑒林覺民為革命理想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內核,深入剖析責任的深刻內涵與重要意義,從而提升文章的情感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2.思想資源:哲理觀點圖譜
教材蘊含的情感觀點與哲理思辨是寫作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游褒禪山記》中王安石所闡發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盡志無悔”精神,激勵個體在追求目標時要全力以赴,不因挫折而退縮;《赤壁賦》中蘇軾關于“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深邃哲思,展現出超然豁達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引導讀者以宏觀視野審視人生得失;《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院士為解決世界性糧食安全挑戰而展現的不懈探索與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深刻詮釋了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擔當與奉獻精神。這些富含哲理的情感觀點為學生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高中生已具備進行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能力,此類蘊含深刻哲理的觀點恰能滿足其認知發展需求,有效拓展其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為寫作提供堅實的思想支撐。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這些情感觀點中汲取智慧,學會在寫作中表達深刻的哲理思考。比如在寫“挫折與成長”的主題作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游褒禪山記》中“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觀點,論述面對挫折時應竭盡全力,即便最終失敗也能坦然處之,在挫折中獲得成長,使文章充滿哲理韻味。
二、深度解讀典范文章,賦能寫作思想內容
深度解讀典范文章的核心價值,旨在為寫作注入思想深度、思維廣度、文化厚度和批判銳度,為學生解決“寫什么”(拓展選題視野)和“如何寫得深刻”(深化內容表達)的核心問題。“一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高了”5],而多維度的文本解讀正是淬煉思想的基石。
(一)聚焦主題挖掘,培養深度選題與思辨能力
文學文本的深度解讀是培育學生寫作素養的重要路徑,通過對經典文本主題的挖掘與剖析,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選題高度與思維品質。以下以《玩偶之家》為例展開分析。
文學經典的生命力在于其對人性與社會的深刻洞察。在《玩偶之家》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角色扮演、情境劇本創作等沉浸式活動,引導學生深度代入娜拉的覺醒困境,當學生化身為困在“玩偶之家”的娜拉,在丈夫海爾茂的權威與自我意識的覺醒間掙扎時,便能切身感受19世紀女性所面臨的生存困境。這種共情體驗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個體自由與社會責任”“自我意識覺醒”等核心主題,還能將文本中的情感張力轉化為個人的寫作素材庫。例如,學生可能由此聯想到現代職場中的性別偏見、教育體系對個性發展的束縛等現實議題,從而激發對“女性平權”“獨立人格塑造”等社會問題的表達沖動。這種從文本到現實的情感遷移,為議論文提供了有力的論點支撐,也為記敘文注入了真摯的情感內核,真正實現“源于經典,映照現實”的創作靈感培育。
2.邏輯梳理:解析論證,訓練思辨結構
批判性思維與辯證分析能力是提升寫作深度的關鍵。教師可圍繞“娜拉出走是覺醒的壯舉還是沖動的抉擇?”“海爾茂是否完全是壓迫者的象征?”等開放性議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與小組研討。在觀點交鋒中,學生跳出單一視角,既看到娜拉突破桎梏的勇氣,也理解其出走可能面臨的現實困境;既批判海爾茂的男權思維,也反思社會結構性壓迫對個體的塑造。這種思維碰撞能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立場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培養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探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時,學生便能避免非此即彼的片面判斷,而是權衡傳統根基與時代需求的關系,提出更具現實關懷的觀點。這種辯證思維的訓練,能使學生的文章擺脫簡單化、情緒化表達,在立意與論證中展現出更高的思想品質與人文深度。
(二)汲取歷史和人性養分,積淀寫作思想文化底蘊典范文章承載的時代精神與人性光輝,是提升寫作思想深度與文化底蘊的基石。通過對經典文本的深度解讀,學生得以從歷史與人性中汲取養分,構建起兼具厚度與溫度的寫作表達體系。
1.洞察時代:貫通古今,深化選題現實感
《記念劉和珍君》不僅是魯迅對三一八慘案的悲憤書寫,更是對特定歷史語境下個體與社會關系的深刻剖析。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青年學生的覺醒抗爭,理解劉和珍等人“為了中國而死”的悲壯選擇。這種對歷史語境的還原,能幫助學生洞察時代洪流對個體命運的塑造,進而培養學生以史為鑒、關照現實的思維能力。當學生在寫作中探討“青年責任”“社會正義”等議題時,便能自然援引歷史鏡鑒,將劉和珍等人的抗爭精神與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相勾連,使文章立論既有厚重的歷史縱深,又具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避免陷入空泛說教。
2.體悟人性:滋養心靈,塑造價值與情感
經典文本中的人性光輝是滋養精神世界的寶貴養分。在解讀《百年孤獨》時,學生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在荒誕命運中對愛與希望的堅守;剖析《與妻書》,則能體會林覺民“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家國大義。這些對人性的深度挖掘,不僅是對文本的理解,而且是對學生價值觀的潛移默化。當學生寫作“困境堅守\"“奉獻擔當”等主題作文時,便能自然融入對崇高精神的認知與追求:他們筆下的人物不再是單薄的符號,而是浸潤著歷史溫度與人性光芒的鮮活存在;文章的情感表達也不再流于表面,而是飽含對生命價值的敬畏和對理想信念的執著。這種從經典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能讓文字兼具真摯的情感共鳴與深刻的價值引領,使寫作真正成為傳遞思想、滋養心靈的載體。
(三)探索文化和人性鏡像,提升文化思辨與批判意識
文學作品是文化與人性交織的鏡像。以文化視角解讀經典,能讓學生穿透文本表層,洞察特定文化語境下的人性特質與價值取向。這種解讀方式,不僅能喚醒學生的文化自覺,更能磨礪批判鋒芒,使其在寫作中展現對現實文化現象的敏銳思辨與深刻反思。
1.剖析文化動因:理解行為根源,深化分析力度
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命運軌跡與行為選擇,往往深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以《邊城》為例,湘西“義務擺渡、分文不取”的渡船習俗,孕育出爺爺堅守半生的責任感,其“不圖回報”的價值觀也塑造了翠翠純真善良的品格。對歌與婚俗則成為翠翠愛情悲劇的文化誘因:對歌傳情讓她與做送相戀,而“車路”\"馬路”并行的婚俗規則,加上湘西人含蓄內斂的文化特性,使爺爺在婚事上陷入被動,最終使翠翠錯失良緣。這些文化動因猶如命運的暗線,深刻影響人物的行為邏輯與情感抉擇。學生在寫作時,若能借鑒這種文化視角,無論是在議論文中分析社會現象,還是在散文中刻畫人物,都能突破表象描述,深入挖掘人物行為背后的文化密碼。比如在探討“傳統與現代碰撞”議題時,可類比湘西文化對人物的塑造,剖析現代社會中傳統觀念與新興思潮沖突下的個體困境,使文章的分析更具深度與說服力。
2.引發文化反思:觀照現實困境,激發批判思維
教師可借《邊城》描繪的淳樸人性與和諧關系,引導學生反思現代社會的功利化、人際疏離等癥結。這種文化反思是培養獨立見解與批判性思維的關鍵,能直接轉化為寫作中犀利的批判意識和富有創見的觀點。在探討“科技與人文”議題時,學生可借《邊城》中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圖景,反思信息時代的情感冷漠與人文關懷缺失;在論述“快節奏與慢生活”時,以茶峒小鎮的悠然生活為鏡,批判現代社會過度追求效率而喪失的生命本真。這種從文學經典到現實議題的深度聯結,不僅讓學生學會從文化視角解構問題,更促使他們在寫作中提出兼具歷史縱深感與現實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實現從文本解讀到社會關懷的思維進階。
(四)強化批判性解讀,錘煉論證鋒芒與理性思維
余黨緒老師指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和反思性的思維,決定我們的信念或行動。”對寫作而言,批判性閱讀恰似一把利刃,能劈開表象迷霧,挖掘深層內涵。它既可以幫助寫作者洞察社會病灶,積累豐富素材,又能促使寫作者審視自己的思維,完善論證邏輯。從《祝福》的解讀中,我們就能清晰看到批判性閱讀對提升寫作能力的作用。
1.透視社會病灶:訓練洞察力,尋找批判靶點
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批判的眼光解讀《祝福》,層層解構封建禮教(貞潔觀、家族制度)、社會冷漠如何合力絞殺祥林嫂。這種對社會痼疾的深刻透視,可以訓練學生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與問題剖析能力,為其議論文寫作直接提供極具批判力的論證對象(靶點)和強有力的反面論據,使論證更具鋒芒和現實針對性。如在論述“公平正義”時,可借祥林嫂被剝奪改嫁權、財產被掠奪的遭遇,批判封建宗族制度下的權力壓迫;探討“破除陋習”時,可以祥林嫂被“貞潔觀\"桎梏、“捐門檻”仍被歧視為例,揭露傳統糟粕對人性的扭曲;討論“關注弱勢群體”時,則可通過眾人對祥林嫂的漠視,反思現代社會中對邊緣群體的失語現象,以古鑒今強化論點的現實叩擊力。
2.審視自身思維:促進元認知,提升論證理性
在解讀《祝福》時,可引導學生反思自身可能存在的偏見(如對“祥林嫂”式人物的刻板印象)及潛在的“旁觀者”心態。這種自我思維審視(元認知),是批判性思維的高級形態。以2023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為例,若缺乏元認知反思,考生易陷入非此即彼的片面論證。而批判性思維較強的學生,會審視自身對技術發展的預設態度,避免情緒化批判或盲目推崇,從技術與人的復雜關系出發,理性分析利弊,讓論證邏輯更嚴密,契合高考作文的思辨性要求。這種思維促使學生在寫作時高度自覺:審視論證前提的合理性、邏輯鏈條的嚴密性和自身潛在的偏見,努力追求論證的客觀性、邏輯自洽與理性力量,有效規避寫作中的邏輯漏洞、情緒化宣泄和片面結論。
基于一線教學實踐,高中語文讀寫融合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路徑。通過研習經典文本的精妙技法,學生能夯實寫作的形式基礎,掌握表達的“利器”;通過深度挖掘典范文章的豐富內涵,學生能為寫作注入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批判銳度,充盈表達的“靈魂”。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躍升。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持續探索讀寫融合的多元路徑,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讀寫交互平臺,幫助其在語言與思想的王國中實現自我超越與精神成長。
參考文獻
[1]黃偉.讀寫融合:追求雙向共赴和雙效共生[J].語文建設,2023,(15):4-9.
[2]康寧.巧妙收尾,讓文章更具魅力[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2024(4):3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
[4]范俊萍.巧借課文節點,促進讀寫共生:談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2(4):26-28.
[5]賈時敏.聚焦人文主題,讀寫深度融合: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三作文備考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2(10):59-62.
[6]余黨緒.批判性思維應成為教師的必修課[J].教師教育論,2018,31(10):84.
(責編 周翠如)